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國雖已初步具備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制環境和競爭機制,但尚未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信用制度和體系,由于主客觀原因,一些企業信用惡化,失信行為給我國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本文就我國企業誠信缺失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對策。
[關鍵詞] 企業誠信缺失原因對策
一、企業誠信的含義
“誠信”一詞,自古已有,“誠信”包括“誠”與“信”兩個方面:“誠信”之“誠”,是誠實之意,是語言和內心的一致;“誠信”之“信” 為信用,指語言和行為的一致,遵守諾言,實踐成約。對于個人來講,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交往中,是否能夠做到對己誠實,說實話,做實事,是否對他人誠實,一諾千金;對企業來講,是指企業在同各相關利益方—供應商、銷售商、政府部門、稅務機關、消費者的交往中,是否能夠提供誠實的信息并顧全各方的利益。對稅務機關,不虛報利潤,不偷稅漏稅;對供銷商,不拖欠貨款;對企業的衣食父母—企業產品或服務的最終消費者,不提供偽劣產品或服務。
“誠信”是誠實與信用的一致, 即以誠待人,取信于人。誠信是企業的生存之本,是企業的生命力所在,誠信是商品社會的社會契約之一,是市場經濟有序發展的前提,也是企業健康發展的保證。我國每年因逃廢債務造成的直接損失約1800億元,產品質量低劣和假冒產品所造成的各種損失達2000億元。據有關部門初步估算,從20世紀80年代迄今,共達6000億元人民幣在誠信的“缺口”中流失。誠信缺失給我國經濟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制約著市場作為一種資源配置體制作用的發揮,對整個經濟的增長造成不利影響。
二、我國企業誠信危機產生的原因
1.主觀原因
(1)把企業僅僅看作是一個經濟實體,忽視了企業同時也是一個倫理實體。厲以寧先生曾說過,調節人們的經濟活動,除了市場調節、政府調節以外,還有一種調節,這就是道德調節。片面地理解市場經濟是一只看不見的手,忽視了現代市場經濟同時也是由看得見的手即管理來協調,當企業僅僅把“看不見的手,當作自己經營的理念”時,則意味著放棄管理道德對經濟活動的引導和制約,必然導致企業經濟本能的放任與放縱,單純追求利益。我國市場經濟剛建立時,計劃經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一些人經不住更多物質利益的誘惑,假冒、偽劣等不道德的行為開始抬頭,出現了道德滑坡。
(2)片面理解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忽視了市場經濟同時也是道德經濟和信用經濟,道德自律是法治秩序的最高實現形式,當人們把法制當作市場經濟的惟一保障時,便會在不同程度上消極等待完善的法制經濟的到來,事實上也就放棄了經營過程中的道德努力,忽視了道德對經濟活動的促進作用。在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還沒有樹立起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經營倫理觀念,誠信貶值在主觀上有了滋生的土壤,不講信用、惟利是圖、金錢至上的經營觀念支配了企業的經濟活動。
2.客觀原因
(1)信用機制不健全。由于我國從計劃經濟脫胎而成,信用基礎十分薄弱,我國企業先天信用不足,信用機制不健全。在計劃經濟體制下, 企業不是獨立的法人,無明晰的產權,各種資源由政府直接通過行政命令在所屬單位之間配置,企業信用一片空白,信用只能由作為政府出納機關的國家銀行掌握,企業之間的商業信用被忽視,因而人們的信用意識淡薄,再加上利益的驅動,一旦步入市場經濟,許多經濟主體置信用于不顧,拖欠貸款、貨款,大肆惡意逃廢,欺詐、賴賬等失信行為難免發生。
(2)信用建設的薄弱。信用信號傳導機制不靈,由于我國信用制度的缺乏,致使社會無法通過正常的渠道在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同時,社會輿論導向對樹立道德形象、弘揚誠實守信的宣傳不力,有些宣傳報道過分渲染了經營中的投機取巧、投機、鉆營,媒介只注重對那些快速致富的人的宣傳報道,而對那些誠實守信,重合同、守信譽的單位和個人的忽視,使得中華民族寶貴的信用資源被流失,在社會上蔓延著一種浮躁的風氣和急功近利的心態,嚴重影響著我國經濟建設的健康發展。
(3)對企業不講誠信的經營行為打擊制裁不力。可以說現在的法律法規,無論是對個體私營企業的制假售假,還是對國有企業的惡意欠債逃債,或者是對上市公司欺騙公眾投資者、“巧取豪奪”等行為的打擊制裁都不到位,力度相當有限。我國對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產品等違法行為,法律處罰成本主要是通過直接經濟處罰、取消行為資格、限制主體自由等實現。如直接經濟處罰是:沒收違法所得或處1~3倍或1~5倍或1萬元以下的罰款,而企業的非法暴利又何止這些?以“紅光事件”為例,違規企業上市當年募集4.1億人民幣,案發后沒收其非法所得450萬元并罰金100萬元,對有關中介機構也僅罰沒相應所得。這種不痛不癢的處罰,客觀上縱容了不講誠信的企業,使失信企業膽子愈來愈大。由此可見,這種處罰力度是不夠的,加之在執法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其執行的力度也不夠,使行為者能很快將風險轉移,根本不能對行為者形成威懾作用,失信者因此而付出的成本遠遠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收益,這成為當前企業失信現象泛濫的重要原因。
(4)市場信息不對稱。所謂市場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交易活動中,一方交易者擁有比另一方交易者更多的與交易有關的信息,這為擁有較多交易信息的一方向交易對方隱瞞真實情況、發布虛假信息,誘使交易對方上當謀取不正當利益的行為提供了可能。誠信經營需要代價,誠信經營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代價高,價格自然也高,當一些企業以低價向市場投放假冒偽劣商品時,由于人們無法辨別誠信企業與詐騙企業,無法辨別真實產品與假冒偽劣產品,無法了解優秀上市公司與包裝的上市公司時,誠信企業的市場就必然被不講誠信的企業擠占,誠信貶值就難以避免。
(5)地方保護主義。企業誠信缺失行為之一的制假售假行為能夠大規模發展,在一個地方能夠發展到產業化、規模化的水平,與地方保護主義是分不開的。因為不少規模化、產業化的制假售假不是偷偷摸摸,而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展開的,這些制假售假者一點也不掩飾,作為地方的管理者,對于這樣的情況如果說不知情,顯然是不合常理。
三、改善企業誠信狀況的對策
1.建立誠信信息傳輸系統。信息是經濟與社會得以正常運作的一個根本點,如果信息不完全、不對稱、不透明,或者說是信息失靈,就可能給假冒偽劣、欺詐等行為造成可乘可機,這就要求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傳輸手段。當前,建立各種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網站,成為進一步推進社會誠信制度建設的重要途徑。
2.建立“企業資信信息網”。建立一個綜合的公共性的“企業資信信息網”,既符合國際使用制度發展的趨勢,也有利于推進社會誠信制度的建設,更有利于讓中外企業和社會公眾能夠在網上快速、準確地獲取有關企業的資信信息。企業一旦有違反誠信的情況,即可公之于眾,這樣,必將大大加強企業的行為自律。
3.加快信用立法執法建設,加大懲治失信力度。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在法制經濟條件下,守法經營和誠信經營最經濟;但在非法制條件下,不守法經營和不誠信經營最經濟。” 目前企業不誠信的經營行為已經到了危害整個社會經濟運行和安全的程度,不用重典、姑息養奸將后患無窮。為此,政府必須加快信用立法步伐,嚴格執法,為信用體系建設提供法律依據,從而加大打擊、懲罰失信力度,提高失信成本。特別是對于制假售假,惡意欠債逃債,嚴重坑害消費者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責任人,要嚴加制裁和提高有效處罰。
4.嚴厲打擊地方保護主義,確立科學的干部考核標準。一家企業不講經營誠信,問題可能出在企業自身;一批企業不講誠信,問題就要追溯到經濟環境。在中國某一地區的經濟環境,很大程度上是由地方政府引導甚至營造的。正因如此,企業誠信缺失與地方政府的保護往往密不可分。一些地方干部為了一任政績私利,對于所管轄范圍內的制假售假聽之任之,甚至干預行政部門的執法查處,使違法企業非但不加收斂,反而變本加厲。要在全社會重建企業經營的誠信之風,建立統一的市場體系和市場秩序,必須徹底鏟除地方保護主義。對各級政府部門,要強化大局觀念,考察經濟運行質量,建立更為科學、完善的考核標準。
5.加強企業內部建設。政府通過對企業外部環境的改善來促使企業的誠信改善,而企業也必須進行自我改善來達到講求誠信的目標, 產權制度是誠信建設的基礎,企業文化是企業誠信建設的核心,企業戰略是走向企業誠信的通道,因此企業內部要切實加強這三個環節的構建,使企業誠信得以加強。
總之,加強企業的誠信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還需要通過學校教育、輿論倡導、媒體宣傳、行業自律等各種努力,營造一種誠實守信、童叟無欺的社會誠信風氣,使守信可敬,失信可恥成為每一個公民和企業的不變信條。
參考文獻:
[1]夏春艷:企業誠信建設的對策建議.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3,11
[2]孫亞東:淺析我國企業信用缺失與治理對策.市場周刊,2004,12
[3]史璞:誠信經營如是說.企業活力,1999,3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