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稅收改革以來,我國一直實行生產型增值稅。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情況,稅收方面也需要解決新的問題。為了解決目前稅負分配及征管實踐中的問題,中共中央于2003年提出要改革增值稅為消費型增值稅。同時于2004年配合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在一些地區首先進行了轉型嘗試。由此,增值稅轉型成為討論的熱點。
要分析企業在增值稅轉型前后設備投資的稅負變化,首先要了解增值稅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我國的現狀及改革方向。
一、增值稅概念及征收標準
增值稅是對銷售貨物或提供勞務過程中實現的增值額征收稅款的稅種,是我國第一大稅,在稅收總量中約占40%的比例。由于這種增值額通常不易衡量,所以實際操作中采用了一種抵扣計算的方法。即納稅人根據銷售額計算“銷項稅額”,然后從中扣除購買原材料等已繳納的“進項稅額”,據此可以得出增值稅的計算公式:
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進項稅額。
征收增值稅的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規定進項稅額抵扣的標準和方法時存在著差異,常見的有三種情況:
1.只抵扣當期購入的用于生產的中間性產品和勞務支出的數額,對于房屋、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類項目不予抵扣。使用該抵扣方法的增值稅通常被稱為生產型增值稅。
2.在生產型增值稅允許扣除當期購入的用于生產的中間性產品和勞務支出的數額的基礎上,進一步扣除同期購入房屋、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的支出來確定應納稅額。使用該抵扣方法的增值稅通常被稱為消費型增值稅。
3.在生產型增值稅的基礎上,允許扣除同期購入房屋、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已折舊的價值。該抵扣方法使得所征稅的增值額對全社會而言相當于國民凈收入,因而通常被稱作收入型增值稅。
比較這三種抵扣方法,可見其區別在于生產型增值稅不得抵扣固定資產上的支出,收入型和消費型增值稅允許抵扣固定資產上的支出,但抵扣方式不同。
二、我國增值稅轉型的必要性
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是由1993年11月26日國務院第十二次常務會議通過,自1994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該《條例》規定,購進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這體現出我國目前實行的生產型增值稅。
采用生產性增值稅計稅法,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問題:(1)不利于高資本有機構成的行業發展與競爭;(2)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產生不利影響;(3)重復征稅,不利于降低征稅成本;(4)不利于專業化分工。
1.不利于高資本有機構成的行業發展與競爭。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不允許抵扣固定資產所含稅金,從而對資本有機構成高的行業,如:有機構成較高的基礎產業和高科技產業來講,由于自身的固定資產投入較大,按現行的生產型增值稅法征稅,則其較其他企業,稅負過大。而這些高資本有機構成的企業本身,往往又是符合國家政策發展導向的。
2.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產生不利影響。在我國,現行征稅制度,采取的是生產型增值稅法;而在國外很多國家采用的是消費型增值稅法。兩種征稅法的差異,就在于主要是針對生產流通環節還是消費流通環節征稅。前者較后者而言,最大的弊端在于產品成本較高,故在出售,尤其是出口環節,會因此導致價格優勢的喪失。自加入WTO以來,我國對WTO成員國家的關稅壁壘弱化,故而對本國企業產品的保護也會隨之弱化。由于國內的生產型增值稅計稅與國外的消費型增值稅計稅方法的差異,使得國內產品在價格上的優勢淡化,不利于國內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3.重復征稅,不利于降低征稅成本。由于生產型增值稅,對于房屋、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類項目不予抵扣,故而這一部分稅金包含在產品的成本投入之中。這部分稅金又會重復計算,故在征收過程中,重復勞動量是很大的,而這也不利于稅收成本的降低。
4.不利于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分工程度較為深,在此情形下,生產型增值稅的重復征稅,不利于專業化分工的進行,即不利于產品在生產領域內的流通,企業間縱向聯接。
針對以上幾點問題,2003年10月14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指出:“增值稅由生產型改為消費型,將設備投資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
三、增值稅轉型對利潤的影響
增值稅的轉型,通過影響固定資產,進而對企業的收入產生影響。為應對財政上稅收的一定減少,國家必然要進行稅基、稅率的調整。一般而言,在轉型之后,企業在設備投資上所獲得的優惠如果是大于由于稅基、稅率調整的稅負增加額,則企業利潤是增加的;反之則是減少的。
這樣,則固定資產,如:機器設備等,更新速度越快,對企業而是有利的。
四、增值稅轉型需要考慮的因素
增值稅轉型是稅收改革的一個部分,是一個需要從長遠角度考慮的問題。
1.增值稅轉型會給財政在短期內造成巨大壓力。增值稅轉型造成的政策性當期稅收收入的減少,對增值稅稅收年增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從長遠來看待。這只是一個暫時現象。轉型后,企業收入,尤其是高資本有機構成的企業,其收入增加的可能性會加大。而企業營業收入的增多,從長遠看最終是能夠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的。
2.新舊增值稅稅收制度的交替,需要做好銜接。增值稅轉型階段,尚存在制度上的漏洞。對于很多企業在此期間,非常規的加速折舊,或是大規模購進新設備、加大新固定資產投入,這增加了誘發投資過熱的可能性,對于整個市場而言,整體的投資風險也會加大。
3.增值稅轉型需要做好相關制度的保障工作。增值稅轉型是我國稅制改革的一項大事,而改革的成功與否與周邊的經濟環境、法律環境等因素密切相關。建立良好的稅收環境平臺,加大法律監管,完善稅收體系,改革投資機制,建立起理性約束與風險控制體系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4.增值稅改革,需要分步進行,但同時也不能拖延太久。增值稅轉型對東部、中部、西部地區來講,可以分步走,但情況對待。但是整體的階段不能拉的太長。否則會造成暫時性的無效率,各地區之間稅收的新舊更替從而產生不公平的稅負現象等問題。所以,轉型需要在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的同時,也要當機立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