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信息經濟學角度分析指出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中存在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現象和道德風險行動,并運用信息經濟學的重要研究成果提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構建中小企業融資信息甄別體系的建議。
[關鍵詞] 中小企業融資信息甄別信息經濟學
由于民營企業信貸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現象,金融機構給民營中小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時所面臨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會給金融機構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要緩解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當務之急就是要運用信息經濟學的重要研究成果,構建中小企業融資信息甄別體系,使得成長性較好的中小企業勝出,而使成長性差的中小企業淘汰,從總體上有效扶持、促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
一、從信息經濟學角度分析中小企業信貸市場
按照信息經濟學的解釋,信息不對稱指的是某些市場參與者擁有另一些參與者不擁有的信息,按其發生的時間和內容,信息不對稱性可以劃分為兩類:從不對稱信息的內容看,不對稱信息可能是指某些參與人的行動,也可能是指某些參與人的知識;從發生的時間看,不對稱性可能發生在當事人簽約之前,也可能發生在簽約之后,分別稱為事前不對稱和事后不對稱。事前非對稱信息博弈導致逆向選擇,事后非對稱信息導致道德風險。
在民營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上,民營中小企業與銀行對融資項目的信息是不同的,民營中小企業對自己的經營狀況及其信貸資金的配置風險等真實情況有比較清楚的認識,而銀行則較難獲得這方面的真實信息,他們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的。
1.民營中小企業貸前的逆向選擇現象,導致企業融資成本增加,銀行貸款潛在風險加大。
在貸款合同簽定之前,銀行會對民營中小企業及其融資項目進行貸前審查,而在目前我國社會信用評級制度缺乏的情況下,民營中小企業為了提高融資成功的機會,則會隱瞞其真實信息,有時候為了順利通過金融機構的資格審查,甚至提供虛假的業績報告利用其信息優勢誤導銀行的審查,這直接導致銀行的審查成本上升并使銀行的潛在風險加劇;由于銀行很清楚民營中小企業的理性行動,加之民營中小企業總體的高風險,從而擬訂較高的貸款利率;這樣,具有較低風險和較高信用的部分民營中小企業可能無法接受這個利率而退出貸款申請,轉而尋求其他的融資渠道。這就導致了民營中小企業信貸市場中的逆向選擇,信貸市場就充滿那些具有較高項目經營風險、資信狀況比較差、成長性不一定很好的中小企業申請者,從而加大了銀行貸款的潛在風險。
2.民營中小企業貸后道德風險行動,導致其貸款利率偏高或者申請失敗。
在貸款合同簽定之后,而理性的中小企業會利用其信息優勢采取利己行動,銀行則面對道德風險;銀行的問題是設計一個激勵合同以誘使民營中小企業選擇對銀行最有利的行動,比如向銀行報告真實的現金流量。而在當前的環境下,民營中小企業資信度不高,信用觀念淡薄,存在嚴重的會計造假和舞弊欺詐行為,虛假財務信息泛濫成災,令銀行無法弄清其真實的財務經營狀況;同時,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還不成熟不完善,其市場立法及執法體系還不健全,使得這些投機和不法行為不能得到有效治理,這就直接導致中小企業貸款的非貨幣成本(聲譽成本)幾乎為零。針對這些問題,金融機構銀行傾向于保守地“惜貸”,加大資格審查的力度,減少貸款數量以降低風險。因此,中小企業的道德風險行動,要么導致較高的貨幣成本,即貸款利率,要么導致貸款申請失敗,其融資顯得困難。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市場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這樣的信息不對稱越嚴重,其產生逆向選擇與道德風險的可能性就越大,銀行的信息成本就越高,市場失衡的程度就可能越深,中小企業融資可能就越難。
信息經濟學認為,建立一個良好的信息甄別機制,通過信號傳遞和簽訂相關的契約,要求企業做出可行性承諾,能減少企業隱藏行動、隱藏信息、逆向選擇和幫助投資方解決信息不對稱。要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當務之急就是要運用信息經濟學的重要研究成果,構建中小企業融資信息甄別機制。
二、運用信息經濟學的重要研究成果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1.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斯彭斯(Michael Spence)在他的論文《勞動市場信號》(1973年)和論著《市場信號:雇傭過程中的信息傳遞》(1974年)提出了信號傳遞模型——研究了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具備信息的一方如何采取某種行動以克服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困惑,即解決逆向選擇的一種方法。
信號發送是借款者向貸款者發出的信號,是優質借款者的一種主動行為。優質借款者一般有動機向貸款者發出真實信號,以使其與劣質借款者區分出來。中小企業擁有對其貸款項目的私人信息,比如項目的風險、現金流量水平、自身的信譽水平、道德水平和個性等,銀行不能確切地知道,或者雖能知道,可能花費巨大成本而不必要知道;為了顯示自己的項目質量以及其他有利信息,中小企業必須選擇某種信號;銀行在觀測到該信號以后,即與中小企業簽定貸款合同。一般而言,中小企業的信用級別能充當這樣的信號。因此,在我國,應盡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企業信用評級體系,使具備信息的一方——中小企業的真實信息準確的傳遞給銀行,使得優質的高信用水平的中小企業能夠有效地獲得銀行融資。
2.斯蒂格利茨和羅思切爾德合作關于逆向選擇的經典論文《競爭性保險市場的均衡:論不完全信息經濟學》(1976年)中,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甄別”模型。信息甄別(screening)模型,也叫信息篩選模型。斯蒂格利茨對這一理論作了開創性貢獻。他研究了在信息不對稱的市場中,不具備信息的一方如何通過調整合同的形式來“篩選”(screening)有信息的一方。
就信貸市場而言,信息篩選是銀行貸款的事前行為,就是銀行根據借款者發送的信號來選擇貸款者。銀行通過篩選可以將借款者的風險類型和質量區分開來。目前,各家銀行對企業信用評級自成一體、評定標準不一、評定要求不符合中小民營企業特點,在操作層面上出于爭奪客戶的考慮,許多信貸營銷員人為地調整甚至操縱客戶評價等級,定性分析不深入,定量分析搞拔高,這些問題都直接影響了銀行對客戶甄別與管理的效率。因此,應積極扶持、培育專業性企業信用評級機構,建立適應中小企業信息甄別體系,使銀行通過信用評級市場獲得眾多中小企業的真實信息。
3.戴蒙德(Diamond,1984年)曾在風險中性的條件下建立最優債務合同,其目的在于求出中小企業真實顯示其現金流量的激勵相容條件。該模型假定現金流量是不可觀測的,即檢查成本無窮大的;同時,貸款合同中包括貸款人強加給借款人的非貨幣成本,例如聲譽損失等,由于借款人融資的總成本即償付水平R就等于貨幣成本R(y)加上非貨幣成本r(y),即R= R(y)+ r(y),是固定不變的,因此借款人向貸款人報告何種水平的現金流量是無差異的。于是,有效合同就是使非貨幣成本期望值最小的合同,即銀行的目標在于,尋求一種機制或者環境使非貨幣成本越大,中小企業說假話的成本越高,從而激勵借款人報告其真實的現金流量;同時,由于非貨幣成本較高,貨幣成本則相應地較低,從而基于真實的現金流量的貸款利率就較低,這也是一種對說“真話”的激勵。
因此,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市場上,應健全社會信用的懲戒機制,提高違約導致的聲譽成本(非貨幣成本);另外按照戴蒙德的模型,違約應該導致較高的貨幣成本,即貸款利率相對較高,由于我國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不斷深入,放寬貸款利率上限,因此中小企業的貨幣成本也會提高。這樣,就提高了中小企業說\"真話\"的激勵效果,一定程度上降低道德風險。
三、完善信息甄別機制的幾點建議
1.完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規范中小企業的運作,增加其信息可信性。
中小企業信息是否可得、易得、以及信息的數量質量分布等直接影響信息搜尋和加工的成本,及其產出,從而影響其貸款合同的擬訂。因此,必須建立規范的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中小企業的運作,并加強和完善中小企業信息披露的法規體系,要求其在不涉及商業機密的條件下充分公開其財務及相關信息,而相應減少私人信息;并通過完善《會計法》,加大對會計信息違法性失真的處罰力度,加強對企業會計信息的檢查,并建立社會檢舉制度。
2.健全中小企業的信用評級制度,強化市場信號傳遞機制。市場主體的信用等級是其私人信息的顯示信號,建立健全信用主體的信用評級制度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關鍵。應該以立法的形式盡快建立所有中小企業的信用檔案,并對信用檔案的記錄與移交、管理與評級、披露與使用及評級機構與被評級單位的責任與權益做出明確的規定。準確界定中小企業所處的行業、生命周期階段和技術構成,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小企業特點的信用等級評定辦法,客觀地評價不同生命周期中小企業的應有級別,準確定位高成長性中小企業。同時,應支持通過市場手段建立和發展信用調查、信用評估等信用管理服務業,積極培育適應市場需求、受某種行政監管的專業性企業信用評級機構,并利用行政和法律的力量引導或強制其客觀公正地開展業務。
3.建立社會信譽機制。社會信譽機制是指參加交易的雙方,擁有私人信息的一方向沒有私人信息的交易一方做出的一種保證和承諾。在資本市場上,就是融資方對投資方做出的不濫用資金的保證和承諾。換言之,信譽是企業或個人不得不為自己說假話、欺騙行為付出的代價(文中稱之為信譽成本)。一個企業的信譽越好,意味著信譽成本越高,即說假話、欺騙的代價越大,因而就越能得到買者、投資者的青睞。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在信譽機制的構建過程中,要強化企業信用觀念,增強信用意識,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要加大對借款人遵守銀行信用的宣傳教育力度,積極營造講信用光榮、不講信用可恥的社會氛圍;要高度重視金融債權維護工作,對于有不良歷史紀錄的企業,要增大資格審查的力度,對少數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企業要給予嚴厲的制裁,讓賴債、逃債者無利可圖。當然這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加快整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加大各個商業銀行聯網合作的力度,對于惡意欠債不還的企業,打入“黑名單”;要加強法制建設,完善社會信用的懲戒機制。也就是說,不僅要構建企業本身信用機制,而且要構建整個社會的信譽機制。要建立一套使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失利的激勵約束機制,提高中小企業違約成本,使其遠遠高于其違約收益,從根本上抑制由于信息不對稱產生的道德風險。
參考文獻:
[1]郭其友張暉萍: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喬治.阿克洛夫和經濟學思想評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1
[2]吳昆邁克爾·斯彭斯:及其信號經濟理論一2001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學術貢獻評介之二[J].經濟學動態,2001
[3]斯蒂格利茨:信息經濟學與范式變革比較(第四輯)[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4]熊文王筱金:風險企業家逆向選擇隱匿信息的有效甄別[J].工業技術經濟,2005(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