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是經濟法理論中的基礎,對于此問題的研究,學術界的觀點眾說不一。本文從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概述入手,對當前我國有關經濟法基本原則具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了揭示和評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與見解,并證明了其合理性與可行性。
[關鍵詞] 經濟法基本原則協調競爭可持續發展
一、經濟法基本原則概述
在法理學中,法律原則是法的三個基本構成要素之一,它是指“可以作為眾多法律規則之基礎或本源的綜合性、穩定性的原理和準則”。與法律規則不同,它沒有設定具體的事實狀態,也沒有規定具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而是法律精神的最集中體現,它構成了整個法律制度的理論基礎。經濟法基本理論中有很多重要的問題,而其基本原則是重中之重?;驹瓌t是聯系宗旨和規則的橋梁,最能集中地體現一個法律部門的特征。可以說,沒有經濟法基本原則,就沒有經濟法部門。因此,經濟法基本原則是經濟法這一法律部門中的最高準則。所有的經濟法律規范、經濟法律行為和經濟法律關系都是以它為基礎展開的,是“經濟法的靈魂和建構經濟法體系的依據?!睂洕ǖ幕驹瓌t,我們可以定義如下:經濟法基本的原則,是指在經濟法的宗旨和價值的引導下而規定于或者寓意于經濟法律規則之中的對經濟立法、經濟守法、經濟司法和經濟法學研究具有全局性的指導意義和適用價值的根本思想或準則。
二、關于經濟法基本原則的學說
國內學者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揭示,目前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1.“一原則說”。該說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只有一個,即維護社會總體效益,兼顧各方經濟利益。
2.“二原則說”。該說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二,一是計劃原則,二是反壟斷原則。
3.“三原則說”。 該說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應當是平衡協調原則、維護公平競爭原則,以及責權利相統一原則。
4.“七原則說”。 該說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七個原則,即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國家適度干預原則、社會本位原則、經濟民主原則、經濟公平原則、經濟效益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
綜觀上述各種對經濟法基本原則的表述及論證,筆者以為,大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失,這主要體現在:
1.將非法律原則表述為法律原則,如“資源優化配置原則”。資源優化配置是指資源在生產和再生產各個環節上最有效的流動和利用。其并未反映權利義務運作之要求或特點,嚴格意義上講,將其作為一項法律原則納入經濟法范疇,實為不妥。
2.將經濟法律部門的原則錯位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如“計劃原則”或“反壟斷原則”。雖然經濟法基本原則取決于對經濟法調整對象的認知,但即使就經濟法體系包括計劃法和反壟斷法兩部分的觀點來看,計劃原則與反壟斷原則也僅僅是經濟法律部門的原則,而無法函蓋經濟法的全部和整體。
3.將經濟法價值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正如前述,經濟法價值與經濟法基本原則是有著區別的,但在“七原則說”中,如經濟民主原則、經濟公平原則、經濟效益原則等,筆者以為,將其納入經濟法價值范疇,頗為恰切,但如果作為經濟法基本原則,則難以符合作為原則本身的內質和要求。
4.將經濟法的調整方法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原則,如 “平衡協調原則”。在法的一般意義上,法律原本就是利益的調節器,正如博登海默所指出的那樣,“法律的主要作用之一乃是調整和調和種種相互沖突的利益,無論是個人利益還是社會利益”。耶林也同樣指出:“法律的目標是在個人原則與社會原則之間形成一種平衡?!币虼耍胶鈪f調各種關系和利益,不僅經濟法使然,其他部門法亦同樣如此。
三、經濟法基本原則的界定
依據經濟法的發展公平價值和整體經濟效益價值,筆者認為,經濟法應當包括四個的基本原則,即權責一致原則、公平競爭原則、平衡協調原則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1.權責一致原則。權責一致原則是經濟法的基礎原則,這是經濟法的發展公平價值和整體經濟效益價值的基本反映和要求。所謂權責一致原則,是指在經濟法律體系中,各方主體所享有的經濟權利與其所承擔的經濟義務必須一致,而不管其權利內容與義務內容是否一致、權利對象與義務對象是否相同,應當責字當先,以責定權,以責定利,責到權到,責到利生。法以權利和義務為其核心調整機制,權利和義務的不同形成了不同性質的法律規范與法律部門。經濟法主體之間,主要是指國家機關與經濟相對人之間,它們的地位并不平等。國家機關根據法律享有的很多經濟權利,這一點是相對人所無法享有的,不僅如此,經濟相對人還負有一些法定的服從與配合的經濟義務??梢姡瑖覚C關與相對人之間的經濟權利、經濟義務并不像民商法那樣體現一種對等。但是,由于我國憲法不允許也不承認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或只承擔義務而不享有權利的社會主體存在,經濟法律關系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的不對等并不影響經濟法主體自身享有的權利與承擔義務的一致性,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僅限于作為經濟法主體的國家機關與經濟相對人之間,這是國家存在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但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經濟相對人,它們盡管不向對方負有對等義務、享有對等權利,但卻仍需符合一般法理,即享有的權利與承擔的義務應該一致。如國家經濟管理機關在依法實施調控行為時,盡管對相對人只擁有一定的經濟權利而不負擔相應的義務,但卻負有對國家的義務?!八鼞斠仓荒転閲抑\求利益最大化,以最大的善意代表國家的意志和利益”。這也即所謂的角色責任的典型體現。再如,盡管經濟相對人在參與經濟干預法律關系過程中的負有對國家機關的服從義務時并不享有相應地干預國家的權利,但它卻仍然享有獲得肯定性評價和法定救濟等方面的權利。
2.公平競爭原則。競爭是人類文明社會賴以發展的動力源泉,也是市場機制發揮其“看不見的手”的功能的基本要件。產業革命以來的歷史表明,競爭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調動市場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消費者和全社會引致空前的財富和極大的福利。但是,競爭并不意味著一種純粹的自由放任,正如經濟學家穆勒所指出的那樣:“就租金、利息、工資和價格而言,它們由競爭決定,由此要制定法律,假如競爭是它們的惟一調節者和訂立概括性的法制,就要根據它們所受到的調節而設計科學性的條款?!币虼?,以維護市場機制有效運轉為重點的經濟法便應當將競爭的公平合理運行納入自己的調控范圍,以充分發揮公平競爭的積極功效。公平競爭原則的基本內涵和形式應當表現為:
(1)平等競爭。公平的競爭首先應當是平等的競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營造并維護一個平等、統一、有序的外部競爭環境,使各市場競爭主體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競爭環境對一部分企業并無平等性而言,那么這部分企業在競爭中相比其競爭對手一開始便存在著“先天性不足”,正如讓殘疾人去參加正常人運動會一樣,顯然是非公平的競爭。
平等競爭的環境主要通過稅法制度和產業政策法律制度等來實現。如公平稅負、統一稅率;又如競爭性行業或領域的“進入壁壘”的打破等。我國逐步統一稅率,對外商實行國民待遇即為其中之一。同時,在我國特殊的情況下,還必須通過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建立起完善有力的社會保障體系,以解決競爭性國有企業歷史上背負的沉重社會負擔,使其與其他企業一樣輕裝上陣,平等競爭。
(2)自由競爭和正當競爭。公平的競爭必須是自由和正當的,經濟法主要通過兩方面的作用來達此目的:一是消極反對和禁止,即通過反對壟斷和限制競爭,恢復和維護充分的自由競爭;通過反對不正當競爭,以使競爭合理、正當和適度。這些作用都是被動的、間接的。二是積極引導和促進。即國家在宏觀調控政策和措施的決策、設計和實施中,必須時時、處處從有利于自由、正當的競爭出發。比如,在一些自然壟斷行業,以國家壟斷取代私人壟斷,以避免個別私人獨把經濟命脈而不利自由競爭;又如,國家通過諸如中小企業促進法之類的制度,有意識地培育并扶持一些稚弱的競爭主體,狀大其競爭實力,以維持競爭主體的多元化,確保競爭的自由和正當,這些作用是主動的、直接的。
3.平衡協調原則。所謂平衡協調原則,是指經濟法的立法、執法和法律解釋要從整個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整體利益出發,來調整具體經濟關系、協調經濟利益關系,以促進、引導或強制實現社會整體目標與個體利益目標一致原則。這一原則貫徹于經濟法的整個體系之中。在宏觀調控法律制度中,預算基本平衡原則、信貸基本平衡原則、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原則、產業關系協調原則等,是平衡協調原則的具體表現形式。競爭法律制度實質上是通過反對壟斷和限制競爭、反對不正當競爭、支持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以平衡各部分主體的利益,協調競爭秩序,從而恢復和發揚經濟民主和經濟自由。例如,消費者保護法律制度的要旨則在于,國家法律通過在權利分配的天平上向消費者一方傾斜,以平衡消費者與生產經營者在實力上的懸殊差異,從而趨近實質平等。又如,通過累進稅率制等一系列的稅收法律制度,可以平衡個人收入中的畸高畸低,達到一定的社會個人分配公正。即使是微觀的經濟組織法律制度,平衡協調原則也滲透其中。如通過平衡企業所有者相互之間的利益關系和平衡協調企業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權義分配,既保證企業行為不脫離所有者的約束軌道,又保證企業擁有不受個別所有者直接干涉的生產經營自主權。
4.可持續發展原則??沙掷m發展是20世紀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重要的發展價值觀念,90年代中后期在中國上升到一種治國方略的高度。可持續發展的提出是人類認識論上的一次具有革命性意義的突破,這一思想強調的不僅僅是人的發展與自然環境的和諧,更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環境的和諧,也惟有人與環境和諧的實現才能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這一思想的提出也是社會本位理念的進一步深化:不僅要以人類社會橫向的當代的利益和諧為出發點,更以人類社會縱向的代際利益的和諧為出發點。這種發展不強調速度,而強調連續性與穩定性。因此可持續發展就是在穩定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穩定的辯證的邏輯統一。
經濟法的可持續發展原則,是指講究經濟發展的公平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講究個體經濟效益與整體經濟效益、當代經濟效益與后世紀經濟效益、當代發展公平與代際發展公平相統一的一項基本原則。經濟法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基本原則,可使經濟法在調整社會關系時,始終把可持續發展放在應有的高度,綜合考慮諸如人口增長的失控、資源和能源的無節制消耗、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技術的落后,以及企業和政府的短期經濟行為等制約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從而有意識的通過相應的健全、完備的經濟法律、法規加以遏制。
以社會為本位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涵蓋了經濟、人口、環境、科技、社會保障的各個方面,這一思想反映于上層建筑時就必然有相應的法律制度予以保障,而以社會為本位的經濟法所要保障的就是社會總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現。經濟法無論是保證市場主體有一個平衡和諧的經濟環境,還是保證經濟資源合理地分配,最終都是為了實現社會經濟整體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作為社會本位法,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經濟法的最根本的目的性原則,也是經濟法作為現代法的最前衛的基本原則。我們又將可持續發展原則稱為經濟法的終極原則、目標原則。
四、結束語
上述經濟法的四大原則,鮮明地表達了經濟法所要追求的價值目標。權責一致原則是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的連接點,公平競爭原則表明了經濟法對市場精神和經濟效益的追求,平衡協調原則體現了經濟法所要追求的價值目標,而可持續發展原則將經濟法的存在價值提升到了最高境界。因此,四者構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統一體,完全符合法律基本原則的評判標準,準確而又全面地揭示了經濟法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理學.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71頁
[2]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1頁
[3]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1頁
[4]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65頁
[5]李昌麒:經濟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