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最基本的區域經濟單元,包括縣、鄉(鎮)、村經濟,具有多層性、綜合性和基石性等特點。全國百強縣的建設為各地發展縣域經濟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和借鑒。由于我國各地的具體情況千差萬別,發展縣域經濟不可能有一個統一的模式。遼寧在發展縣域經濟的過程中,雖不能盲目模仿,但也可借鑒其成功的經驗。
[關鍵詞] 百強縣發展經驗遼寧縣域經濟啟示
一、全國百強縣的發展經驗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的結合部,在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縣域經濟的發展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從2000年開始,國家統計局開始對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進行評價,同時每年評出百強縣,以總結和推廣百強縣的發展經驗,促進縣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2006年9月,第六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評價結果揭曉 ,會上評出了新的百強縣。 第六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在各省市區的分布是:河北省5個,山西省1個,內蒙古自治區2個,遼寧省5個,上海市1個,江蘇省21個,浙江省25個,福建省8個,山東省25個,河南省3個,湖南省2個,廣東省1個,四川省1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個。通過詳細解讀連續6年全國百強縣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其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
1.注重培育特色產業
從歷年的全國百強縣的經濟結構來看,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各縣都能夠根據自己的經濟特點來進行定位,從有本區域特點的經濟發展之路,其產業構成也各有特色。
在2006年的“百強縣”中,浙江占據了25個席位。從產業組織形態來看,浙江縣域經濟的主要特點就是中小企業集群,“一村(鄉)一品”、“一鄉(縣)一業”、“家庭工業+專業市場”曾是對浙江縣域經濟的生動描述。例如,位居全國“百強縣”第27位的諸暨市,以大唐襪業而著稱。大唐襪業以大唐鎮為中心,輻射周邊14個鄉鎮、120多個村連片發展,現有上萬家家庭企業、十幾萬人從事襪業生產,年產襪子60億雙,年產值120多億元,是全國最大的襪子生產基地。正是這些中小企業集群,創造了浙江縣域經濟的群體規模效益。
山東萊西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市,工業基礎薄弱,入選百強依賴的就是農業資源。萊西市通過培育壯大奶牛及奶制品、肉雞及雞肉制品、生豬及豬肉制品、蔬菜及蔬菜加工、果品及果品加工、花生及花生制品等六大產業鏈,將全市80%的農戶和70%以上的耕地,納入了產業化經營體系,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來自于農業產業化經營。2004年,萊西市被評為中國食品工業強市。2006年位列全國百強縣84。同樣在山東百強縣中排位第一的榮成市,雖然與全國大部分百強縣一樣具備沿海的地理位置,但其發展卻與其它地方注重中小企業不同,在漁業和旅游業上做起了文章。如今,榮成是全國第一漁業大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居全省第一位,同時又是國家優秀旅游城市。
2.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
可以這么說,沒有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沒有縣域經濟的今天。越是實力強的縣域經濟,民營經濟的比例就越高。
有專家指出,縣域經濟實質上是民本經濟。個體私營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最活躍的細胞,也是縣域發展振興的堅實基礎。強縣的發展經驗也鮮明地印證了這一點。如江陰市有國家級鄉鎮企業集團46家,14家企業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其飛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力實施富民工程,注重激發民間包括農民的創造活力,幾年來,江陰市鼓勵和扶持市民和農民興辦實業,在工業園區建設中辟出民營工業區,著力培養一批創業型市民和農民。
作為河南縣域首富的鞏義市,采取借民資之勢突破資本“瓶頸”的發展戰略。該市充分發揮民間資本的優勢,通過出臺政策、優化環境等措施,將民間資金充分調動起來,更好地配置到擴大再生產中去。2004年,全市民營工業企業已發展到7000多家,完成工業增加值128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67%,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達80%以上。為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加快企業做大做強步伐,鞏議市還專門成立了企業上市辦公室,為高效益、高增長、高科技、有上市愿望的企業提供指導和服務,促進企業加快上市步伐。
3.經濟開放
綜觀強縣的發展,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思路就是以開放的眼界和積極的姿態,將自身的發展融入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之中,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整合優勢資源提升當地的發展水平和規模。經濟發達的強縣如江陰、昆山、順德等,都是對外開放水平較高的地區。以昆山為例,昆山市始終把發展外向型經濟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抓住國際資本和產業轉移的有利時機,大力引進國外資金、技術,加快工業化和經濟國際化的步伐,走出了一條以外向型經濟為特色的“昆山之路”。
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昆山市就確立了引進國際資本和技術、培育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戰略,迅速實現了經濟總量的擴張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形成了以國家級開發區為龍頭、以現代加工制造業為主導的開放型經濟發展格局。僅2004年,全市實際到賬外資就達9.55億美元,占當年全國實際利用外資額的1.5%,成為全國引進資金技術最多的縣(市、區)。正是在外資拉動模式的帶動下,2004年昆山人均GDP實現90714元,位居江蘇省首位。
昆山通過利用外資,打破了縣域經濟的低水平均衡,找到了快速發展的突破口,完成了產業結構的升級,為下一步發展創造了新的機遇。因而,對經濟相對落后的地區而言,充分吸引、利用外資是擺脫自身資本和技術不足的劣勢,突破資金與技術瓶頸,加快發展的一條捷徑。在發展中要堅持把吸引外資工作擺到重要的位置
二、百強縣發展經驗對遼寧縣域經濟發展的啟示
1.在產業上,突出發展工業經濟
工業是縣域經濟的支柱。發展縣域工業,必須堅持發揮比較優勢和發展特色產業的原則,立足產業基礎,揚長避短,因勢利導,著力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和鮮明特色的骨干支柱產業,以此支撐和帶動縣域經濟發展。
遼寧省有良好的經濟基礎,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為遼寧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好機遇。各縣應根據自身的區域特點有針對性地發展特色工業。
例如遼寧省已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的莊河,基本實現了由農業縣向工業市的轉變,連續幾年強力推進項目發展,興建了花園口等一批工業發展區,發展了華豐、大輪、大宇、名興電束線、寶鋒軋輥、嘉隆電機等一批大的工業項目。2004年,新開工百萬元以上工業及產業化項目243個,其中千萬元以上86個,億元以上9個,創歷史最好水平。到目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10多家,第二產業增加值在三產的比重已經上升到55%。農業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擴大優勢產業,創立農業品牌,發展和做大善島、海洋貝類育苗、富谷水產、天利生物等一批龍頭企業。到2004年末,農業龍頭企業已達70多家,農民人均收入預計完成4653元,比上年增長15%,為歷史最高年份。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有新的提升。2004年,建成了新天地商業城、旺客隆超市等一批大型商業設施,新的商業業態初步形成。旅游業有較快發展,2004年,成功實施了冰峪旅游區經營體制改革。
從本質上講,縣域經濟發展過程就是工業化過程,就是從城鄉二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大力推進工業化,使農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大規模地轉入工業部門和城鎮就業,是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出路。農業是縣域經濟在國民經濟體系中承擔的重要分工,“三農”問題又是困擾縣域利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必須依靠農業產業化。因此縣域工業化應該為農業產業化服務,新型工業化必須同縣域特色農業資源開發相結合,發展特色農業,建立“一縣一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經濟體系,將鄉鎮工業同發展農業產品化經營以及培育縣域特色產業緊密聯系起來,加大鄉鎮工業投入,壯大新型工業化的區域基礎。
同時推進縣域經濟工業化,不僅要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等工業和服務業部門,提高工業、服務業部門對縣域經濟的貢獻份額,而且要用企業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現代生產經營方式改造傳統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展現代農業。
2.在所有制上,突出發展民營經濟
把民營經濟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基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大多數縣屬國有企業陷入生產經營困境,主體地位日益萎縮,給縣域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財政和穩定的壓力。因此,要發展縣域經濟,填補縣域公有制經濟全面退縮形成的“真空”,只能在國有經濟的體制外,大力實施“民營強縣”的戰略。為此應進一步大幅度提升民營企業的管理水平;構筑民營企業的人才工程;培育和完善專業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提升民營企業競爭力。
從縣域經濟發展的走勢看,民營經濟產權清晰、主體明確、機制靈活,越來越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很強的吸引力和極大的競爭力。因此,要想加快發展縣域經濟,就必須走出一條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民營經濟的發展之路。針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在組織引導上,特別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帶中間”的思路和方法,促進民營經濟的整體提升和群體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導規模企業,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施強強聯合,以龍頭優勢輻射帶動民營經濟整體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過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帶動、結對聯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勵支持更多的農戶介入務工經商,壯大民營經濟群體規模,擴大富裕面。“帶中間”就是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小業戶群體的發展,促進中小企業在現有基礎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發揮優勢,揚長避短,在某一產品、某一環節上做優做強,提高市場競爭能力。
3.在資源利用上,突出發展特色經濟,提升特色經濟的競爭力
在現代經濟的全面競爭中,縣域經濟要想在更大范圍的分工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利用自己的資源,創造自己的特色優勢。
縣域經濟的發展與其行政區劃的地理區位、歷史、人文、特定資源有著天然的血脈關系,由此決定了縣域經濟必然是特色經濟。特色就是優勢,發展縣域經濟必須把握自身的優勢。縣域經濟的特色就在于,在特定區域里有別人不可比擬的產業優勢,也就是比較優勢,這種特色產業能使其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并帶來較高的知名度,走出具有區域特色產業帶動其它產業全面發展的新路子。
打造特色產業,關鍵要站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高度,立足國際國內市場,通過發揮自身比較優勢,選準特色,確立主導產業,實行重點開發,在資源優勢中培育地方特色,在傳統產品中篩選優勢品牌,打造獨具特色的戰略產業和名牌產品,讓一個產業、一個產品或一個品牌成為縣域產業的代名詞。遼寧省縣域單位情況比較復雜,有山地型、平原型、沿海型、城郊型等,自然條件和資源分布各有不同,經濟基礎存在很大差距,有先進富裕的,也有貧窮落后的,發展極不平衡。變比較優勢為經濟優勢始終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縣域經濟絕不能追求“小而全”,而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游則旅游”。構建具有遼寧特色的縣域經濟,應立足縣情,立足于現有資源優勢,注重發揮比較優勢,突出重點產業,構筑特色經濟。目前,我省已初步形成遼北糧食和牧業、遼南水產和水果、遼東林產品和旅游業、遼西農業和牧草業四大經濟區域,區域特色明顯。如東部山區的藥材、土特產,沿海地區的海產品,已形成一定產業規模的西柳服裝、南臺箱包等產業,以及山水和海島旅游業等。以特色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旅游等服務業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特色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和重要支撐,特色產業的發展將縣域內的各種資源要素重新整合并帶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強了縣域經濟的綜合實力。
4.發展配套經濟
隨著生產社會化、專業化的發展,優勢企業紛紛將非核心產業向外擴散,給廣大的中小企業帶來了大量的配套空間。縣域經濟要密切關注這一發展趨勢,把發展配套經濟作為對內對外開放的主攻方向,采取多種形式,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加入大企業集團、優勢企業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調整結構,圍繞其主導產品生產配套零部件,加工品牌產品,擴大市場占有率。縣域經濟要甘當配角,各縣都來搞主導產品這不現實,要主動配合周邊工業化程度高的大城市進行產業產品配套,發展配套產品和下游產品,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遼寧省有以沈陽、鞍山、撫順為中心和以大連為中心的工業區,可以利用這些大城市的大型企業集團的優勢,推動縣域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采取多種方式,積極引導縣域中小企業加入到大企業集團和優勢企業的產業分工協作體系中去,調整結構,圍繞其主導產品生產配套零部件,充分利用目前生產社會化、專業化發展和優勢企業將非核心產品向外擴散的趨勢,積極發展配套經濟,擴大新型工業化的區域外延。
堅持以開放為突破口和發展基礎,積極招商引資,彌補縣域資源、技術、資金的不足,為新型工業化拓展空間。要充分利用遼寧地處東部沿海的區位優勢和縣域土地、勞動力、資源及環境優勢,積極招商引資,內引外聯,承接大中城市或其他發達地區勞動密集型、資源綜合利用型、配套協作型產業的梯度轉移,建設初級產品加工和輔助產品生產基地,延長產業協作鏈,壯大工業基礎,為新型工業化開辟道路。
參考文獻:
[1]http://www.chinagate.com.cn/chinese/MATERIAL/41723.htm
[2]《縣域經濟科學發展論壇:百強縣傳授“發家”經》 經濟晚報 2005.6
[3]《從百強縣看經濟強縣的四條發展路徑》http://www.fubusi.com2005-12-13
[4]中國縣域經濟網
[5]劉福剛:《第五屆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報告》2005.12
[6]劉福剛:《第六屆中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報告》2006.12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