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主要采用文獻資料、訪談和綜合分析等研究方法,從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概念、現狀著手,分析了休閑體育產業在培育健康消費、樹立良好的社會風氣、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改善我國的產業結構、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五個方面的效應,提出了發展我國休閑體育產業要提高認識、確定產業地位、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推動休閑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強對休閑體育人才的培養與引進、開發我國特色的休閑體育產業模式的對策。
[關鍵詞] 小康社會休閑體育產業現狀效應對策
一、前言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在隨著發生變化,花錢買健康、花錢買快樂的消費意識越來越濃,休閑體育產業空前繁榮,龐大的消費市場產生了無限的商機,給投資者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休閑體育產業的各種效應充分體現出來。如何正確認識和發揮休閑體育產業的效應,對于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全面構建小康社會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二、休閑體育產業的現狀
1.休閑體育產業的概念
休閑體育產業是指社會各部門提供的與休閑體育密切相關的產業領域,它包括與體育活動有關的一切產品和服務,以及與這些產品和服務相關的所有的經營活動的總和。
2.休閑體育產業的現狀
隨著發達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消費需求也隨著體育運動的生活化、市場化和商品化大幅度增長。許多國家的家庭和個人用于獲得健身器材、服裝、場地、指導的消費大幅提高,形成巨大的消費市場,加之政府的扶持和鼓勵,休閑體育產業以其成本低、安全性高、滲透性強和輻射范圍廣的優勢迅速發展,產業規模增長迅速,在國民經濟各個行業地位顯著上升,成為擴大就業人口獲得巨額收入的重要行業。
我國體育產業長期以來,主要圍繞競技運動訓練與比賽,實行“金字塔”型的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經費來源由各級政府財政投入,具有典型的計劃經濟特征。如今,我國的體育發展趨勢從過去“舉國體制”正逐步的過渡到國家與社會共同辦體育、走社會化、產業化的道路。這對我國休閑體育的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推動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甚至在今后一段時期內能夠影響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主導方向。和發達國家休閑體育規模相比,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規模還不夠大,屬于“朝陽產業”,其經濟的效應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還有待于進一步發掘。2003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結構也發生很大的化。2002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7.7%,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6.2%。這無疑為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創造了極為有利的發展空間。今天,我們只要稍微用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休閑體育場所不再是哪個城市和哪個階層人們的專利,只要我們愿意,我們可以在任何一個城市找到自己喜歡的休閑體育場所:保齡球館、游泳館、網球場、桑拿、健身、餐飲、游戲機……也許,我們會驚嘆休閑體育與生俱來的強大生命力,不但悄悄的滲透到城市的每一個角落,而且還正在向郊區和農村蔓延,己經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毋庸質疑的事實。
三、休閑體育的產業效應
休閑體育產業是朝陽產業給我國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效應。
1.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有利于人們的健康消費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倡導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體閑體育從誕生起便與豐富多彩而又健康有益的體育活動方式結合在一起.諸如徒步旅行、登山、釣魚、健身、健美等等.既滿足了人們體閑的需求.又促進了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體閑體育作為人們體閑方式的主要形式融入到小康社會的方方面面。而體閑體育產業將以其特有而又鮮明的時代特性使體閑娛樂與體閑健身有機地結合為一體.促進人們的健康消費。
2.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有助于培養良好的社會風氣
休閑體育產業過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導機制和強有力的制約機制,在我國個別地區、個別群體中,以賭博為目的棋、牌、球等各類所謂“休閑活動“卻發展異常迅速,并且一些地方出現了賭、食、居相配套的半隱敝性經營場所,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有人因賭博而傾家蕩產或家庭不和,有人丟掉了本職工作,以賭為業。打著體育保健的招牌的黃色休閑場所的存在不僅污染了社會環境,浪費了社會資源,還造成了性疾病傳播和青少年犯罪,敗壞了社會風氣,踐踏了國法律,雖然一些人從中獲得了“休閑”,但社會卻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我國的近幾年一直推行“全面健身計劃”,倡導全面健身,這不僅能夠沖擊并拋棄落后、愚昧、腐朽的不良生活習慣,抵制精神污染,減少賭博、吸毒、暴力、色情等丑惡行為的發生,而且通過家庭或集體形式的休閑體育活動,建立和睦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引導社會風氣,促進安定團結,從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發展。
3.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從經濟的角度看,就業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勞動者得到了有報酬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或非經營性工作的機會,其實質是人以特定的方式參與社會勞動,從而使自己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得滿足的社會機會。就業總是是任何國家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它不僅關系到勞動者的生存發展和享受,而且關系到社會的安定。在解決就業問題上,從體育休閑活動所涉及的諸多因素看,休閑體育產業是一種既具服務性,又具生產性的綜合性產業部門,體育休閑活動的發展必然帶動為休閑體育業提供服務的各行業的發展,為社會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
4.改善我國的產業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我國農業、工業發展基礎薄弱,第三產業雖然近年來獲得了快速發展,但存在整體規模小,結構不合理,領域窄等困境,且以餐飲、運輸、批發零售等傳統服務業為主,金融、信息保險、咨詢等現代服務業不發達。而休閑體育產業是一項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它首先是體育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連的、并與其它相關產業有密切的依托性和關聯性。因此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一方面能夠推動我國旅游業、商業、制造、交通運輸、飲食服務、金融保險、文化衛生等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休閑體育的優勢,發展休閑體育產業以改善產業結構;此外,還能起到調整和改善我國東西部區域城鄉產業發展不平衡的作用。
5.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發展休閑體育產業最適應當前國內市場需求,最能擴大國內消費。我國當前市場需求不足很大程度是結構性矛盾引起的。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生產決定消費,但生產歸根到底是為了消費、依賴消費。雖然工業生產飛速發展大大提高了生活資料的供應能力,導致日用消費品極大豐富,但由于我國是人口大國,仍不能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刺激無節制的物質消費。我們可以提倡興起以精神消費為主的休閑體育消費,因為當人們基本物質需求滿足后,精神需求就上升為主要消費目標,精神產品的消費空間非常巨大。
隨著經濟的穩定增長,人們的收入水平逐漸提高,我國居民已有巨大的消費潛力。消費需要“錢”和“閑”,雙休日及延長假期政策給人們提供了全年114天的休息日,增加了人們的消費時間,擴大了消費空間。隨著市場經濟及對外開放的進一步發展,人們的視野會越來越開闊,消費觀念也會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花錢長見識、買健康。用在休閑體育的花費顯著增長,發展休閑體育產業成為了擴大內需的突破口。
四、發展休閑體育產業的對策
1.提高認識,確定休閑體育產業發展地位
我國通過對休閑體育產業的分析和重新審視,特別是根據休閑體育產業發展中市場需求趨勢的預測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在當前休閑體育產業作為第三產業發展龍頭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把體育休閑產業作為我國產業的優勢行業進行發展,甚至在某些地區可以作為產業的先導行業。因此,各級政府部門必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發展休閑體育產業的有利條件和廣泛的社會經濟效益,把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與實現當地經濟增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聯系起來,從而確立休閑體育產業發展的戰略地位。
2.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積極推動休閑體育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加強政府宏觀調控、統籌體育休閑產業發展格局。政府應從國家戰略高度統籌休閑產業發展,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承擔起調控、規劃、引導休閑產業發展的責任,推行積極的休閑經濟發展策略;制定并實施《國家休閑發展戰略規劃》,加強與休閑相關的各種設施建設。制定《國家休閑產業政策》,設立公共休閑設施發展基金,用于加大扶持盈利面較窄但為大眾喜歡的文化娛樂設施建設,放寬準入條件,鼓勵企業、民間以及外資介入體育休閑體育產業的發展。國家應該采取信貸、稅收優惠和政府補貼等多種手段,從宏觀的角度來推動我國休閑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通過休閑產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不但滿足了高收入階層高消費的休閑需求,通過消費對國民收入進行了再調節,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拉動我國整體的休閑體育供給水平。
3.加強對休閑體育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要從根本上解決我國休閑體育產業人才匱乏的問題,需要在高等教育的課程、學科、專來的改革與設置上做文章。應在目前的體育院校和綜合性大學的經濟院系開設與體育產業相關的課程和專業,設立高層次的體育經濟學位點,吸引社會優秀人才選擇體育經濟專業,加快培養體育產業所需的專業經營和管理人才。建立體育產業的新學科和科研機構,加強對體育經濟理論的研究,及時指導體育產業活動的實踐。我國的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鼓勵并有計劃地批準一些有條件的大學盡快開設這些專業,目前運動項目管理中心、職業俱樂部、體育中介機構和從事健身娛樂經營的企業等部門急需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在發展的初期可采用委托培養、合作辦學或政府指定的方式進行運作,彌補我國在發展體育產業中體育經營管理人才匱乏的難題。同時,從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實際出發,鼓勵休閑體育經營單位的有關人員崗位培訓、在職進修,通過招聘引進一些非體育部門的經營管理人才到體育經營單位從事體育的經營管理工作,集中培養符合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需要的主要從事休閑體育產業經營管理工作的高層次專業人才。
4.開發我國特色的休閑體育產業模式
要打造一批創新型經營項目,不斷創新經營服務手段,不斷提升我們的服務水準和質量,滿足求新求變的服務需求,帶動市場快速發展;要打造一批聯合經營和連鎖經營企業,注重資源的整合開發,實現市場開發的最大效益。聯合經營和連鎖經營是規模經營的良好模式,也是企業做大的必要途徑。適應國際化的需求,一些知名的企業、國際化的企業,使之成為我國休閑體育產業的名牌,成為整個行業的領頭羊。要以市場和消費需求為導向,以我們獨特的國情、市情、民情和文化特色為基礎,以體驗經濟基本手段,打造我們獨具特色的體育休閑服務項目,使文化體驗和精神財富體驗成為休閑體育項目的靈魂。
參考文獻:
[1]茍自鈞:發展休閑經濟與解決當前經濟難題的契合關系[J].經濟經緯,2002(3)68~70
[2]周道平:西部民族地區體育休閑旅游產業開發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9)156~158
[3]曹琛:中外休閑體育產業比較研究[M].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5(3)20
[4]張利丁亞蘭:論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休閑體育產業[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6(2)32~34
[5]北京體育休閑產業協會籌備工作報告,2003.5
[6]劉海鴻:我國休閑產業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2(6)24
[7]景志輝呂志剛:試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休閑體育產業的影響[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7)7~9
[8]盧鋒:休閑體育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 (10)190~195
[9]王曉杰:中國產業結構變遷中的休閑產業[J].中國市場,2006(4)9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