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買者自負”作為市場經濟的一個基本理念在我國金融產品投資領域被首次強調,其意義在于警示投資風險、鼓勵金融創新。而“買者自負”要實現預期效果,投資者、商業銀行和監管部門三方都必須“有所作為”。
[關鍵詞] 買者自負賣者有責監管
2006年年底,中國銀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首次提出了“買者自負”的市場原則,其基本含義是“買者在市場上通過自身的行為獲得收益,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風險”。但是,“買者自負”想要真正獲得預期效果,需要投資者更新傳統理財觀念、商業銀行嚴格承擔信息披露責任,以及監管部門建立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
一、買者應自負
所謂“金融創新”指的是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在傳統的存款、貸款、匯兌業務之外發展起來的新型業務,主要包括金融衍生品業務、銀行卡業務、銀行代客理財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等等。金融創新產品的推出既是為了滿足投資逐利的需求,也是銀行機構拓展收入結構多元化、提高市場競爭力的迫切需要,在消費者得到增值服務的同時,使銀行也得到中間業務收益,最終實現股東價值最大化。
目前,商業銀行進行了不斷改革,正在成為真正的金融企業。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收益是風險的補償,風險是收益的代價。銀行金融創新產品的市場服務,是商業銀行與金融消費者和投資者共同參與的市場活動,所以買賣雙方在市場中是平等的主體,在雙方共享創新產品帶來收益的同時,也要共同承擔可能存在的風險。因此,“買者自負”這一理念的提出,旨在使投資者更審慎地對待投資,不要魚見餌而不見鉤、人見利而不見害。中國的金融投資者今后必須加強自我學習,充分認識到金融產品與金融市場中蘊含的風險,對自己的投資決策負責。在購買新的金融產品時,不能只關注預期的高收益,還要了解其中蘊涵的巨大風險,并充分認識到高風險并不一定就會帶來高收益。
二、賣者亦有責
1.商業銀行應提高創新產品的質量和合規性。“買者自負”對于鼓勵國內銀行金融創新邁出了很大的一步。但與外資銀行相比,中資銀行創新方面差距非常大。國內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雖然越來越多,品質尚屬低層次,還處在簡單模仿外資銀行的階段。大多數銀行沒有專門機構進行創新產品的開發、運作以及長遠規劃和系統管理。中資銀行幾乎沒有金融產品的發明專利,主要是一些“實用新型”和“外觀專利”。國內金融產品的同質化也很嚴重,各家銀行的產品和服務大同小異,沒有個性化、有特色的產品和服務。一些銀行的產品只是外資銀行的“二道販子”,在設計和程序上都模仿外資銀行,只是名稱不同而已。更為嚴重的是,某些所謂金融創新產品不規范,大打政策“擦邊球”。金融創新的原則應該是銀行自律守法,在《商業銀行法》的框架內“創新”,遵守法律、法規的約束性規定,不得以金融創新為名,違反法律規定或變相逃避監管。
我們應該認識到,國內銀行植根于本土文化,這是很大的優勢。而銀行服務與文化有很密切的聯系,金融產品是有濃厚文化色彩的產品,我們應在產品深度開發上下功夫,開發出帶有中國原創性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金融投資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2.金融創新產品要有充分的風險提示。銀行有風險提示的責任,對產品的已知缺陷和風險應做全面披露,并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表達,向客戶準確、公平、沒有誤導地進行信息披露,盡可能避免客戶對所購買的產品產生誤解。就如同買股票、買基金時提示的“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消費者明白了后繼續買,這個責任應該自負。這樣一方面是維護消費者的權益,也是銀行從法律方面保護自己。
三、監管應加強
1.監管部門應監督金融機構信息披露透明,增進公眾對金融創新產品的了解。
推行“買者自負”理念有一個必要的前提,就是“買賣雙方的信息應當是完全對稱的”。實踐中,“買者自負”的原則應更適用于信息掌握完善的機構投資者。在現代西方國家的立法中,加強對消費者、投資者等信息弱勢群體的保護已經成為慣例。在金融、房產和教育等消費領域,“買者自負”這一原則在西方國家已經不再強化,法律認為個人投資者是“信息弱勢群體”和非專業化,反而要求賣方倒舉證,以示清白。由此可見,監管部門的監管非常重要。在《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中,就特別強調了商業銀行在創新活動中承擔的信息披露責任和對客戶的盡職責任,這也是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進行監管的重要內容。另外,我國立法部門應努力建立,如集團訴訟、訴訟保險、舉證責任倒置等有利于中小投資者的訴訟制度,惟此,才能真正保護中小投資者這一“信息弱勢群體”。
2.監管部門有義務增進公眾對“買者自負”原則的認識,以提高公眾的風險防范意識和風險承受能力。
監管部門一方面應進一步強調商業銀行必須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的利益,同時還應積極推動廣大金融投資者加強對這一市場經濟原則的認識,加大金融風險宣傳力度,提高社會公眾對于風險的認知能力,增強社會公眾的風險意識,教育公眾投資者更審慎地選擇投資。這不僅有利于銀行更好地防范風險,還可以在全社會培育市場經濟的理念。
3.作為管理層,應努力培育關于銀行和銀行產品的評論機構以及投資策劃師、清算銀行的生長土壤。
證券市場有很多第三方機構,但評論銀行的機構卻很少,如果加強第三方的輿論監督,給老百姓更多風險投資的建議和提示,買賣雙方的矛盾就不會那么突出。另外,在成熟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確認風險、選擇產品通常是投資策劃師、經紀人的任務,投資者的投資資金也是交給清算銀行托管,如果風險達到上限,清算銀行將自動平倉,保證資金安全。中國的老百姓在提出自己的投資需求、明確所能承擔的風險之后,也可以由專業的投資策劃師為其“量身訂做”選擇投資產品組合,控制投資風險。
參考文獻:
[1]俞靚:買者自負須三方負責.中國證券報[N].2006~12
[2]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商業銀行金融創新指引[M].2006
[3]吳雨珊:買者自負并非推卸責任.21世紀經濟報道[N].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