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經濟在步入快車道的同時,也已經受到了諸多因素的影響。諸如,能源環保問題、體制問題、應對WTO能力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產業急需提升問題,等等。如何應對,如何使中國經濟發展勢頭不減,已成為“十一五”期間不容忽視且急需解決的課題。本文僅從三個方面簡要探討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戰略性難題。
[關鍵詞] 中國經濟戰略性難題探討
一、能源與環保問題仍然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能源歷來是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由于受國際局勢,國內資源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響,能源問題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今年3月27日向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報告我國當前能源形勢與能源安全問題時說,保障能源安全,包括影響能源穩定、經濟、安全、清潔供應的各個方面,是維護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實現現代化建設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能源安全面臨的形勢十分復雜。
從能源消費總量來看,中國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的第二消費大國。盡管我國GDP總值在世界上是第六名,但是人口是居世界第一的。因此當前面臨在發展經濟之中必須有一個充足的能源供應問題。
所以中國就能源戰略面臨兩個問題,一個是如何在經濟發展中給中國找到更充分的能源供應;另一個是怎么提高能源效率,節約能源,因為我國現在不能夠簡單地重復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路。馬凱強調,中國能源發展當以節約優先——在堅持開源和節流結合的同時,突出節約。他指出,中國已經頒布了節能的中長期規劃,在剛剛通過的“十一五”規劃中把節能放在了突出重要位置。第二個問題中國現在還沒有完全解決,或者距離達到這個目標還很遠,還存在與能源相關的環境污染問題。
經濟發展,能源供應和環保要求,這三者是互相促進又互相制約的,只有經濟發展了,科技進步才能確保能源長期穩定的供應,也才能確保環保基本要求并不斷有所提高。
對于能源問題,我們需要一個再認識和再反省的過程。應盡快積累經驗,實施“走出去”戰略,建立多種能源儲備方式;要在突破現實生活中極端認識的基礎上,在平衡好環保等諸多因素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同時,要擺脫那些出于對核輻射的擔憂不許發展核電,擔心污染環境不要發展燃煤油的火電的極端傾向。要堅持立足國內的方針,以市場為導向,以安全為供應基礎,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以調整和優化能源結構為主線,加大國內能源資源勘探力度。要加強煤炭、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積極開發水能資源,加快發展核電,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推廣清潔能源。要依靠科技進步,發揮市場機制和經濟杠桿作用,增強節約能源資源的能力,全面促進能源資源的高效節約和高效利用。
二、中國應對WTO保護措施乏力,急需實戰經驗與對策
中國在加入WTO五年來,只有一起將貿易爭端訴至WTO的案例。根據WTO公布的有關數據,中國是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1995年~2003年,中國遭受其他WTO成員反傾銷立案次數為356起,占WTO成員反傾銷總量的14.7%,其中2003年竟然高達21.4%;遭受最終反傾銷措施254起,占WTO成員反傾銷總量的16.8%,其中1997年竟然高達26.6%。而同期中國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則非常低,2003年也只有6.0%。在中國商務部剛剛發布的《國別貿易投資環境報告2006》中,也對包括中國主要貿易伙伴的25個國家對中國企業和產品存在的一些歧視性政策表示了關注。
這或許表明,作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作為經濟成長最為迅速的經濟體,中國還不能自如地運用WTO的規則,在這個多邊貿易體系下主張自己的權利,維護自己的利益。
在中國,被投訴并且打官司,很容易被當事者認為是一種敵意行為,有些時候我們很難平心靜氣地去面對可能的訴訟。實際上,WTO的爭議解決機制為在多邊貿易體系下合理解決摩擦,避免兩敗俱傷的貿易戰提供了一個平臺。
作為貿易大國,中國應重視保障措施在進口保護方面的獨特作用。保障措施著重關注數量激增和產業損害,調查相對簡單、措施快速,能在短時間內限制進口及時保護國內相關產業,這些特點都是其他貿易救濟手段所沒有的。因此我國產業協會和相關企業應當全面了解保障措施的性質,及時關注進口數量對國內產業的沖擊情況,建立進口預警機制,條件成熟時及時向我國調查機關提出申請,維護自身的權益。
采取保障措施要慎重,以其作為救濟手段應當合乎法律規定,合乎國家長遠利益并且有利于產業結構調整。保障措施雖然是WTO規則所允許的貿易救濟手段,但如前所述,貿易大國對其使用頗為謹慎,并且發起國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無勝訴先例。我國作為貿易大國,對其使用從整體上應持審慎態度,應強調以磋商為主、專家組程序為輔的原則,嚴格遵循WTO規則,慎重決策。
充分運用WTO規則反擊國外以保障措施為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WTO對于保障措施的實施條件嚴格且無勝訴的先例,因此基本可以認為,采取保障措施方一旦被訴,就要敗訴,鑒于此,對于國外以保障措施為手段的貿易保護主義行徑,我國應充分運用WTO規則爭端解決機制維護我國權益,如果條件適合,也可以直接援用報復條款,解決保障措施對我國出口的影響。
三、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其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近年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心經歷了較大的變化,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沿海現代制造業基地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都為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內容。
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在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的一段時期中,雖然各個地區的經濟都會有所發展,但非均衡的區域經濟結構一時無法改變,區域差距的過分擴大必然會導致區域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并進而導致國民經濟的不可持續發展。我國的區域差異問題仍然很嚴重,沿海與內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仍在進一步拉大。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引入市場機制,從此區域經濟的地區發展出現了不同的變化,主要有廣東、福建、山東、浙江、江蘇及上海等省市,形成了東部沿海的“新興工業省份”。這些省市就是改革開放的力度大、市場健全、多種所有制共存、股份合作制較早、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較快。原有的老工業基地和中西部的一些省區由于產業結構老化、市場建立較遲,因此經濟增長低于東部沿海諸省、市。目前我國區域差異已經形成共識:三大地帶的區域差異是現實存在的,而且在不斷擴大當中。
西部大開發是我國進入21世紀的大區域開發舉措,經歷幾年的開發實踐,西部開發的效果如何,應該評估。西部大開發要進行50年,甚至更長,應當分階段確定重點。自開發以來,西部地區國家投資明顯增加,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較大進展,經濟增長速度逐步加快。但是,(1)從實踐中看,國內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沒有跟進,出現了“政府熱,民間冷”的現象;(2)雖然西部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加快,但在宏觀增長的背景中東西的差距依然在加大;(3)由于西部軟環境建設尚存在較大差距,外向型經濟發展緩慢。
在積極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同時,把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的調整改造和振興擺到重要位置,促進地區協調發展,是近期國家區域政策的一大中心。實際上,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有自身的優勢:工業基礎雄厚、人才濟濟,調整改造的環境比較優越,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礦業城市“替續”產業發展開始起步,區位優勢明顯,投資環境明顯改觀。
南水北調、西電東送、西氣東輸、青藏鐵路和退耕還林五大工程將改變中國的區域經濟版圖。中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應以經濟結構調整吸引先進生產要素為重點,克服地區差距關鍵是解決好“中心與外圍的關系”,“十一五”期間提出若干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舉措,尤其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是黨中央從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做出的又一重大決策。它將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資源、產業、人才等綜合優勢,進一步形成東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結束語
盡管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著諸多較難解決的問題,但我們相信只要以科學的態度,飽滿的情緒去應對,一切困難都將順利解決。
參考文獻:
[1]經濟觀察報
[2]國研網
[3]陳秀山孫久文:中國區域經濟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