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社會,有識之士越來越感到保護環境、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成為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不可或缺因素。在我國,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到來,社會生產力得到空前提高,隨之帶來了快速發展、資源消耗型發展引發的環境危機,社會發展呼喚以節約型社會、資源循環利用為主導型的循環經濟取代資源消耗型以犧牲資源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模式。本專題研究明確了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分析了資源、能源與生態環境領域的現狀與面臨的挑戰,論述了循環經濟需要技術創新體系的支持,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對發展循環經濟的意見、建議和政策措施。
一、發展循環經濟的重大意義與緊迫性
國內外的實踐已表明,當經濟增長達到一定階段時,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免費使用必然達到極限。這是自然循環過程極限和作為自然組成部分的人類生存極限決定的。人類要繼續發展,客觀上要求轉換經濟增長方式,用新的模式發展經濟;要求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并對被過度使用的自然進行補償。循環經濟就在這樣一種背景下產生,也可以說是在人類改造自然、破壞自然得到了血淚教訓基礎上痛定思痛得出的趨勢性結論。我國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已經成為國人共識,不這樣走,將面臨大自然的瘋狂報復,這樣的報復一旦形成氣候,將會是人類自己難以解決或沒有時間和機會研究解決的問題,而且這樣的報復已經開始,土地沙化、沙塵暴都是人類在改造自然過程中不按照客觀規律辦事,肆意開墾掠奪自然資源造成的,這樣的掠奪式開發、掠奪式發展將會越來越減少人類本身生存所依賴的資源,而不是形成良性循環利于子孫后代。目前,我國面臨著環境與資源條件的嚴峻挑戰。事實上,循環經濟模式既是解決這一問題拓展人類本身與自然和諧共處能力獲得持續生存空間的有效辦法,又是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最高形式。
統計數據表明,國內十大水系正常排放量COD國家標準不應超過800萬噸,實際在1500萬噸左右;二氧化硫大氣排放量不應超過1200萬噸,而實際排放量超過2200萬噸;赤潮年度發生頻率已經是八十年代的四十倍。環境污染表現特征已經非常明顯。這一表現在農村、城市都很嚴重,而不是過去的城市污染農村還有凈土的時代了。
在農村,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農業面源污染、鄉鎮企業污染、農村廢棄物污染。在農村,為了追求農作物產量,施用了大量的化肥,為了防治病蟲害,施用了大量農藥,這都導致土壤、河流與糧食的污染。另外,鄉鎮企業近十幾年來的突飛猛進式的發展,活躍了當地經濟,但由于一味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而忽略了環境污染問題,鄉鎮企業的污染物幾乎百分之百沒有經過凈化處理就排放到大氣、河流或是隨意亂放,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問題,嚴重影響當地人們的生存環境和土質。加之農村人畜糞便、農業廢棄物(秸稈等)隨著新式肥料和燃料的使用而成為廢棄物,也成為了環境污染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城市,污染問題主要表現在:空氣污染、生活與生產污水污染、垃圾污染和電子產品污染。隨著城市工廠密集化,企業廢氣、污染水、污染物迅速增加,已經嚴重超出了自然凈化能力,加之部分企業環境觀念淡薄、政府職能部門監察不到位,造成大量有毒有害物質被未經處理排放。生活與生產污水在大城市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處置,在中小城市還得不到有效處理,生活垃圾與工業垃圾、電子垃圾處理上還遠遠不到位,城市污泥的堆放往往形成二次污染。
與此相對應的是能源與資源的嚴重短缺,導致經濟增長與能源、資源供給之間的矛盾異常突出,能源、礦產資源、水資源都呈現嚴重不足。
污染與資源短缺問題在各大城市表現都十分明顯。到2010年,上海的人均GDP將達到10,000美元,2020年將達到20,000美元;上海2003年末的常住人口約1,600萬人,到2020年將達到2,000萬人;2020年的城市化水平將達到85%。經濟快速發展中的上海面臨著資源、能源短缺及生態環境惡化的嚴峻挑戰。沈陽的環境污染問題雖然得到很大改觀,空氣質量大幅度好轉,水質條件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綠化水平日新月異,人居質量大幅度好轉,前市長曾獲得聯合國人居獎,但就在這樣的城市,環境危機仍存在很大問題,垃圾填埋與污泥堆放等造成的二次污染問題還比較嚴重,還遠遠形不成循環經濟變廢為寶。加之酸雨、城市汽車尾氣造成污染始終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沈陽污水處理水平工業、民用日處理量在80至90萬噸之間,實際排放量卻要大于這個數字,而且一些污水處理企業為了成本、資金、設備等因素,還存在處理不到位、違規排放等一系列問題。
統計資料表明,我國城市污水處理率還僅處于42%至45%之間,中小城市處于零狀態,綜合指標城市垃圾實際處理率達到真正無害化處理要求的從整體看還不到10%。
在國外,循環經濟已經取得了規模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位于德國路德維希港的巴斯夫公司曾經是萊茵河主要污染源之一,每天都有大量的污物排入美麗的萊茵河,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有人說,萊茵河水可以直接用來沖洗照片,昔日大馬哈魚回游景象已經看不到,而今天,美麗的萊茵河已經恢復了本來山清水秀、魚肥鳥翔的本貌,大馬哈魚已經開始回游,成為世界級的文化遺產,作為旅游資源每年為流經國家和地區賺取大量外匯。巴斯夫公司是全球領先的化工公司,主要從事化工產品、塑料、特性化工產品、農用產品、精細化工產品、原油和天然氣等高污染排放產品的生產,年銷售額超過3700億人民幣,從其經驗看,在其本身工業園區內已經形成了污水與廢棄物的循環處理和再利用,充分體現了循環經濟思想,正因為循環經濟的存在,使得近日伴隨美麗的萊茵河的巴斯夫化工廠在日從萊茵河取排水達到200萬加侖水量卻不會造成污染,有效地利用了環境資源。這樣的企業和國家環境政策的確值得我們國家去研究、去學習,從中吸取經驗,從而直接受益于本國經濟與發展。
二、循環經濟需要技術體系創新支持
筆者認為,從理論意義上講,應該沒有廢棄物這一概念。在地球上,從最初的無機物到生命狀態的出現與演化,無機物、有機物是互相轉化的,有機物與微生物、動植物也是循環的,彼此作為對方的原料而存在,彼此又從對方轉化而來,這種生生不息的依存存在,使得地球資源得以循環利用,生命體與非生命體的這種依存關系在某一點上達到平衡,這就最大程度上體現了循環經濟思想。由于人類的興盛與發展,使得自然循環得到破壞,打亂了自然界微循環的平衡,反過來也威脅了人類和各種動植物的生存,所以自然因素呼喚循環經濟的出現與形成氣候,這是人類要實現長治久安的必然。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它是在生態環境成為經濟增長制約要素、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一種公共財富階段的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是建立在人類生存條件和福利平等基礎上的以全體社會成員生活福利最大化為目標的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在自然界,“資源消費→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型物質流動模式,資源消耗的減量化、再利用和資源再生化都僅僅是其技術經濟范式的表征。其本質是對人類生產關系進行調整,其目標是追求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的實現,在我國目前現實條件下,還有大量觀念與技術體系支持問題,觀念問題可以通過教育來解決,技術問題就需要技術體系創新來實現。從技術體系創新角度,就要提出和確定本領域中長期科技戰略的指導思想,那就是針對能源、資源與生態環境所面臨的需求與挑戰,堅決果斷地貫徹“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現科學技術的自主創新與突破式發展,通過科技創新,在一定的輿論環境與社會環境影響下,引導生產和消費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實現“供應達標、節能降耗、結構優化、環境回歸”的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豐富的可以再生再利用進入再循環的資源,提供經濟、高效、清潔的先進能源技術和能源保障,推進循環經濟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科技進步,以能源的高效清潔利用和生態城市、生態農村、生態企業鏈、城鄉一體化建設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能源是人類一切生產活動所離不開的重要資源,能源的產生、利用效率與可重復利用是技術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我們正在利用與使用的能源例如石油、煤炭、天然氣等,都是地球在幾十億年變遷過程積累下來的,是不可再生的,是逐步走向枯竭的資源,那么為了人類的長久生存與發展,一方面要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尋找新的可替代可循壞利用能源,這兩方面的需求都需要技術體系創新的支持,這是人類適應自然保衛自身長遠生存的必須。能源中期科技發展戰略的總體目標是把節約能源與提高能效放在首位,建立節能型的城市與鄉村;能源的長期科技發展戰略總體目標是以煤炭、石油與天然氣高效清潔利用為基礎,提高核能、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規模化、低成本利用水平。從而積極推進具有戰略意義的能源高技術研發,為傳統產業升級提供技術支持,大幅提升能源裝備制造業能力與水平,依靠科技進步,為生態循環經濟建設提供穩定、經濟、清潔、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和技術支撐。
這樣的實例已經逐步得到實踐。太原一家污水處理廠就很好地解決了污泥堆放二次污染問題,利用污泥處置后制磚、做園林花草和農作物種植過程的肥料,在垃圾燃燒過程中進行熱能轉換,利用垃圾發電和制肥,使得廢棄物資源得到充分的綜合利用。這樣既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嘗到了效益甜頭,又防止了污泥堆放處置的二次污染。這類事例的成功實踐,是在技術創新體系支持下完成的,雖然還不完善,但也為循環經濟探索了一條很好的出路。只有這樣的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才是未來經濟發展方向。
三、循環經濟與國家科技戰略與政策
循環經濟建設是一項利國利民的綜合工程,需要全民動員、需要政策引導、需要強制監督執行。筆者對循環經濟的生存環境進行了深入思考,在分析了大量成功與失敗實例和查閱大量資料基礎上,提出下面九個方面的意見和建議,供行業內人士借鑒,也希望能夠為形成我們自己的循環經濟體系貢獻微薄之力。
1.加強對循環經濟理論與政策的研究
在政策層面上,要建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必須徹底轉變GDP至上的政策目標;必須加強能源戰略、政策與能源安全研究,完善能源、資源、生態與環境的法律、法規、政策和管理體系;強化重大決策的生態、環境影響評估。
2.加強能源、資源與生態環境科技創新平臺和科技綜合研究機構的建設
加大對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科技投入,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科技事業都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公益性的特點,研發周期長、投入多,政府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應針對生態環境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的現實,對全國經濟發展布局進行大規模統一規劃,對各地區在全國發展過程中的功能進行重新定位,對城鄉與工業聚集區工作重點要理性劃分,避免研究規劃不到位造成的廢棄物、污水處置資源的重復建設和浪費問題。要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實現循環經濟思想,并以科技成果與應用實踐效果刺激新一輪科技創新,在循環經濟領域形成科技支撐產業、產業呼喚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
3.全民教育營造社會環境
要加強資源危機意識教育。我們國家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地大物博,資源的人均占有率已經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人均水平,所以為了現在,為了子孫后代,我們更有理由更有責任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而不是把已有資源吃光分盡,慷子孫后代之慨。這就要求加強全民環境意識與資源意識教育,從更高層次提高國民素質,為循環經濟的深入人心創造整個社會認同的輿論氛圍,最終變成人們的自覺行為。
4.發揮地段經濟優勢,因地制宜地發展循環經濟
在人口與企業,特別是污染性強的電子、化工類和重工業企業集中的大城市,要從規模經濟角度設置環保企業。由于污染物成分復雜,所需要的設備與處理能力要求較高。由于環保企業原料資源豐富,更適合大規模的循環經濟建設,其效益也會十分可觀。在鄉鎮和中小企業集中的地方,要根據環保企業原料狀況和造成污染水平考慮循環經濟程度。另外,筆者認為,不應該一味地做大大城市,那樣會帶來交通等一系列難于解決的問題,在一些適合地區更應該建設大量的小城鎮,更容易實現城鄉一體化,減少城鄉差別,改善人居環境,也便于形成非人為化的循環經濟鏈。
5.工業生產逐步實現規模化產業化
在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強勢企業過程中,由于企業排放與廢棄物較集中,就便于各類資源的集中處置。在這樣的企業可以像巴斯夫公司那樣在企業內部形成循環經濟鏈條,把企業日吞吐的大量資源在生產的各個環節變廢為寶,使得各類主輔資源最終只剩余微量廢棄物,而絕大部分成為產品,進而在流通環節成為有使用價值的商品。
6.多方融資為實現循環經濟夯實基礎
循環經濟形成之初首先體現的不是經濟效益而是社會效益,這一階段就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持,要廣開融資渠道,通過財政補貼、政策性貸款扶持、民間資本與外資的介入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一旦循環經濟形成產業化,其效益就會大大可觀,各種社會資金就會如潮涌入,關鍵是要開好這個頭,可喜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逐步認識到了這一點并在做努力。
7.環保企業實現市場化運作
在循環經濟建設過程中,要按照客觀規律、經濟規律辦事,在環保企業建設過程中實行市場化運作,本著“誰出資、誰管理、誰收益”原則,加強政府監控力度,減少辦事環節,解決多元化管理的婆婆多等畸形管理問題,發揮環保企業積極性。
8.加強對企業清潔生產的監控
清潔生產是企業生存的必要前提,有關部門要制定執行強有力的企業清潔生產政策,克服地方保護,以強制性措施規范企業的生產過程清潔,減少污染源與污染水平,減輕環保壓力。
9.加強資源消耗的稅收管理
要以法律和政策手段控制資源消費,可以采取設置資源消費稅等辦法,運用經濟杠桿減少資源的浪費,使得生產企業自覺珍惜生產資源降低消耗。要做到控而不死。要在借鑒發達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盡快進行循環經濟立法,明確消費者、企業、各級政府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的責任和義務,明確把生態環境作為資源納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疇之內。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