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量的用戶通過P2P網絡傳輸和共享大量的影視和音頻作品,引起了著作權權利人的極大關注。而網絡服務商在這種網絡傳播過程中始終處于中樞地位,探討網絡服務商在這種傳輸方式中的權利與義務,為網絡服務商進行確定行為選擇提供指導,成為網絡服務經營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 P2P技術服務商侵權責任
一、P2P技術的發展簡介
P2P是英文Peer to Pear(即點對點)。傳統的互聯網絡信息傳輸和運行模式是一種“集中式”模式,信息的傳輸極大的依賴于網絡內容服務商的服務器。網絡內容服務商(如新聞網站)或者用戶(如BBS和FTP)只有把信息上傳到特定的服務器上,才能向不特定的公眾發布,信息的使用者也只有通過特定的服務器才能尋找和使用所需信息。因此,控制信息傳輸中樞的服務器就能夠控制信息的流動和傳播。而P2P技術突破了信息傳輸和傳播依賴服務器的局限,實現了不特定用戶計算機之間信息的直接聯系和交流,可以通過因特網共享各種文件和信息,而無需再登陸特定的服務器,形成了互聯網信息傳輸和交流的非集中化模式。而且極大的克服了網絡服務商帶寬的限制,是網絡技術的又一大革命。
P2P技術的應用固然受到網絡用戶的歡迎,但也引起了著作權所有人的極大關注。作為一種新的傳播方式,具有使文化和信息傳播擺脫傳統媒體和精英集團集中控制的作用,網絡文化蓬勃發展,如網絡文學、網絡歌曲、網絡影視等的大量出現;同時大量的用戶通過使用P2P軟件來共享和交換仍享有著作權保護的電影、音樂和書籍,直接的著作權所有人的利益。如何控制P2P技術發展過程中的版權管理與控制問題就成為技術健康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們來分析一下目前為止P2P技術的發展階段和特點。作為對版權控制的技術分析,P2P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美國Napster為代表的第一代文件共享軟件與技術。Napster公司服務器本身并不提供直接的音頻和視頻作品,全部的MP3作品只存在于其廣大用戶的共享文件夾里,其用戶只是通過Napster文件共享系統分享和下載其他用戶中的共享文件中的MP3作品。Napster公司服務器本身的作用只限于輔佐和中介作用,為其廣大用戶提供文件的搜索和定位作用。第二代P2P文件共享軟件系統是完全沒有服務器的共享系統,BT軟件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件的有效共享依賴于系統之外文件搜索和定位網站的中介。第三代P2P技術是一種無中心服務器式的文學共享技術,以Edonkey為代表的這一代文件共享軟件克服了第二代P2P技術由于中介網站對作品內容的限制,采用分布式自愿式服務器,使得文件的搜索和共享能力加強。
二、我國法律對網絡侵權的法律規制
我國2001年《著作權法》盡管沒有對數字信息網絡的歸則原則作出明確的規定,但是一般認為,由于我國的著作權法的歸則原則采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2006年我國國務院頒布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在其二十二條規定了借鑒于美國DMCA中的避風港相關規定,規定了免除網絡服務商責任的條件。在事實上仍舊采用了過錯責任的歸則原則。當然,由于我國《著作權法》采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的推定過錯的舉證規則。《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中對傳播者的責任毫不例外,對其使用過錯責任的推定過錯規則。我國的著作權理論上盡管存在著直接侵權與間接侵權的劃分,但是我國的《著作權法》并沒有對間接侵權做出明文規定,我國法院也沒有資格通過判例來創造理論。卻在司法實踐當中,將有關間接侵權的行為歸入《民法通則》中的共同侵權行為當中,在理論上會有很大的障礙。眾所周知,間接侵權和共同侵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有因再通過第三方間接導致結果的因果關系,后者是直接的因果關系,事實上是一種復雜的直接侵權行為。這樣,就使得網絡服務商很難在民法理論上為自己辯護。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網絡服務商作為傳播者造成侵犯著作權人權利的行為方式。
網絡服務商根據是否扮演作品的直接傳播者的角色從大的方面有兩種:一種本人成為基礎的傳輸服務商,就是為網絡提供電信和單純的傳輸服務的服務商,包括電信服務商和傳輸服務商;另一種是直接扮演溝通作品和不特定公眾之間橋梁起到傳媒作用內容服務商。所謂屬于那種傳輸商的判斷標準就在于其是否直接扮演傳媒者的作用,是否直接在作品和不特定的公眾之間建立聯系。而不能單純從法律實體上判斷,有些法律實體從事的行為可能包括這兩種行為,其具體的身份認定只能在具體的行為當中根據具體的作用加以判斷。如很多網站在提供網絡內容服務的同時也提供電子郵箱服務,在提供電子郵箱服務的時候起作用僅相當于過去的郵局,就像我們不能要求郵局對其客戶寄送的材料承擔著作權侵權責任一樣,我們也不能要求網站為他們經營郵箱服務而因郵箱使用者侵犯他人著作權而承擔責任。
就網絡內容服務商而言,又可以根據其侵權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的面向公眾提供作品的服務商,另一種是不直接的向公眾提供作品,而是通過向他人提供網絡服務,由他人在其網絡服務上直接向公眾提供作品的人。前者的行為如果其提供的作品侵犯著作權人的著作權,構成直接的侵權。后者如果由于其服務,其網絡上提供的作品侵犯著作權人的著作權,往往對服務商而言,構成間接的侵權。
就直接侵權而言,由于我國實行的是過錯歸責原則。服務商的主觀過錯在認定侵權及其承擔的責任方面有著重要意義。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來認定“過錯”的判斷標準和方法。主觀說認為過錯是一種心里狀態,應該從行為人的具體行為的判斷上認定過錯與否。客觀說認為判斷“過錯”與否應該建立在一種以“注意義務”為標準的過失檢驗方法,這在英美判例法中尤為突出。由于主觀說建立于行為人的具體行為,對于著作權受侵害人來講,來證明行為人的主觀過錯來說十分困難。即使采用舉證責任倒置的推定過錯規則,行為人也往往可以輕易證明去主觀不存在過失,能夠輕易的擺脫承擔侵權的責任。采用客觀說來說,判斷行為人主觀的過失使用社會的常識和一般人的認識為標準,可以相對容易的判斷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失與否。在現行法律規范的過失侵權歸責原則下,筆者主張應該采用客觀說,來最大限度地保護著作權人的權利不受輕易的侵犯。在網絡服務商侵權情況下,應該根據主觀過錯的客觀說認定侵權人的主觀過錯。對于直接侵權人來說,如果其傳播作品的行為直接侵犯了著作權人的利益,就推定其侵權,除非其證明根據社會的一般常識和一般人的判斷其行為不構成侵權。就網絡服務商的間接侵權,如BBS經營服務商等因特網平臺服務商IPP(Internet Platform Provider)等,我國《信息網絡保護條例》第十四條、十五條對其的規定,實質上認為,如果這類平臺服務商對其通過其平臺上傳播的信息,尤其其經營方式是對信息傳播不加以控制,如電子板服務商。即使傳播的作品侵犯了著作權人的著作權利,只要服務商在收到權利人侵權通知后,履行了斷開和刪除有關信息的義務后,不承擔對著作權人的侵權責任。但是筆者認為,雖然IPP這類平臺服務商既不提供作品也不對作品進行加工,只是專門為用戶進行網絡傳播提供空間和技術支持。但是其有能力對用戶傳播的作品加以控制,從理論上能夠對該類網絡服務商對用戶發布的作品進行篩選、過濾。實際上其不進行篩選、過濾,其本身可以預料到其這種方式可能被用來利用傳播侵權作品,根據一般人的判斷,其本身就存在過錯。所以不能這樣免除IPP平臺服務商的侵權責任。不能僅僅用一個“通知”“刪除”義務就免除服務商的侵權責任。不能由于技術和合同的關系而有任何的免責。
就P2P網絡服務商而言,根據其在網絡傳播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們應該將其歸類至網絡平臺服務商。無論是第一代系統中的集中服務器還好第三代網絡分散服務器,就其技術功能而言,都是起到對共享作品搜索和定位的作用,其作用在于為作品和廣大公眾之間的直接傳播建立平臺聯系。雖然P2P網絡平臺服務商其本身并未直接的從事侵權行為,但是其行為確促成或引起他人的侵權行為。服務商承擔責任的一個重要條件是輔助侵權對可能發生的侵權事件是明知或應當知道。無論是種子平臺服務商還是P2P網絡服務器的控制人,承擔責任的基礎都因為他們的行為直接的幫助了用戶的直接侵權行為,因此應該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
作為一種新興經營方式,P2P平臺服務商的經營與管理確實存在著較大的法律漏洞和空白。其在明知的情況下,不履行有關的監管義務,漠視著作權人的合法權利,縱容侵犯知識產權行為肆意蔓延,最終危害社會的公共利益。所以P2P這類網絡平臺服務商要是其網絡經營不侵犯著作權權利人的著作權利,其就應該控制信息在其網絡中的傳播,審查被傳輸的作品的版權信息。
參考文獻:
[1]劉家瑞:《NAPSTER案與文件共享技術的版權責任》.《知識產權》,2004年5月期
[2]王遷:《P2P軟件最終用戶的版權侵權問題研究》.《知識產權》,2004年5月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