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我國的出口產品不斷遭受國際綠色貿易壁壘的困擾,導致我國的對外貿易遭受很大損失,對我國形成了嚴重的貿易壓力。面對國際綠色貿易壁壘不斷強化的形勢,我們要正確分析我國遭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和深入了解綠色貿易壁壘的構成體系。
[關鍵詞] 綠色貿易壁壘原因構成體系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有了很大發展,保持了較高的持續增長速度。但我國的外貿出口正面臨著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和來自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的挑戰,綠色貿易壁壘已成為當前最普遍、復雜、隱蔽的“貿易殺手”,我國出口產品近年來頻頻受到綠色貿易壁壘的沖擊,外貿出口也因此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因此,我們要正確分析我國遭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和深入了解綠色貿易壁壘的構成體系。
一、我國遭受綠色貿易壁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我國綠色貿易起步晚,綠色生產觀念缺乏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財政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投資規模和數量有限。相當一部分企業不科學、合理地開采利用能源、資源,造成大量浪費,廢水、廢氣、廢渣的排放沒有經過科學的處理和規劃,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破壞,對綠色生產的意義認識不足,只考慮自身的短期和局部利益, 將主要精力放在控制成本上,忽視了出口商品的技術標準,這就為遭遇綠色貿易壁壘埋下了隱患。
2.我國產品環保技術標準滯后
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和資本密集型產品占主導地位。檢測技術設備和相應的檢測技術人員不足和基礎研究工作的不充分,使我國的檢驗體系一直落后于發達國家。國內綠色貿易缺少統一的認證體系,產品環保技術標準落后。2004年以來,我國出口英國的蜂蜜因為抗生素超標被從當地貨架上撤了下來;歐盟借口氯霉素超標,禁止進口中國的禽肉產品。
3.我國企業不能及時掌握相關信息和積極采取相應措施
我國企業對國際標準、技術法規及主要貿易對象國的綠色貿易措施缺乏應有的了解,不能掌握足夠的信息,一開始就處于被動局面,出現問題又因缺乏法律意識和相關知識而無從應對,進而陷入被動局面,遭遇貿易壁壘。歐盟在1996年就規定其成員國有權拒絕未貼CE標志的產品入關,美國、加拿大也相繼實施。但是我國企業卻對此無動于衷,不積極采取相應措施,出口產品屢遭貿易壁壘。
二、國際綠色貿易壁壘體系的構成
1.綠色關稅制度
這是綠色貿易壁壘最主要和最典型的表現形式。一些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憑借其經濟和技術條件的壟斷優勢, 規定十分嚴格的環境標準,并把環境標準準入條件作為貿易談判的焦點,從而人為地抬高國際市場準入的門檻。以保護環境為名,對一些污染環境,影響生態環境的進口產品課以進口附加稅或者限制、禁止其進口,甚至實行貿易制裁。如美國曾對原油和某些進口石油化工制品課征環境進口附加稅,稅率比國內同類產品高出3.5美分/桶。
2.綠色技術標準制度
技術規范和標準是政府、各標準組織、行會以及其它相關機構針對有形產品在使用時能滿足用戶需要程度而做出的強制性規范和標準。每個國家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選擇制定本國的環保標準,但是對進口產品不分國別一律采取非常嚴格的技術標準,事實上導致出口國產品被排斥在進口國家市場之外。如歐盟近年全面啟動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機制,要求進入其成員國的產品達到其規定的環境技術標準。ISO14000系列標準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下的環境管理委員會(TC207)以歐盟的生態管理與審核法規(EMAS)及英國環境管理體系標準(BS7750)為基礎,廣泛吸收各國管理環境的經驗而陸續起草、制定的。但由于TC207是一個工業發達國家,同時也是環境高標準國家組建的機構,其立足點與考慮范圍都與世界平均水平有較大差異,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要取得ISO14000體系認證十分困難。
3.綠色環境標志制度
環境標志,是根據有關的環境法規和標準的規定,由國家指定的認證機構檢測、確認,并通過頒發標志和證書,以表示其產品無論在質量上,還是在生產、消費和處置等過程中均符合特定的生態要求,對環境的危害極小。隨著全球公眾環境意識的日益提高及其對綠色產品需求的迅速增長,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推行綠色環境標志制度,并趨向于協調一致,相互承認。綠色環境標志制度對環境保護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其也為構成貿易壁壘提供了可能。
4.綠色包裝制度
包裝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主要是由于包裝材料及其所形成的廢棄物和包裝容器結構而引起。發達國家為此制定了較高且比較完善的包裝材料標準,包括廢棄物的回收、復用和再生等制度,。它要求包裝材料節約資源,減少廢棄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抑或自然分解,不污染環境的包裝,禁止使用某些包裝材料(如含有鉛、汞等有毒金屬的包裝材料或稻草、竹片等可能含有某些植物性疾病因素的包裝材料等),如德國的《德國包裝廢氣物處理的法令》規定:進入德國的產品包裝物必須是易于回收再生的,易于分解,不污染的包裝物。
5.綠色衛生檢疫制度
為了確保人類及動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劑等的影響,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制定了嚴格的衛生檢疫指標,對產品實行全面的嚴格檢查,防止超標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目前,發達國家要求實行衛生檢疫的商品越來越多,衛生檢疫規定也越來越嚴格,以此來達到限制商品的進口,歐共體對在食品中殘留的22種主要農藥制定了新的最高殘留限量,即從嚴控制其在食品中的殘留限量。其中,在對進口茶葉實行的新農藥殘留限量標準中,對其中的部分農藥(如三氯殺螨醇等)的限制指標提高了100倍,這使得我國茶葉出口受到嚴重沖擊。
參考文獻:
[1]王麗娜:應對綠色貿易壁壘的對策思考[J].北方經貿,2005,(2)
[2]盧授永:國際貿易中的綠色瓶頸制約及其對策[J].國際貿易問題,2003,(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