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寧波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縣域經濟仍在寧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寧波6縣(市)綜合競爭力存在不平衡現象,南三縣(市)(奉化、寧海、象山)與三北縣(市)(余姚、慈溪、鄞州)之間的差距較大,“北強南弱”的特征十分明顯。對此,本文通過對寧波縣域經濟優勢的分析,揭示了其發展中的問題,指明了寧波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
[關鍵詞] 寧波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路徑選擇思考
一、寧波6縣(市)綜合競爭力的分析
寧波市位于東海之濱,長江三角洲東南角,全國海岸線的中段。改革開放20多年來,寧波經濟社會發展迅速,綜合競爭力顯著增強,最近,被聯合國評為中國國內最具發展前途的25個城市之一。但寧波發展過程中的“縣域特征”比較明顯,全市土地面積9365平方公里,其中縣域面積8332平方公里,占91%。寧波全市總人口596萬人,其中縣域人口439.5萬人,占73.7%;2006年度GDP累計達2864.49億元,其中縣域經濟占61%。
由此可見,縣域經濟仍在寧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評價指標體系的測評,可以發現,寧波6縣(市)綜合競爭力存在不平衡現象,南三縣(市)(奉化、寧海、象山)與三北縣(市)(余姚、慈溪、鄞州)之間的差距較大,“北強南弱”的特征十分明顯。但并不妨礙我們對6個縣(市)進行綜合性的點評,總結優勢,揭示問題,指明未來發展的方向。
1.綜合競爭力最強的鄞州
鄞州在經濟實力、綜合服務、科技教育、對外開放、社會保障與人民生活等領域的大多數指標都領先于其他縣(市),綜合競爭力優勢明顯。無論是從歷史淵源,還是地域淵源,鄞州都與寧波中心城市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使之更多地分享了中心城市經濟外部性的正效應。商品意識較濃,市場化程度高,企業機制靈活,特色塊狀經濟比較突出,在服裝、儀器儀表、文體用品等行業創造了國內一批著名企業,整體經濟發展快速而穩定。由于鄞州多年來有縣無城,只是依附寧波中心城市而生存,致使建成區面積及人口等方面受到空間限制,一直與自身經濟實力不相適應,嚴重制約了鄞州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要抓住撤縣建區的機遇,盡快與中心城市在功能、產業、布局上形成互補態勢,未來可以著重發展房地產、商務旅游、休閑娛樂等第三產業,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工業和都市型農業,推動鄞州由一個縣域經濟發展模式向城市經濟轉型。
2.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慈溪
慈溪市雖然在全國縣(市)綜合經濟發展指數測評中只排在二十幾位,但其表現出的經濟活力,卻極其明顯。主要表現在:大量的非國有中小企業成為慈溪經濟發展的支柱,特別是民營經濟非常活躍,善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尋找發展空間,能夠在小商品世界里創造新的消費市場,并培養了一大批可以駕馭市場的企業家人才。同時,政府更多的是采用“放手”政策,為企業發展營造寬松的外部環境。因此,即使在外部經濟環境有所不利的情況下,企業也能夠迅速反應,積極應對,確保了經濟發展速度連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慈溪在科技人才資源、城市基礎設施、產業層次等方面與自身經濟實力不相適應,顯得相對滯后。誠信觀念、人文環境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的開工建設,慈溪的區位優勢將大大改善,接受上海全面輻射明顯增強,未來該區域有可能成為眾多跨國公司首選的產業配套加工基地,進而帶動本地產業(或產品)的檔次、品質有一個顯著提升。城市結構和功能將發生巨大變化,通過物流帶動人流、信息流、資金流加速運轉,一個百萬人的城市將屹立于杭州灣南翼。同時,要通過誠信意識的宣傳,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從而為經濟持續發展營造更好的市場環境。
3.加工制造業最具特色的余姚市
余姚在經濟社會發展質量和效益指標上,擁有一定的優勢,全員勞動生產率相對較高,社會保險網絡較多,尤其是在城市基礎設施方面優于其他縣(市),促進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功能構架比較明確。專業市場與特色產業加工基地實現了優勢互補,形成了相互促進的緊密關系,初步構筑起了以日用家電、塑料模具為優勢的特色產業群,具有較強的產業加工制造基地的競爭實力。但余姚市場經濟還欠活力,微觀經濟基礎還有待進一步改革,區域合作方面缺乏新的舉措,產業技術含量亟待提升。借助各類工業園區,整合優勢產業,加大體制創新,構筑國內一流特色產業加工制造基地是余姚未來經濟發展的重點。依托杭州灣跨海大橋,主動接受大都市經濟圈的輻射,積極拓寬區域間的優勢互補與合作范圍,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繼續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拓展城市功能。
4.旅游資源優勢最突出的奉化市
奉化擁有獨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旅游產業競爭力優勢明顯,特色效益農業發展勢頭較好。在電子通訊、服裝制造、食品加工等行業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具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競爭優勢。充分發揮臨海優勢,加快發展了海洋產業。科技教育基礎較好,相比其他縣(市)擁有較高的人力資源。奉化的經濟總量偏小。企業機制轉換緩慢,適應市場的能力較弱。社會文化理念相對陳舊落后,開放、創新的發展環境尚需進一步改善。
未來要加快建設與寧波中心城市連接的交通基礎設施,主動接受輻射,全面接軌,在服務中發展自己,增強實力。積極構建電子通訊、服裝制造、食品加工為特色的都市型工業園區。重點是要加大旅游資源開發,更新旅游觀念,挖掘文化底蘊,豐富旅游內涵,以大旅游觀念帶動相關行業發展。加快體制創新步伐,營造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
5.海洋經濟發展最具潛力的象山縣
象山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資源優勢,漁業資源享譽全國,海洋旅游資源特色明顯。建筑企業拓展市場的能力較強,享有“建筑之鄉”的美譽。針織業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品牌意識漸濃。城市基礎設施相對較弱,縣城規模總體偏小,對外交通有待進一步改善。利用外資和拓展國際市場的能力明顯滯后。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格局需要盡快優化。
繼續強化基礎設施和對外交通建設,擴大縣城規模。加大海洋開發力度,優先扶持發展海洋旅游業,積極發展現代漁業,提升海洋加工業,打響海鮮餐飲業。做大做強建筑企業,以過硬的工程質量贏得市場的信譽。積極調整針織業結構,實施品牌戰略,進一步拓展國內外市場。
6.生態環境最具競爭力的寧海縣
寧海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顯著,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縣。縣域行政區劃調整力度大,縣城規模明顯擴大,增強了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力。經營機制轉換較快,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模具、文教用品、食品飲料等行業都有一定的產業優勢。創造了“用工業發展思路抓農業”的新戰略,農業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綜合服務功能相對滯后,居民收入明顯偏低。區域內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亟待改善。科技創新能力薄弱,對外開放的領域需要進一步拓寬。
努力強化生態優勢,大力發展生態型產業,逐步構筑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等新興產業結構,全力推出綠色產品、無公害產品,促進模具、文教用品等優勢產業逐步朝低能耗、低污染、環保型方向發展,盡早創出生態旅游品牌。積極宣傳生態示范縣的特色,鼓勵國內外企業加大對各類生態建設的投資,進一步擴大寧海建成全國生態型經濟強縣的影響力。
二、寧波提升縣域綜合競爭力的路徑選擇
1.大力發展優勢產業,構筑區域性特色產業簇群
許多縣域經濟發展成功的經驗之一就是能夠培育出自己的優勢特色產業。從寧波縣域產業現狀出發,未來著重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選取自己的優勢產業。不僅要立足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現有產業基礎,而且還要從全國乃至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尋找自己的定位,以該產業或產品能否在國內外市場擁有較高的占有率來判斷其是否有優勢、有競爭力。二是加快產業整合。透過六個縣(市)“十五”規劃,不難發現,縣域產業同構現象依然很嚴重,必須通過市場化的手段,克服目前各縣(市)“大而全,小而全”的產業結構體系,實施錯位競爭發展戰略,構筑起合理分工布局的區域性特色產業簇群,如以鄞州、奉化為主形成的服裝制造產業帶,以慈溪為主的日用小家電出口加工基地,以余姚為主的塑料模具加工基地,以寧海為主的文具生產基地,以象山為主的針織出口生產基地。
2.以工業園區整合提升產業,推動城鎮化進程
解決縣(市)產業布局分散的最有效途徑是規劃建設工業園區,實現工業布局園區化。以工業園區為載體,加快相關產業聚集,通過骨干企業或龍頭企業的紐帶,開展專業化分工協作,擴大規模,延伸產業鏈。同時,以工業園區為依托,加快建設質量檢測中心、創新中心和信息服務中心,進一步優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資源共享,降低產業發展成本,全面提升產業層次和技術含量,增強產業的市場競爭力。要積極做好工業園區建設與城市發展規劃的有機結合,著力推動工業園區集中布局在中心鎮和縣域城區。依托工業園區,加快人口聚集,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促使工業園區的作用能在城市功能方面得到進一步放大,實現工業園區建設與城鎮化進程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良性循環。
3.加快港口經濟與縣域經濟的內在鏈接,實現優勢互補
一是充分利用臨港大工業興起的有利條件,尤其是石化、造紙、汽車等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加快縣域經濟中一些特色優勢產業與之相互配套,促使臨港大工業的產業鏈或后續產業(產品)能夠在縣域經濟中茁壯成長,并以此帶動縣域相關產業在規模、技術水平等方面有一個大的提升。二是進一步拓展港口物流、貿易口岸的功能,積極抓好這些功能與縣域各類特色產業園區的聯結,保證縣域相關產品出口的便捷、暢通。同時,通過這個窗口,加快縣域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與跨國公司的銜接配套生產。
4.繼續發展民營經濟,推動民營經濟發展上新臺階
一是進一步完善微觀經濟基礎。對于國有經濟成分較大的縣(市)繼續加大改制力度,大力發展個私經濟或混合經濟;對個私經濟發展活躍的縣(市),要積極鼓勵有條件的民營經濟按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組建規范化的有限公司或股份公司,與國際全面接軌。二是培育具有現代意識的企業家隊伍。鼓勵和組織民營企業家通過不同途徑學習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弊病,全面推行現代管理制度,提高科學決策水平。三是積極拓寬民營經濟發展領域,各個縣(市)要有敢為人先的勇氣,積極探索試點,特別是在一些公共領域、壟斷行業敢于率先打破限制,支持民營經濟控股、參股開發建設,在全國各地興起發展民營經濟熱潮的背景下,保證寧波能夠再次贏得發展先機。
5.實施環境優化工程,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氛圍
要加緊清理廢止與WTO規則不適應的相關政策,加大縣域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力度,創造寬松、透明的政策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增強服務意識,繼續完善縣(市)經濟服務中心功能。積極轉變機關工作作風,減少推諉扯皮現象,把工作著力點放在為企業發展和群眾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環境和優質服務上。嚴格依法行政,努力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全面整頓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經濟領域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切實保障投資者和群眾的合法權益。進一步構筑開放、寬容、誠信的人文環境。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挖掘歷史文化內涵,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通過各種途徑參與縣域經濟文化建設,要積極創造條件,把縣域作為投資者、創業者的試驗田。
參考文獻:
[1]葉文濤張明華:《寧波縣域綜合競爭力評析》,寧波政府網站,2004-12-22
[2]寧波市計委經研所:寧波地區各市(縣)經濟發展比較》,浙江經濟,2003-7-23
[3]寧波市政府經濟研究中心,《寧波在長江三角洲區域的戰略定位與作用研究》,甬簡132第10期,2005-7-7
[4]浙江日報:《全面提升浙江民營企業競爭力》,浙江日報,2005-2-2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