[摘要] 本文從中部崛起的戰略背景出發,立足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經濟發展的現狀,對中部崛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構建中部崛起的戰略思路。
[關鍵詞] 中部崛起 戰略
中部六省(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經緯跨度位于北緯25~40,東經108~119之間,地處祖國內陸腹地,起著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依靠全國10.7%的土地,承載全國28.1%的人口,創造全國23.0%的GDP,在全國地域分工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由于發展起點和環境、條件不同,一方面東部地區借助改革開放的政策優勢,先行一步,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中部六省;另一方面西部地區依靠中央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厚積勃發,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將會在一定時期內保持;而東北老工業基地也會抓住“振興東北”戰略的難得機遇,努力實現經濟的突破性進展。面對新形勢,如何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加速在全國區域經濟板塊中崛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
一、中部崛起提出的戰略背景
建國以來,我國堅持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和趕超戰略,該戰略的指導思想是節衣縮食,以農補工,促進農村資源向城市和工業轉移,農民和農業剩余向國家集中,不惜一切代價完成工商資本的原始積累,快速實現富國強民的戰略目標。在該戰略過程中,20世紀60年代實施過西線開發戰略,20世紀70年代末期集中全國的資源重點發展珠江三角洲,20世紀80年代末期傾力打造長江三角洲,20世紀90年代中期重點建設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帶,20世紀90年代末期實施西部大開發,2003年又提出了振興東北的規劃。多年的非均衡發展戰略,成績斐然,構筑了中國五大增長極,即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帶、西南成渝協作區和東北三省。
現在,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從區域經濟的發展趨勢看,一方面西部大開發將初顯成效,尤其是陜西、甘肅、新疆等地與東盟的經濟合作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另一方面發達地區將可能率先實現現代化,特別是三大城市經濟圈面臨新一輪的經濟騰飛。各個經濟圈內部業已產生啟動新一輪大發展的能量巨大的引擎。長三角經濟圈“引擎”主要來自上海舉辦世博會及國際性大都市建設,珠三角經濟圈“引擎”主要來自香港與內地CEPA協定,環渤海經濟圈“引擎”主要來自北京舉辦奧運會及國家扶持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對于中部六省而言,只有把挑戰轉化為機遇,充分發揮區位、資源、經濟等綜合優勢,積極參與上海世博會、CEPA、北京奧運會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改造,主動承擔東西經濟合作的橋梁、南北產業轉移的紐帶,加快發展,才不會在新一輪的發展大潮中落伍,才有可能在百舸爭流中加速崛起。
二、中部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
1.從綜合實力看,總量不小,但平均水平偏低
2002年,中部六省國內生產總值23501.0億元,占全國GDP的23.0%,比重高于長三角(18.9%)和珠三角(9.3%)。若按土地面積平均,中部六省每平方公里土地創造的GDP為228.83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106.66萬元)的2.1倍,若按年末人口平均,中部六省每人創造的GDP為6508元,是全國平均水平(7972元)的81.6%,也僅長三角(25283元)的四分之一和珠三角(40322元)的六分之一左右。
2.從開放程度看,海關出口額小,利用外資額少
2002年,中部六省海關出口總額141.1億美元,僅占全國的4.3%;從出口總額占GDP比重看,中部六省僅5.0%,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6.3%),遠低于長三角(39.9%)和珠三角(97.7%)。2002年,中部六省實際利用外資額63.3億美元,僅占全國的11.5%;從利用外資占GDP比重看,中部六省僅2.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4.4%),遠低于長三角(7.9%)珠三角(12.9%)。
3.從生活水平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均明顯偏低
2002年,中部六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6378.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7702.8元)低1324.0元,也比長三角(10361元)低3982.2元,更比珠三角(14285元)低7906.2元。2002年,中部六省農民人均純收入2282.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2475.6元)低193.3元,比長三角(5081元)低2798.7元,更比珠三角(6004元)低3721.7元。從城鄉收入的差距看,中部六省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為2.8:1,高于長三角(2.0:1)和珠三角(2.4:1)。
三、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必要性
(1)中部崛起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
十六大確立的奮斗目標就是在新世紀頭20年把我國建設成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全面小康社會。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需要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對中部六省而言,經濟相對比較落后,實現目標任重道遠。更重要的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地區,而中部六省農村人口高達2.44億,占全國農村人口的31.2%,如果這部分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提高,將會影響全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目標的順利實現。
(2)中部崛起是全國經濟發展大格局的要求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方針。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東部地區一直是經濟高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西部省份的經濟也保持著較高的增長速度。但由于東西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經濟技術差距和空間距離,要形成中國經濟區域總體均衡態勢和完整結構,唯有作為承東啟西的中部成為堅實的支撐點。中部若凹陷,東西必然失衡;中部若梗阻,東西必割裂。只有中部崛起,為東西互動、南北合作提供堅實的支撐點,全國現代化戰略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3)中部崛起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
“三農”問題是一個可以動搖國家根基的大問題。我國“三農”問題最嚴重的地區就在中部。林毅夫教授認為,在未來30至50年,中部和傳統農村地區的發展狀況,直接決定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的道路和格局。他主張,中國經濟發展要以中部地區為突破口。可見,中部崛起是破解“三農”的關鍵。
2.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可行性
(1)難得的歷史機遇
首先,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中部地區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扶持,加強地區間經濟交流與合作。這就為中部崛起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其次,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和“振興東北”戰略的全面實施,中部將獲得更多的機遇。第三,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有效發揮中部地區綜合優勢,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改革發展。這表明國家將繼續扶持中西部地區,加大中部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給中部崛起創造良好的氛圍。第四,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使得國際產業資本加速向中國轉移,給中部經濟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2)獨特的區位優勢
中部位于中國的地理核心,是東西南北的交匯點,經濟溝通、輻射、互動能力強,便于東引西進,雙向開拓。
中部六省東靠長江三角洲,南依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洲和港澳地區,西臨成渝協作區,北接京津唐環渤海經濟圈。在東部大發展、西部大開發、南部大開放、東北大振興的新形勢下,中部六省可利用獨特的區位優勢積極發展經濟。同時中部六省擁有以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等多種現代化輸方式組成的交通運輸網。
(3)豐富的自然資源
中部地區屬于資源較豐富的綜合經濟體,礦產資源、農業資源、水資源、旅游資源、生物資源、國土資源等自然資源異常豐富。
中部六省礦產資源種類齊全,儲量豐富。礦種最多的達140多種,最少的也有110多種。重要或稀有礦產資源的豐度遠優于東部,密度也高于西部,具有廣闊的開發前景。中部六省地處亞熱帶和溫熱帶,氣候、日照、雨量都很適宜,擁有宜農平原、宜林山地、宜牧草場和宜漁湖泊等多種農業自然生態系統。
四、構建中部崛起的戰略思路
中部崛起必須以均衡發展理論和新經濟增長理論為基礎,要注重人文和統籌協調。這是一種新的發展思路和務實的增長戰略,不能照抄照搬東部模型,也不能沿襲西部大開發戰略,要走自己的路,建立具有區域特色的增長模型。
圍繞中部崛起,使中部地區真正成為全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之一,應做好以下工作:
1.調整發展戰略,創造公平發展的條件
要調整非均衡發展戰略,實施經濟協調發展戰略,為中部崛起提供公平、公正的發展機會。調整發展戰略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矯治不合理制度和不利政策;二是中央政府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特別要承擔起中部區域內全國性公共產品的供給責任。三是公平的分配國家資源,按照均衡、統籌、協調的原則,安排國家重點建設投資。
2.整合資產資源,推進經濟結構革命
中部地區最突出的問題是結構問題。因此中部崛起須大力整合資產資源,挖掘結構優化的潛力,推進結構革命。一是收縮國有戰線,將國有資源集中投向公共產品和基礎性產業;二是根據資源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如特色農業、技術型農業、勞動密集型農業;三是根據生態資源和生態要求發展生態、旅游、觀光休閑產業;四是根據勞動力資源優勢和農產品供給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及其加工業。
3.加強域內分工協作,提高區域競爭能力
長期以來,中部地區的政府各自為政,分頭行動,可以說中部地區的力量、資源從來沒有整合過,從來沒有從整體角度考慮和安排與東、西部地區的分工。區域內部缺乏分工,反而加劇了區域內部的無序競爭,抵銷各自的努力程度。要實現中部崛起,使之成為中國的次級增長中心,必須強化中部力量的整合,地區間既需要競爭,也需要合作;既需要區域內創造發展條件,也需要區域內省與省、地區與地區之間協作與聯合,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增強和放大國民經濟的整體功能,提高區域整體競爭力,實現中部的整體崛起。
4.實施大開放主戰略,拓寬經濟發展的空間,是實現中部崛起的重要突破口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發展空間的大小取決于對外開放的程度和水平。中部要崛起,就必須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參與國內國際的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一要積極開展與長江角、珠三角、閩三角、京津塘等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合作。二要積極參與西部大開發和東北大改造的合作。三要培育出口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四要扶持一批具有規模、品牌和市場優勢的企業集團到境外投資,引導優勢企業“走出去”,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五是要積極做好資金、技術、人才的引進工作。
5.以農業產業化為核心,帶動縣域經濟的發展,是實現中部崛起的根本所在
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層次,也是統籌城鄉的重要結合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對于繁榮農村經濟、促進中部崛起和建設全面小康都具有重要意義。具體發展思路如下:一是把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結合起來,以工業化帶動產業化,通過扶持優勢產業,提高縣域工業化水平,使縣域經濟朝著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優勢得到發揮的新型工業化方向邁進。二是充分發揮中部的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走合作發展的道路,采取更靈活的方式聯合、引進新資源,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優勢產業,形成小產品、大產業的經濟發展格局,促進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三是要堅持分類指導、分步推進的原則,以城關鎮和中心集鎮為重點,認真搞好規劃,制定優惠政策,使民營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的增長極,壯大一批經濟強縣,提升一批中等發展水平縣,幫扶一批經濟欠發達縣。
參考文獻:
[1]高洪森:區域經濟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08)
[2]沈佳斌: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與發展經濟學[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06)
[3]柯常松:中部經濟能否實現新崛起?[J].http://www.jjxj.com.cn,2003
[4]徐勇賀雪峰鄧大才:中部復興:中國第五增長極[J].http://www.zbjqlt.com.cn,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