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無論從產業經濟中的資本原始積累、資本的來源構成,還是從產業資本的運行及結果來看,清末,隨著湖南近代交通、工礦企業的興起,資本主義經濟的因子在湘省實業中不斷顯現。
[關鍵詞] 清末湖南實業資本主義經濟
湖南資本主義早在明末清初時期已經萌芽。 到了清末,隨著湖南近代交通、工礦企業的興起,資本主義經濟在湘省實業中不斷顯現。
一、從產業資本的資本原始積累上看,湘省實業中相當一部分的企業或公司大都采用了股份制形式
股份制公司形式是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一種主要的公司形式。資本家采取這種股份制企業、公司形式的目的是為了籌措更多的資金。他們以發行股票的方式,把社會上大量的閑散資金集中起來。這種通過發行股票把分散的資金集中起來而經營的企業就是股份制公司企業。在當時的湖南,因政局動亂,政權更替頻繁,湖南財政收入十分有限,并且還要用這有限的資金去填補浩繁的軍費開支。如果單靠政府去投資本省的工礦、交通企業,顯然是力不從心,資本的原始積累奇缺;如果再要求那些有錢的官紳、地主、商人去投資,他們對當時湖南的政局不穩有所顧忌,不敢將其所有的資金全部投入到能否獲得收益的近代企業,因此為了創辦資本需求量大的近代企業或公司(如工礦企業、鐵路公司、船運公司等),就必須動員社會上所有具有投資能力的人一起投資。于是,股份制的公司、企業形式就在湖南應運而生。關于這一點,在公司籌辦的章程中就可得到證實。A.《陳寶箴奏辦湖南礦務簡明章程》之“官商合辦章程十四條”中對“股分、股票、股息”等都作了明確規定,如“股分:由礦師查勘礦之大小,須集股本若干,以定股分多少。每股定收省平足紋銀五拾兩,每人自一股起至百股止。其官商分派入股成數,官則少不過三成,多不過五成;商則不少過五成,多不過七成,約為限制,臨時再行酌以一百元為整股、十元為零股,合共兩千整股”;“股銀分優先、普通兩種,優先辦。……”B.《湖南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招股章程》規定“共集資本二十萬元,……一千股限四月(指宣統元年四月)截至,普通一千股限七月截至”;“所獲紅利,分作十五成,以一成存為公積,……以一成半歸創辦人均分,以一成半為辦事人酬勞,以九成作為股東紅利,按股派分,以兩成為優先股報酬”。C.《湖南粵漢鐵路公司招股簡明章程》之第一條“本總公司定為招股三千萬元,不計潤、周年六厘行息,紅利均分,以五元為一零股,百元為一整股。合二十零股仍為一整股。……” D.《鄂湘官輪局合辦章程》之第三條“暫招股銀十萬兩,鄂湘各五萬兩,南局每股收長平足銀一百兩余,由北局招足,先行試辦,以后擴充,再行公議添招。” E.《兩湖官輪局集股章程》之第三條“暫招股銀十萬兩,鄂湘各五萬兩,每股收估平寶銀五百兩,鄂湘各招一百股,先行試辦,以后擴充再行公議添招” 。
二、從產業資本的來源構成上看,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國家資本主義的性質
國家資本主義一般是指“資本主義制度下由國家政權直接控制某些資本主義企業的一種資本主義”。 這種資本主義通過利用國家機器全面干預國家的經濟生活,以鞏固自己的國際壟斷地位,從而保證最大限度的榨取壟斷利潤。湖南近代工礦、交通企業是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興起的,并且政府又成為主要投資者,官款在產業資本的原始積累中占的比重較大。從這層意義上說,湖南產業資本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國家資本主義性質。只不過它的目的并不是獲取壟斷利潤,而是通過發展國家資本主義來保護本民族利益,被迫采取的一種應急措施。因為甲午戰后,帝國主義的魔爪由沿海向內地深入,湖南即將受到來自帝國主義更為直接的掠奪和控制,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湖南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等不斷創辦起來。
由于產業資本需要的資金巨大,且見效慢,不易收回成本,加之,當時湘省政局不安。這使得相當一部分有錢的官紳、地主、商人也不敢將其所有的資金全部投入到能否獲得利潤的近代工礦、交通企業中去,反而更多地去買田置地或追求商業利潤。譬如,當年曾國藩的湘軍攻城掠地,攫取過大量財富回湘,但他們沒有在家鄉投資設廠而成為資本家,只是誕生了一批土財主;曾老九(曾國藩的九弟)每次打了勝仗,便要請假回湘鄉老家休養幾個月,其實就是運回財寶,買田起屋。又如大官僚袁樹勛,他由商而仕,官至巡撫、總督,手中積累了大量的貨幣財富。然而,其家族在湖南的經濟活動主要是開設錢莊、當鋪和糧食牙行,著意追求商業利潤和高利貸利潤。他對礦業雖投有“巨金”,但那是投入江西萍鄉煤礦,而不是桑梓之地的礦山。
既然如此,肩負原始資本積累的重擔主要落在政府的頭上。陳寶箴所創辦的湖南礦務總局中“官礦資本,開辦之始,并無固定之款,于厘金、善后、屯墾三局,當時開辦十九局,動用公款五十余萬兩”。 后來,由阜湘、沅豐兩公司合并的“湖南全省礦務總公司”,公司初集商股三百萬兩,并由官廳另撥官本十五萬兩,“以資補助”。 仍然離不開政府的資助。
和豐火柴公司成立“一年后,僅得散股8000兩,張祖同等又以立本堂名義,出資1.2萬兩,陳寶箴又將全省旱災賑款1萬兩移作創辦資金,合成股本3萬兩”。 官股也占了三分之一。
就連當時湖南最大的商辦企業——華昌煉銻公司,初集股銀共三十萬兩,其中包括湘、鄂、直、蘇、魯五省官廳補足官股十六萬兩。 占當時全部資本的53.3%。尤其是該官款在購買華昌賴以發家的赫氏煉銻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同樣,醴陵瓷業公司作為一家商辦企業,“該公司創辦時商股僅3萬兩,以后每年由官方協濟1.9萬兩。1910年又由度支部每年補助1萬兩”。
湘路公司所收各項股款共計銀445萬兩,合銀550萬兩,其中優先股(商股)29.53%,租股8.76%,公股53.84%。參見下表:
資料來源:《湘路新志》第一年11期《公司報告》相關數據制作。轉引自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3年,陳曦《近代湖南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辛亥革命》第116頁。
三、從產業資本運行的過程來看,它帶來了利潤,創造了剩余價值
產業資本經過原始積累,達到一定數額后,開始運行。首先,必須在市場上購買生產資料(如機器、原料等)和勞動力,然后將這兩者在生產過程中結合起來,通過雇傭工人的勞動,生產出新商品,再通過流通流域實現商品的新價值。這種產業資本的運行過程,按照馬克思的價值增值理論,就是價值增值過程,即“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也就是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超過了勞動力本身的價值,即剩余價值。而資本主義的生產目的就是榨取剩余價值。盡管湖南產業資本的形成及運行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危機下,出于保護民族利益的目的情形下而采取的一種應急措施。正如湖南巡撫陳寶箴上奏清廷曰“抵借各國洋款,造路開礦”。但從客觀上說,產業資本一旦產生,只要投入生產,就不可避免地為投資者帶來利潤,其實這也是投資者的主要目的,否則投資就沒有意義。也就是說,產業資本在運行過程中采用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對工人實行雇傭制剝削。正如馬克思所說:“生產剩余價值或剩余勞動,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定內容和目的”。”
四、從產業資本運行的最終結果來看,某些行業生產出的產品尤為礦產品,被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和生產
由于湖南近代產業的興起不是民族資本主義自然發展的產物,而是國際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和殖民主義政策影響下產生的。它生產出來的產品不是供應本地、以至本國的消費;而是作為原料和初級產品銷售給帝國主義。那么,產品的價格無疑受到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影響,以銻產品為例,“歐戰前后,銻價極低,每擔純銻不過數元。歐戰期中,列強競買軍事物資,銻價得以上漲,最高時每擔4000余元”。 同時,資本家或資本集團從市場上購買到這些原料后,必然進行資本主義生產。這表明湖南近代礦業生產不是一個完整的生產過程,而是一種原料的采集階段,其產品不是最終產品,只是作為工業原料而成為世界資本主義再生產的起點。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 “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 即勞動力在生產過程中所創造的價值,超過了勞動力本身的價值,那就是剩余價值。榨取剩余價值是資本的本性,也是資本家追逐的目標。從這種意義上說,湖南近代工礦、交通等實業的出現不自覺地為帝國主義國家榨取工人的剩余價值提供了物質基礎,因而具有資本主義性質。
綜上所述,清末湖南實業已經從傳統型向近代化方向轉變,資本主義色彩在這些行業中都以顯現,并得到了初步發展,這為本省的經濟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會剛:《湖南工業經濟發展歷史及展望》[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0頁
[2]《湖南歷史資料》[z].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期,第133頁
[3]《湖南近百年大事紀述》(湖南省志)第一卷(第二次修訂本)[z].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2頁
[4]《路事紀要》《湘路新志》[J].第四期,宣統二年二月初十日發行
[5]《湘報》[N].第81號,第322頁
[6]《湘學報大全集》[Z].光緒二十三年初一報,第二十
[7]《列寧選集》(第4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627頁
[8]轉引自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3年,陳曦《近代湖南資本主義的發展與辛亥革命》第117頁
[9]汪敬虞編:《中國近代工業史資料》(第二輯) [Z].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541頁
[10]《湖南近百年大事紀述》(湖南省志)第一卷(第二次修訂本)[Z].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9頁
[11]李會剛:《湖南工業經濟發展歷史及展望》[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頁
[12]《湖南近百年大事紀述》(湖南省志)第一卷(第二次修訂本)[z].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1頁
[13]劉泱泱編:《湖南通史》(近代卷)[z].長沙: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561頁
[14]李允俊編:《晚清經濟史編年》[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734頁
[15]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30頁
[16]張朋園:《湖南現代化的早期進展》(1860—1916)[M].長沙:岳麓書社2002年版,第284頁
[17]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21—223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