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部經濟的發展,與東部地區差距的縮小,離不開工業化的推進,而西部裝備制造業在西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西部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必將有力地促進西部工業結構的優化。
[關鍵詞]經濟增長方式工業結構優化裝備制造業
一、西部工業結構分析
縱觀我國的工業化進程,自1995年~2005年中國的絕大部分地區在加速工業化,但東部地區的發展速度遠高于其他地區,東、西部差距進一步拉大。如表:在三大經濟板塊中,工業化速度最快的依次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這表明,近10年來,雖然落后地區的工業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但與先進地區的工業化水平的差距不是在縮小,而是在進一步擴大。工業化程度也明顯落后于中部和東部地區。自1995年~2000年區域工業結構一直處于調整中,而在2000年以后工業結構升級則推動了大部分地區的工業化進程。當前,西部工業程度落后的原因無疑和工業結構不合理有直接關聯,優化升級迫在眉睫。
數據來自中國2006統計年鑒
首先,表現在重工業比重過重,輕工業過輕。自1990年~2005年重工業的產值在工業產值比重為上升的趨勢。這是西部的資源優勢以及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在西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結果。
其次,重工業內部存在結構失衡,西部地區采掘工業和原材料工業比重高,高附加值的制造業特別是高新技術產業比重低,帶有明顯的資源型結構特征。
第三,在圍繞資源加工制造的部門又多是初級加工,工業附加值低。
西部工業結構表面上表現出重工業比重過高,其實不然,西部所謂的重工業比重過高實際上是具有資源性重工業超前發展,而且多為初級、粗放型加工,導致資源大量浪費,環境進一步惡化。近幾年西部工業產值貢獻率呈下降趨勢,和資源型、低附加值的工業結構分不開。因而,西部開發五年之后,西部工業結構優化關系到西部大開發的真正成敗。
二、西部工業結構優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西部區域工業結構優化是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保證
合理與協調的區域工業結構是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保證,經濟增長從總體規模方面反映了地區經濟的發展的數量擴張;而結構優化則從產業技術水平方面反映了地區經濟發展的質量演進,其實質是通過結構改善來提高產出和效益水平。西部地區工業化、現代化進程的推進,經濟的持續良性增長,工業結構優化是必備條件。
2.西部工業結構優化是西部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西部地區自然資源富集,非中心城市以外的西部大部分地區發展經濟的基本模式大多依賴資源搞開發。但是受到技術水平和經濟條件制約,西部地區對資源開發利用總體上仍屬于粗放型。結果,西部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難免雪上加霜。
總的來講,目前西部經濟增長模式主要為:資源依賴及高消耗型、初級要素密集型和國有經濟主導型。但是,隨著國民經濟快速發展,西部資源在全國經濟的戰略地位有進一步加強的趨勢。西部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工業結構是前提。
三、西部裝備制造業與西部工業結構優化
裝備制造業是現代制造業及現代工業的基礎,他的發展水平關乎工業結構優化,關乎制造業以及工業的發展水平。裝備制造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同時也是勞動密集的組裝式產業,他范圍廣,門類多,與其他產業關聯度大,帶動性強,集聚效應明顯。裝備制造業產品范圍不僅涉及到機械加工,還涉及到材料、電子和機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業;他的發展將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發展,受關聯產業的影響程度很深,產品價值鏈長,對產業鏈的完整性要求強烈,有利于區域工業集聚效應的實現;同時有較大的就業容量,可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1.西部裝備制造業是西部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已具有相當的基礎,長期以來引領著西部經濟的發展。縱觀歷史,各朝各代都有對西部進行開發,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西部經濟的發展,但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西部落后的命運。建國以后,尤其是三線建設時期,西部經濟總量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西部建成了倚重工業結構的基本格局,但是正是西部地區這種跨越式發展,才形成了西部工業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前,西部裝備制造業是西部的重要支柱產業,改革開放以后,補輕工業一課中,西部軍民結合發展,開發出許多名優產品,有力促進了西部經濟的發展。現在西部裝備制造業面臨結構調整升級,帶動地方經濟迎接世界產業轉移的重要機遇,裝備制造業無疑起著領跑西部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2.西部地區實現工業結構優化離不開裝備制造業的振興。西部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一直沒有明顯起色,原因是存在對資源的“路徑依賴”。因而必須有計劃調整西部地區基于資源初級特征的產業結構。而西部裝備制造業,一方面作為工業結構優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的振興必然帶動和促進西部工業結構優化,另一方面可以不斷地帶動和地引導發展一些技術適中、與當地資源關聯不大的新興產業,或者是一些資源消耗少、污染小的高起點產業項目。從整體上看,西部裝備制造業振興關系到西部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進而關系到西部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四、振興西部裝備制造業,促進西部工業結構優化對策建議
1.打破獨立封閉的軍工體制,構建西部軍民結合型裝備制造業基地,促進工業產業結構的優化
構筑西部軍民結合管理體制,促進生產要素在軍民之間合理流動,推動軍工與地方經濟一體化。以軍品生產為主的軍工企業要打破軍工系統內部大配套的格局,在保障國防安全條件下,適當降低軍品準入門檻,形成研究設計和系統集成、總裝“兩頭在內”,生產部分“中間在外”的“小核心大協作”模式。
2.培育壯大西部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促進西部工業結構優化
東、西部經濟發展的差距之一,表現在產業集群的發育壯大上。西部裝備制造業要做強做大,根據裝備制造業工藝加工過程長、產業鏈條長、產業關聯度大、產業集中度高等行業特點,最適合采取產業集群這一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因此,為了推進西部新型工業化,必須盡快培育壯大裝備制造業產業集群。
一方面要做強龍頭企業,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加強研發設計和總裝調試、服務營銷兩頭,精簡生產的中間環節,實現企業組織由“橄欖型”向“啞鈴型”轉變,提高應對市場多變的能力,實施名牌戰略。同時也應盡快將后勤部分分離出去,實現服務社會化。另一方面,提高當地中小企業的配套能力。
3.整合裝備資源,規劃和調整產業布局
西部各類、各級開發區在利益驅動下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大而全、小而全的現象,自成體系的產業結構同構化現象,不利于專業化園區的形成和產業集群的發展,現已成為制約西部工業經濟發展的重大“瓶頸”之一,因此,“十一五”期間在空間上優化配置裝備工業資源勢在必行。西部各省區各類、各級開發區要明確行業定位,實行錯位發展。
4.在工業改革上的重點是扶持行業協會的成長
判斷一個區域的市場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行業協會的發展壯大程度。在我國,由于歷史原因,政府替代了社會中介組織的相當一部分職能,因此,在向市場體制的轉軌中,政府面臨兩個退出:第一、從市場退出;第二、從社會領域退出,還權于社會,其中包括將企業管理的職能讓度給社會中介機構。在工業領域,政府要將制訂行業發展戰略和行業標準、產品維權、質量監督、內部協調、咨詢服務、技能培訓、行業損害調查、反傾銷和反補貼投訴和應訴,評定技術職稱等職能交給行業協會。
5.加強高級技能人才的培養
在西部人才隊伍中,當前最短缺的是高級技能人才,因此要盡快糾正片面追求學歷教育而忽視技能教育的錯誤導向,轉變人才觀,樹立高級技能人才同樣也是人才的觀念,充分利用多種新聞媒體和宣傳途徑,通過公益性宣傳,在全社會孕育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社會氛圍。同時,降低培訓門檻,發揮以技校與企業為主,以當地名牌技工學校為核心的各種社會力量辦學,促進職業培訓與崗位開發相結合,培養高級復合型技能人才。
6.優化投資軟環境,促進西部工業結構優化
投資環境是西部經濟發展的生命線。政府是營造投資軟環境的最大主體,因此,政府改革要提速,由計劃體制下的管理型政府向落實型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轉變,大力加強誠信建設,按照WTO的要求,加快削減不必要的行政性審批。對于需要保留的行政性審批,要嚴格規定時效,提高審批效率。
參考文獻:
[1]從地區增長看降耗:西部要立足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人民網 2006年09月05日
[2]基普分析之二十五:我國制造業布局與西部制造業的比較優勢研究國家統計局普查中心 2003年8月
[3]陳佳貴中國地區工業化進程的綜合評價和特征分析 《經濟研究》2006年第6期
[4]陜西200620052004年工業統計年鑒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