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民營企業傳統的工作觀念和對西方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監督機制及其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的反思和分析,提出了政府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社會責任體系的思路與對策,這對于促進民營企業改善勞工的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環境保護、關注社會慈善事業等方面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 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政府引導
近年來,我國經濟領域內不斷出現環境污染、礦難、毒大米等與企業社會責任緊密相關的事件,使得社會各界對提高“企業社會責任”的呼聲日益高漲。因此,建立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對促進企業改善勞工的基本生產和生活條件、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建立良好商業道德意識、加強環境保護、關注社會慈善事業等方面有著重要而積極的意義。
一、民營企業如何承擔社會責任
1.對企業傳統的工作觀念的反思。企業社會責任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經濟功能與社會功能相剝離的前提下,企業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承擔對員工、對消費者和對社區的社會責任。其本質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對其自身經濟行為的道德約束,它既是企業的宗旨和經營理念,又是企業用來約束企業內部包括供應商生產經營行為的一套管理和評估體系。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民營企業基本底線是一個守法經營的企業,她要嚴格遵守國家和地方有關的法律法規,及我國簽署承認的有關國際公約;同時必須是一個奉行可持續性發展原則的企業,必須協調好于各個利益相關者的關系,讓所有利益相關人滿意,為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承擔更多的責任,為社會及社區創造價值。幾千年的中國文化中尚來倡導視錢財如糞土,以救濟為懷。但令人遺憾的是,許多民營企業尋找各種理由來逃避社會責任。據2004年4月22日《參考消息》報道,截至4月中旬,我國大約有4萬工人的手臂、手和手指被機器壓碎或切斷。僅浙江省某縣每年就有1000多工人被機器切斷手指或手。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死于工傷的有2~3萬人,每年有600~700萬人在工作中受到不同程度的傷害。如果企業所創造的財富是以工人的肉體甚至生命為代價的,那么企業又與一個欺行霸市、品質惡劣的街頭流氓又有什么區別呢?
2.對西方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監督機制的反思。社會責任標準因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異,在不同的文化條件下,人們對這種責任的認識也有所不同。同時,也存在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由于能力有所不同,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其內容與范圍也應該有所不同。顯然,我們不能完全按照歐美的標準來衡量我們民營企業的行為,因為我國的國情不同,對民營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監督,絕不僅僅是企業自身的道德醒悟過程,更需要有政府與社會公眾的要求和期盼來促進與監督。因此,加強政府的引導和監督,對于我國民營企業來說,這種要求可能只是在市場競爭、生產成本、尋找新的商機等經營壓力的面前,尋求一種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的選擇。
3.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的反思。有人認為,民營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就是捐款和搞慈善事業,甚至有人將其異化為“花錢買清靜”。事實上,并非一定要公開捐款才能給民營企業貼上“社會公民”和“慈善”的標簽,也不能以捐款額的多少來衡量其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卡羅爾(Carroll)以一個金字塔來描述企業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塔基是企業的經濟責任,即企業通過正常經營來創造財富。其次是法律責任,企業必須遵守各種法律法規。再次是倫理責任,企業和人一樣,不僅要守法,還要講道德。塔尖才是慈善責任,即企業可以將一部分財富自由地投入到社會某一領域之中。這樣來看,民營企業最基本的社會責任還是經營管理好自己的企業,在遵守法律、倫理經營的前提下盡可能多地為社會創造財富。因此,企業是否發揮社會責任將成為一批企業能不能再上一個臺階的分野。
二、政府引導企業建立社會責任體系的思路與對策
1.增強企業社會責任的意識。各級地方政府部門的領導者要深刻理解社會責任大于企業發展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政府應當幫助企業樹立社會責任的觀念,要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體系。目前,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已設立社會責任建設推廣辦公室,并將把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作為行業自律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學術領域,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已經開展了不少工作,并進行了比較廣泛深入的調查。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個體與組織因素在企業倫理問題的交互影響作用上,特別是在決定組織的道德決策的影響上。比如,對組織因素在決策的道德倫理上的影響,個人的行為因素對組織決策的道德行為影響,以及在影響組織的道德決策行為上,個人與組織兩種因素之間的交互影響上。此外,現有的研究也包括對組織的道德行為的結果的探討。有所不足的是,在現有的研究工作中,很少探討組織的道德行為對個人行為結果的影響。
2.努力完善法制建設。將企業的相關社會責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使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遵守勞動法、生產安全法以及環境保護法等,企業在做到守法經營的同時也就體現了社會責任。如何更好地解決民營企業的環境污染問題光憑借民營企業逐漸意識到的社會責任感還是不夠的,社會責任說到底就是民營企業或者說是民營企業老板道德層面的問題。有些民營企業有強的社會責任,自覺遵守環境保護法規;有些民營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把沒有處理過的污水,固體廢物,廢氣直接排放,這就需要國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如對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效益又差的民營企業可以強令關閉。對一些超標排放的民營企業應該予以處罰,造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的民營企業應該承擔刑事責任。
3.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體系。到2004年,全世界得到SA8000認證的企業只有400家,而且分布在40個國家的40多個行業中。這是為什么?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SA8000過分追求“尊崇資本,貶抑勞動”的局面改變,而忽視就業是工人的第一要務。現代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如果工人的工資提高了,企業就會多用資本,少用工人;如果政府人為地拔高市場決定的工資,企業就會采用更多的資本代替工人,政府本來想提高工人的收入水平,雖是善意的政策實際上卻砸了工人的飯碗。如果我們的社會責任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還僅僅停留在經濟標準上,局限于福利保障上,就遠遠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業競爭力的要求。我們有必要建立一套從經濟、法律、環境三方面全方位評價企業社會責任的指標體系。為此,我們在評價企業社會責任時要強調兩種指標。一是綠色化經營指標。要求民營企業在發展戰略上自覺把環境保護、節約資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二是就業率指標。我們的比較優勢就是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這正是民營企業的主要功勞,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出口越來越大,順差越來越多,政府的收入越來越豐。我國每年還有大量的失業人員,僅城鎮失業者至少有2500萬。當勞動供給時候,競爭發生在勞動力這一邊,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如果硬要否定這個事實,人為地拔高市場工資,可能適得其反。
4.加大輿論導向上的力度。政府應當擴大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宣傳,引導社會關注和重視企業社會責任,積極評價重視社會責任的企業,營造一種推進企業社會責任的良好氛圍。如在企業評優評強的活動中,將增加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作為評比的一項標準。
5.加強對民營企業的監督管理力度。民營企業意識到環境保護是一項社會責任的同時,應該引進先進的管理制度,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為了有效解決境保護問題民營企業就應該推行被稱為是民營企業的“綠色通行證”的ISO14000系列標準認證。推行ISO14000會給民營企業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企業的內部,從強化管理、規范流程到品質提高,改善工作關系,提高員工素質,增強環保意識,在日常生產經濟活動中,注意節約資源,從而達到降低成本;同時由于改進工藝,既減少了生產過程的污染物,又降低了污染物的處理費用。另一方面是在企業外部,可增強客戶信心,擴大市場,提高企業知名度,美化企業形象等。
6.建立起社會輿論的監督體系。政府和社會輿論可以幫助民營企業意識到社會責任,但是這些畢竟是外部因素,關鍵是民營企業自身應該意識到企業應負的社會責任。因此,公眾應該建立起社會輿論的監督體系幫助民營企業提高社會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王新超呂峰:企業社會責任與民營企業的健康發展.中華工商時報,2006.7.21
[2]紡企社會責任管理體系CSC9000T全面啟動.金羊網,2005.6.6
[3]姚未榮:建設資源節約型企業與發展循環經濟.太鋼日報,2005.2.2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