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體育旅游是人類的基本活動,內容包括以旅游活動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和以體育活動為目的的旅游活動。文章在分析福建發展體育旅游優勢的前提下,提出了福建發展體育旅游業的戰略與對策。
[關鍵詞] 體育旅游福建發展戰略
進入21 世紀,旅游在全球正成為現代人類社會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經濟活動之一,更成為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達西方國家,體育產業所創造的產值已經超過了石油、汽車、煙草等傳統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體育產業中體育旅游業是一個重要方面,全世界的體育旅游業正在顯示出蓬勃生機和巨大的市場潛力。瑞士僅滑雪旅游一項,每年接待外國游客1500萬人次,創匯70億美元左右;意大利的體育旅游年產值從20世紀80年代的180億美元發展到目前的500億美元,超過了汽車制造業和煙草業的產值。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體育產業的發展還有很大差距,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巨大的市場及眾多的人口都蘊藏著發展體育產業,包括體育旅游業的巨大潛力。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體育旅游業將有空前的發展。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福建省,利用區位優勢促進福建體育旅游業的發展勢在必行。
一、體育旅游的概念和內容
體育活動和旅游活動都是人類的基本活動,體育旅游是從體育活動和旅游活動分離出來的一種體育與旅游交叉結合的人類活動。體育旅游的概念和旅游的概念一樣,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體育旅游是“以體育活動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動和以旅游為主要目的的體育活動而引起的現象與關系的總和”,這個概念是從體育和旅游行業或產業的角度進行闡述,主體是體育和旅游產業經營系統和支持系統,客體是體育旅游者。主體供給體育旅游產品,客體需求并購買體育旅游產品,供需過程中引起的現象與關系的總和,就是廣義的體育旅游;狹義的體育旅游是“是人們因為以旅游為主要目的的體育活動和以體育活動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動,離開他平時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暫時前往一個某地旅行和逗留在該地的各種活動”, 這個概念是從體育旅游活動本身進行闡述,體育旅游活動只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之一,其主體是體育旅游者,客體是旅游者的消費對象——體育旅游產品。狹義的體育旅游的內容包括以旅游活動為目的的體育活動和以體育活動為目的的旅游活動,有積極參與和被動參與之分,具體可分為:休閑體育旅游、健身體育旅游、觀戰體育旅游、刺激性體育旅游,競技性體育旅游和其他類型體育旅游。明確體育旅游的范圍、內容,這樣才能制定正確的發展方向。
二、福建省發展體育旅游業的優勢
1.經濟發展是體育旅游業發展的支撐系統
體育事業的發展水平是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體育產業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經濟支柱產業,但其發展依賴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體育和相關事業的發展狀況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2006年福建省GDP達到 7501.63億元,比上年增長13.4%,據福建省 2006 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農民人均純收入4833.35元,增長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增長10.4%。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45.3%,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9.3%。居民收入逐年增長,不僅使人們生活消費支出連年增加 ,而且有了一定剩余 ,為人們體育旅游消費奠定了經濟基礎。
2.旅游業穩步增長,產業體系基本形成
在經濟連續增長的同時,旅游業發展迅速,旅游綜合接待能力進一步提高,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改革開放20多年來,福建的旅游創匯、旅游業總收入、入境旅游人數等主要旅游經濟指標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2006年全省共接待國內游客6778.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93.5億元,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19.3%和20%,接待國內游客增加了1094.68萬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115.5億元。入境旅游人數229.68萬人次,旅游外匯收入14.7億美元,與上年相比分別增長16.36%和12.7%。
3.觀戰和競技性體育旅游條件優越
觀戰是體育旅游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奧運會、世界杯、賽車、網球等世界大賽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無數觀光者,同時也給舉辦國帶來大量商機。地理優勢和文化背景,使福建擁有觀戰和競技性體育旅游有利條件了包括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中國女排聯賽、中國足球俱樂部甲、乙級聯賽等為重點的一批高水平國際、國內賽事,已在國內、外形成不小影響。國家級體育訓練基地群在閩南形成,以廈門為核心,半徑100公里的閩南地區目前已建有漳州國家女排訓練基地、晉江國家羽毛球訓練基地、長泰中國皮劃艇激流回旋訓練基地、東山國家水上運動訓練基地。中國乒乓球隊2002年底在廈門冬訓、2004年全國帆船冠軍賽落戶泉州石獅市、國家乒乓球隊和國家水上運動管理中心已考慮在廈門市和石獅市分別興建乒乓球和帆船訓練基地。舉辦一系列大賽,不僅提升福建體育的層次,而且對城市的環境、基礎設施、經濟、旅游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4.體育特色旅游自然資源豐富
福建省位于臺灣海峽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3324公里,居全國第二,分布大小島嶼1202個,是適合濱海休閑體育旅游的省份,可以開展包括游泳、帆船、賽艇等夏季水上運動項目,閩南地區的廈門和東山有良好的沙灘和水域環境,適合開展游泳、游泳、潛水、帆船、帆板、沖浪、摩托艇、滑翔傘、沙灘排球、沙灘足球等體育旅游項目。其次,福建內陸水系發達,溪流、湖泊眾多,可以開展賽艇、竹排、劃船漂流體育旅游項目,也可以開展福建傳統的龍舟竟渡體育旅游。再次,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樹木種類繁多,森林覆蓋率達57.3%,境內山巒起伏,河流密布,可以開展探險性特色體育旅游活動,包括漂流、溯溪、登山、徒步旅行、自駕車旅行等,其中以登山、漂流和徒步最為盛行,而自駕車旅行則是近年來新興的運動。
5.體育場館、設施發展初具規模
健身、休閑性體育旅游離不開完備的體育運動設施,根據福建省第五次體育場地普查的結果,2003年末,全省共有體育場地30000個,其中:標準體育場地16304個,占總數的54.35%;非標準體育場地13696個,占總數的45.65%;總占地面積5421萬平方米,總建筑面積200萬平方米,總場地面積4117萬平方米,人均場地面積1.18平方米;總投資金額66.08億元,人均投資金額189元;每萬人平均擁有8.6個體育場地,每個場地面積平均為1372平方米,四平方公里擁有一個體育場地,每平方公里擁有場地面積336平方米。這些健身、休閑性體育場館、設施為體育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條件。
三、福建體育旅游業發展戰略與對策
1.進一步增強經濟實力,加大對旅游業投入
2007年福建提出海峽西岸旅游區發展新戰略目標:“有效整合福建旅游資源,培育一批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的旅游品牌,打造海峽西岸世界級旅游目的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決定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的根本原因,它決定旅游業的綜合配套能力的大小,從而決定旅游綜合接待能力,并且決定對游客吸引力的大小。只有進一步增強福建省的綜合經濟實力,才能加大對旅游業的投入,增強旅游接待能力;只要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才能提高人民群眾的旅游消費能力。
2.利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契機,大力發展福建體育旅游業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不僅將極大促進我國體育旅游業的發展,而且可以很好地帶動福建體育旅游的發展。一是通過奧運會在福建舉辦的國際、國內預選和選拔賽,如排球、帆船,皮劃艇、羽毛球、乒乓球等項目,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企業和社會各界對體育旅游的巨大商機和影響力的認識。福建省體育旅游宣傳促銷活不應局限在旅游行政部門和旅游企業的范圍內,應加強與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的廣泛合作,展開全方位的促銷攻勢,塑造福建體育旅游的整體形象。二是加強體育旅游資源的基礎建設,福建在體育旅游設施方面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與發達省份相比,與體育旅游發展的需要相比,還遠遠不夠。借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機,必須大力建設用于特色體育旅游的設施,在建設中可以吸引各方面的投資,實行國家、集體、個人齊動員,內資、外資一起上,統一規劃、合理布局,使福建省的體育旅游設施盡快達到一個新水平。
3.加強宏觀管理和行業合作,整合體育旅游資源
體育旅游業是跨行業、跨部門的產業。一是要加強宏觀管理。發展體育旅游業不但涉及到體育部門,也涉及到旅游部門,同時,還涉及到其他相關的管理部門。因此省有關部門應該聯合起來,加強對體育旅游業發展的宏觀管理和指導,促進其快速、有序地發展。省體育局、旅游局、財政廳、工商局、稅務局等相關部門必須進行合理地協調,制定體育旅游業發展的規范管理政策。二是要加強行業合作。在業務上體育部門與旅游部門要緊密合作,體育部門組織的大型的國內外的體育比賽可以與旅游部門聯合,讓旅游部門在賽事宣傳、組織觀眾、住宿餐飲等方面發揮自身優勢,同時在門票發售上給予優惠,使比賽成為體育、旅游雙方合作的結合點。同樣,旅游部門在組織體育旅游項目時,可以聘請體育部門的技術人員、教練員給予指導和合作,提高項目的體育專業技術含量,打造體育旅游的精品。
4.加強區域合作,發揮聯動效應
區域合作已經成為旅游目的地未來的發展趨勢。國際上東盟五國協作區、歐盟都是旅游區域合作的典范。“無界限旅游圈”早已在歐盟確立,這種旅游區域合作極大地促進歐共體國家旅游經濟的發展。一是加強與鄰省的合作。建立海峽西岸旅游經濟區,提升福建的旅游經濟輻射能力,共同開發體育旅游市場;二是加強閩臺區域旅游合作。利用兩地的地緣、文化、人緣,結合兩岸的長期體育文化交流的優勢,打造海峽體育特色品排,開展多種形式的兩岸體育旅游。三是加強與東南亞的區域合作。利用福建在東南亞華僑分布范圍廣,華僑數量多的優勢,開展同種同源,華僑喜聞樂見的特殊體育旅游。
5.積極培養人才,增強體育旅游發展后勁
體育旅游人才的培養需要復合型的人才,人員一方面需要是精明的旅游管理人才,一方面還需要對體育有深入的了解和愛好。目前,這種人才在我國數量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這也是制約體育旅游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培養福建省的體育旅游經營人才可以從挖潛和開發兩方面著手,一方面努力提高現有的人員的水平,對旅游管理人才進行體育運動知識的培訓,對體育人才進行旅游管理知識的培訓,使他們盡快成為體育旅游業的中堅力量;另一方面在福建省的大專院校的旅游專業和體育專業中大力培養體育旅游人才,為福建省的體育旅游業輸送高等級的后備人員。
6.發掘民族傳統項目,擴大體育旅游市場
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在福建有著悠久的歷史,如閩南地區的舞龍、舞獅、龍舟賽等傳統體育活動總是伴隨著臺、港、澳同胞和海外華僑的中國心永在搏動。以福建南少林寺為背景形成的傳統武術,通過幾代武學大師和研究者的挖掘、整理、改進,福建少林拳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經典體育項目之一 ,享譽國內、外。目前,福建省以“武術”為主題的各類學校遍及全省各地,吸引著省內、外及東南亞國家武術愛好者前來學習。在有關方面和媒體的共同作用下,武術已走進體育旅游業市場,成為健身娛樂和競賽表演的重要內容“南少林武壇爭霸賽”一類的武術比賽已形成屆次和規模成為福建省體育旅游競賽表演業的一個亮點。
參考文獻:
[1]楊宏:2008年奧運會與我國體育旅游業經濟的發展[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23(9):122 - 124
[2]于敏吳尤敏:福建省發展體育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06(2)20-21
[3]福建省統計局:福建省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R].中國統計信息網,2006
[4]王德平任保蓮:福建省體育產業競爭優勢研究及發展[J].體育科學,2005,25(10)19-21
[5]張曉明史蔓蓉:福建構建海峽兩岸旅游區 推動閩臺旅游合作[N].中國旅游報,2007.02.11
[6]陳少堅謝軍林曉英:閩臺兩地體育文化及其交流現狀和發展前瞻[J].體育科學,2006(7)25-32
[7]李久德:福建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商場現代化,2006(3)28-29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