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司治理結構主要有兩種模型:一個是以股東主權為基礎的單邊治理結構,一個是以利益相關者為基礎的多邊治理結構,我國應該建立起公司的多邊治理制度。
[關鍵詞] 公司治理結構單邊治理多邊治理利益相關者
一、公司治理結構理論比較
公司治理結構有多種模式,并且按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對此,本文采用的一個理論分析方法是以公司的“成員”構成范圍為標準,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探討分為兩種不同的理論模型。
1.以股東主權為基礎的單邊治理理論
在早期的公司理論中,通常將公司理解為一個由物質資本所有者組成的聯合體,只有股東才是公司的成員,公司的權力只能在他們之間分配,這種公司治理結構的理論模型即所謂的公司單邊治理理論,其主要內容包括:(1)股東主權論。即只有以所有權形式為公司提供物質資本的股東才享有公司權力,他們對公司的財產不僅享有“剩余索取權”,而且還對公司的經營享有最高的控制權。(2)信托關系論。即董事會與股東大會之間被認為是一種信托關系。(3)委托代理關系論。即董事會與高層經理之間被認為是一種委托代理關系,其中,董事會以自己的經營管理知識、經驗和能力為“標準”,來挑選稱職的經理人員;而經理人員作為董事會的代理人,則在董事會的授權范圍內從事經營活動并受董事會的監督。
2.以利益相關者為基礎的多邊治理理論
對公司進行描述的另外一種理論為利益相關者理論,該理論最早由伯利和米因斯在1932年提出,而真正使利益相關者理論成為主流理論為人所關注的則是1990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1310法案》的通過,該法案明確指出股東只是公司利益相關人的一方,不享有特殊地位,要求董事會不僅要對股東負責,還要對其他利益相關者負責。利益相關者理論最基本也是最本質的觀點在于認為公司是由各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組成的,他們為了各自的目的聯合起來組成一個契約關系網絡,在這一理論背景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被定義為股東、債權人、職工等利害關系人之間有關公司經營與權利的配置機制。由利益相關者來共同治理公司,則成為這種理論對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主流看法。該理論的代表性觀點有:(1)共同的所有權理論。該觀點源自科斯提出的“企業的契約理論”,該理論認為企業是一個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共同訂立的特別合約,由于人力資本所有者和物質資本所有者均對公司的財產權做出了貢獻,并且公司財富的創造源于這些“特型物質資本”和“特型人力資本”的聯合運用,故公司權力應在兩者之間進行分配。(2)資產專用性理論。最早的資產專用性概念見于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但是,正式的“資產專用性”概念是(1971年)威廉姆森在分析縱向一體問題時提出的。威氏首先將市場經濟中的各種交易方式還原為“合同”或“治理結構”,認為企業的“治理結構”與“資產專用性”密切相關。(3)經濟民主理論。經濟民主理論認為,股東主權所折射的只是一種“資本民主”,而在公司中從事財富創造的雇員被排除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之外,這種以股東主權為理論支柱的公司法人治理模式,既不利于緩和勞資沖突和提高雇員的勞動積極性,又損害了公司的組織效率和增加了公司的管理成本,并且與現代社會中的民主理論格格不入。民主的公司體制是一種管理人的結構,而非管理財產的工具,被管理者應對公司的經營擁有最高的控制權。
二、公司治理結構的發展趨勢
其實從理論上說,出資者購買股票,成為公司的股東,其資本所有權就轉變為股權。股權是公司賦予股東的權利,無論適用范圍還是自由度大大弱于原先的資本所有權。這意味著所謂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權威是不存在的,因為股權的運用受其他利益相關者的制約。根據公司多邊治理理論是那些投資于法人財產的利益相關者,這就不僅僅是股東了,債權人、經營者、工人等等都為法人財產的保值和增值做出了貢獻。所以,公司應歸利益相關者共同所有,他們通過剩余索取權的合理分配來實現自身的權益,通過控制權的分配來相互牽制、約束,從而達到雙方利益最大化的結果。也就是說,有效率的公司治理結構應該是一種各方利益相關者廣泛參與的多邊治理結構。
同時隨著社會責任理論的發展,社會責任理論也對公司治理理論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所謂的公司的社會責任是指公司不能僅僅以最大限度的為股東們盈利作為自己的唯一存在目的,而應當最大限度的增進除股東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人社會利益。公司社會責任的產生主要是源自以下幾個方面:公司財產的社會性;公司關系的社會性;公司影響的社會性。目前,許多國家制定的公司治理原則或者規則大多體現了公司社會責任的理念。過去美國的公司治理長期以“股東利益”為中心,而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已有許多州陸續以公司社會責任理論為基礎對原有的公司法進行了修改。在歐洲特別是德國,作為公司民主精神表征的共同決定制更直接體現了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在我國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6章第86條明確規定:“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續發展、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關注所在社區的福利、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等問題,重視公司的社會責任。”
三、公司多邊治理的現實及啟示
從世界各國的公司治理立法來看,可以說,以利益相關者為基礎的多邊治理目前已成為各國公司治理結構改革的現實選擇,事實上,多邊治理已成為絕大多數國家設計和制定公司治理原則和方案的基本指導思想。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造中,就公司治理結構而言,還存在著許多不令人如意的地方,除了所有者缺位,內部人控制,激勵與約束機制缺乏外,國有商業銀行作為最大的債權人其利益難以得到保證。因為商業銀行既無權持有公司股份,也無權參與公司經營,在公司治理方面幾乎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利害關系者作用。而我國的《商業銀行法》和《證券法》則因受美國的Glass-Steagall條款的影響,實行銀行業與證券業的分離和禁止銀行持股,從而將銀行排除在公司治理結構之外,但隨著國際金融業競爭的加劇,混業經營已是國際趨勢。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美國也已通過一系列的法律使早期的Glass-Steagall條款所規定的內容已名存實亡。事實上,隨著美國政府和法律對銀行等金融機構管制的松動,以商業銀行、年金基金、人壽保險公司、共同基金為主體的金融機構已成為一些大公司的主要持股人。在我國,吸收銀行成為公司治理結構的主體已具備一定的法律基礎。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的《主辦銀行管理暫行辦法》試行主辦銀行制度,表明政府有意讓銀行成為公司的監控主體。《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84條規定“上市公司應向銀行及其它債權人提供必要的信息,以便其對公司的經營狀況和財務狀況作出判斷和進行決策”,銀行作為單純的債權人派員進入公司機關,參與公司治理,已經得到社會和公司監管層的認同和支持。如能適時修改現行法律的有關條款,使銀行持股得到明確許可,無疑將是一個十分明智而又經濟的選擇,無論對增強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還是改善公司治理結構都有重大意義。
從利害關系者的另一方面,即公司員工的角度來看,職工參與公司治理,既是人的“經濟價值”提高和民主理念向公司內部延伸的結果,也是緩和勞資沖突提高公司組織效率的需要。但是長期以來我國的公司治理過程中在理解職工的利益時,簡單地認為職工利益就是福利。規定了對工資調整方案、獎金分配方案、勞動保護措施、獎懲辦法以及其他重要的規章制度職代會的權利,可以審議決定職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職工住宅分配方案和其他有關職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項。其實公司的興衰與職工的基本生活來源具有密切關系,職工應該以參與到公司治理結構中的方式來保護自己作為利益相關者的根本利益。將職工列入法人治理結構中,完全符合黨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原則。而且將這一原則具體地落到實處,賦予職工參與法人治理結構的權利,沒有剝奪股東的收益權和其它權益;沒有剝奪董事、監事、經理的權利;沒有增加員工對公司的額外要求,不減少公司收入。同時我國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國家,讓員工參加到法人治理結構中來,從政治上是沒有阻力的。同時為充分發揮職工的主人翁意識,更應當創造條件讓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積極吸收職工代表進入董事會、監事會等機構,以體現勞動要素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地位,特別是職工在公司內部能比較“廉價”地監督經營者的行為,有助于克服國有股股東缺位,經營者行為難以監控,代理成本高的難題,在目前情況下是一個改善我國公司治理結構的較優選擇。
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看到中國公司治理方面的進步。隨著新《公司法》的出臺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的發布,對實踐中出現的一些公司治理問題以法的形式進行了總結、提升。例如新《公司法》總則第5條規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而刪去了舊《公司法》關于公司“以提高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和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為目的”的規定,強化了公司的社會責任,其他象在新《公司法》第1條、第17條、第18條、第19條、第20條等都體現出新《公司法》對債權人地位的重視、職工參與等公司多邊治理的理念。這些總則中的一般規定是我國在公司立法上對世界的一大貢獻。因為象德國的《共同決定法》等法律中設有職工監事制度,但在德國的《股份法》、《有限責任公司法》總則中則沒有公司社會責任的一般規定。同樣美國各州的有關保護股東以外的利益相關者的規定主要是反映在反收購的立法當中,它主要是在公司面臨敵意收購時,為了保護股東之外的利益相關者而采取的非常態化的防御措施。在新《公司法》的分則中也多處體現出在我國的公司治理結構中強化公司社會責任和保護利益相關者的安排。例如,新《公司法》關于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制度的完善。以及在新《公司法》第52條第2款有關有限責任公司監事會應有適當比例的職工代表,其中職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三分之一的規定。在2002年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第六章設專章對“利益相關者”作出規定,例如在第六章第81條規定“上市公司應尊重銀行及其它債權人、職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利。”第85條規定“上市公司應鼓勵職工通過與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人員的直接溝通和交流,反映職工對公司經營、財務狀況以及涉及職工利益的重大決策的意見。”等等,對上市公司在保護銀行及其它債權人、職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利益等方面應承擔的義務,以及在保持公司持續發展、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對所在社區的福利、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等問題所應承擔的公司社會責任作出了明確要求。這些都體現出我國新《公司法》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準則》等法律規范在公司的設立、治理等各個環節對公司社會責任理念弘揚,反映了我國公司立法理念的進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