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知識資本是知識經濟時代最重要的資本形式。建立科學的知識資本指標體系是進行知識資本管理的關鍵。驗證性因子分析可以對建立的指標體系進行有效性檢驗。
[關鍵詞] 煤礦企業知識資本指標體系驗證性因子分析
一、我國大中型煤礦企業開展知識資本管理的現實意義
知識資本是組織在創造價值的過程中借以獲取超額收益的各種知識的有機綜合體,是企業取得持續競爭優勢的源泉。知識資本是相對獨立的資本,是知識經濟的第一資本。知識資本化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舒爾茨說過:經濟學家正在重新安排經濟增長舞臺上演員的角色,他們指定勞動力和資本扮演二、三流的小角色,而讓知識扮演主角。
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知識資本的研究似乎成為知識型企業的專利,一直與傳統行業無緣。知識型企業的典型特點是產品科技含量較高、從業人員素質較高、信息化程度高、管理方式先進,所以,首先在知識型企業開展知識資本的研究是情理之事。但是,即使在傳統行業領域,知識資本的研究也不應受到冷遇。因為知識資本的內涵包容了任何成熟行業的業務流程,而當今的所有企業也均受到知識經濟的浪潮所沖擊。
目前,國有大中型煤礦企業的知識資本含量較高,是其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決定因素。但長期以來對煤礦企業知識資本的結構、內涵和效能等方面的研究卻是荒蕪之地,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因此,本文的目標是在闡述國有大中型煤礦企業知識資本管理重要地位的同時,對其知識資本的構成要素及指標體系進行系統性的剖析,為進一步對其功能性的研究做準備。
二、國有大中型煤礦企業知識資本指標體系的生成
1.大中型煤礦企業知識資本指標體系的生成機理分析
確切地說,知識資本的完整概念是由當代最偉大的管理學宗師彼得﹒德魯克于1988年在《新型組織的出現》這篇文章里首先提出。借鑒于國內外關于知識資本構成要素的前沿研究成果,再結合于國有大中型國有煤礦企業的一般業務流程和運作模式,本文將國有大中型煤礦企業知識資本的構成要素分為如下五個部份:人力資本、管理資本、技術資本、顧客資本和市場資本。其中,人力資本是指花費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訓等方面的開支所形成的資本,是對人的投資而形成的并體現在人身上的知識、技能、經歷、經驗和熟練程度等,即人力資源使用價值的資本化。管理資本指蘊含于企業內部的并體現于各項管理職能上的競爭能力;技術資本指應用于企業運作的各項技術的應用能力、開發能力和轉換能力;顧客資本指企業對于客戶群體的依存性以及客戶群體相對于企業的穩定性;市場資本指企業顯現于外部營銷市場上的各項競爭優勢。
知識資本指標體系的生成過程,也就是對知識資本構成要素進行進一步細化與分解的過程。與國民經濟的其他諸行業相比,煤礦企業的業務流程和運行環境有許多獨特之處,因此,在構建其知識資本構成要素指標體系時,必須兼顧這些行業特性,才能使我們的研究結果更加科學和合理。概括起來,這些特殊性主要有如下諸多方面:
(1)煤礦企業還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的范疇,人員眾多,但職工整體文化素質較低。高素質的管理人員與工程技術人員的比例偏低,且安于行業工作的心理穩定性較差,易于流失。
(2)煤礦企業大多地理位置偏僻,遠離經濟文化中心,企業文化建設長期得不到重視,極易形成文化荒漠。
(3)相對于其他任何行業,煤礦企業的生產安全問題識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先有安全,才有生產,安全問題是煤礦企業運作的核心問題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本管理的呼聲漸高,這一問題的顯要地位愈加突出。
(4)就外部環境而言,煤礦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依存于與地方政府、運輸部門、金融業的協調能力。特別是鐵路運輸業,對于煤礦企業的績效甚至存亡具有天然的制約性。
(5)煤炭資源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煤礦企業產品的許多天然屬性,如煤層分布、開采條件、地理位置和各項煤質指標等,都是煤炭企業經濟效益的先天性決定因素。
2.大中型煤礦企業知識資本指標體系的確立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將大中型國有煤礦企業的知識資本分解成5個構成要素,每個要素進一步分解成4個指標,共20個指標。詳細內容(表1)。
三、模型驗證
在樣本量為201、樣本量與觀察指標之比為10:1、Cronbach α系數為 0.8345的條件下,采用了SPSS11.5和LISREL8.7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固定方差法),得模型擬和指數列表(表2)。
所以,模型擬和效果較好,無需進行指標修正。本文得出的大中型國有煤礦企業知識資本測度指標體系可以為我國國有大中型煤礦企業進行知識資本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礎平臺。
參考文獻:
[1]Annie Brook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 Thomson Pub Education Group, 1996
[2]Thomas, A. Stewart, ”Your Company’s Most Valuable Asset: Intellectual Capital,” Fortune, October 1994, Pp34~4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