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肝癌發病機制研究中獲新進展
肝癌發病機制研究一直是國際前沿性課題。中國人民解放軍302醫院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王福生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在國際上首次發現肝癌病人體內增加的調節性T細胞導致CD8T淋巴細胞功能損傷和病人的存活期縮短。近日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胃腸病學》,刊登了我國科學家的這項研究成果。
據王福生介紹,調節性T細胞廣泛存在于人體血液和組織器官中,是一類發揮免疫抑制功能的免疫細胞,在維持人體自身免疫穩定和調節免疫應答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而人體中CD8T淋巴細胞能夠發揮有效的抗癌功能,在控制癌癥發生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
有關專家認為,本課題不僅闡明了調節性T細胞在肝癌免疫學發病機制中的關鍵作用,而且發現了調節性T細胞還可用來作為評價肝癌患者疾病進展的一種臨床指標。該成果為肝癌的免疫細胞治療開辟了新的途徑。
(來源:科技日報)
鍛煉對治療糖尿病確實有效
對于采取飲食控制療法的初發糖尿病患者,評價其血糖控制情況,目前尚缺乏高質量的實驗數據,而有確鑿證據支持鍛煉是有效的這一觀點。
英國蒂賽德大學的Nield教授說,雖然飲食控制是治療2型糖尿病的基礎,但是很難就其有效性和具體方法進行系統綜述。研究者搜索了幾大醫學數據庫,最后符合2型糖尿病的有關文獻有36篇,來自18個不同實驗,涉及1 467例患者。其中僅有少數實驗涉及臨床終點事件,如死亡、并發大血管或微血管病變及生存質量,且都沒有確切數據。其他大多數文獻都是主要討論患者體重、血糖水平及容易測量指標之間的問題。由于缺乏實驗數據,不能進行系統綜述,所以難以對不同控制飲食方法進行評價。
然而,鍛煉作為治療方法有7個實驗數據結果支持,鍛煉加飲食控制組同單飲食控制組比較,前者糖化血紅蛋白值在6個月中下降0.9%。
有鑒于此,一項為期11.5年由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贊助的研究,將對45~75歲肥胖伴2型糖尿病患者,調查體重下降與健康的關系,到時有望揭示許多因素的長期影響作用。 (來源:醫學空間)
用蛇毒液治療癌癥有很好作用
印度國立生化研究所科學家研究發現,眼鏡蛇等毒蛇的毒液中含有的蛋白素,在治療癌癥方面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據外電報道,科學家目前正在嘗試從毒蛇的毒液中提煉出一種可以抑制癌細胞生長的蛋白素,并觀察這些蛋白素在白鼠皮膚癌和其他腫瘤中可能產生的抗癌作用。
據悉,毒蛇的毒液是一種成分復雜的物質,含有多種不同毒素蛋白質和酶,這些物質可致人死亡,也可以毒攻毒,殺死癌細胞。
(信息來源:新華網)
我國血脂異常人群達1.6億
中國衛生部最新統計數字顯示,血脂異常已成為中國的一個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血脂異常又稱高血脂。據統計,中國血脂異常總患病率為18.6%;18歲以上血脂異常人群已達到1.6億,并且呈上升趨勢;人群血脂控制達標率僅有26.5%。專家指出,血脂異常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高熱量、高脂肪膳食以及飲酒、吸煙和缺少體力勞動的人患血脂異常的機率較高。研究表明,血脂異常是以不良生活方式為主要影響因素的疾病,對生活方式干預和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控制血脂異常。
(來源:當代醫學)
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心理暗示作用堪比藥物
當病人期望一種療法有效時,控制疼痛的大腦區域變得活躍,導致止痛物質內啡肽的分泌。無論這種療法有無直接效果,病人都會感覺更佳。也就是說,如果病人真的相信藥物會發生作用,那么即便在使用假藥的情況下,也可以導致其大腦釋放止痛物質,達到跟使用真藥一樣的效果。
近日在柏林舉行的國際醫學磁共振研討會上,德國漢堡大學的研究人員發布了這一研究結果。在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術對1 9名健康的志愿者的大腦進行了掃描。在掃描過程中,研究人員利用激光針扎志愿者的手。研究人員告訴志愿者,一種止痛藥膏已經抹在了他們的其中一只手上,而另一只手抹的是用于參照的普通潤手霜。
但是,實際上,志愿者的兩只手上涂的都是普通潤手霜。當志愿者相信他們手上涂的是止痛藥膏時,他們表示感到手被扎的過程沒那么痛,而且大腦跟感覺疼痛有關的那部分區域也不活躍。
這一研究從生理學角度進一步印證了醫學上的安慰劑效應,即心理暗示對于病人的潛在積極影響。安慰劑效應指的是在不讓病人知情的情況下服用完全沒有藥效的假藥,但病人卻得到了和真藥一樣甚至更好的效果。近年來,在醫學實踐中,安慰劑效應越來越多地被應用。200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丹麥48%的全科醫生承認一年至少有10次會給病人開安慰劑。
這一發現有助于解釋為何有些人會聲稱從一些治療中受益,而這種療法實際上并沒有使用任何止痛成分。而且,這一發現進一步印證了這樣一個論點,即現有的許多醫學手段的療效的確來自安慰劑效應。比如,已有研究發現,抗抑郁藥的75%療效來自于病人期望這種藥可以減輕病狀的愿望。
(來源:廣州日報)
禽流感疫情蔓延,流感防治形勢嚴峻
在中華預防醫學會主辦的2007年流感流行趨勢研討會暨國家免疫規劃調整專題報告會上,衛生部疾病控制局副局長肖東樓報告了當今流感防治最新研究進展及國際社會對禽流感研究的最新認識。
據肖東樓報告,自1997年香港首次發現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I病例至今已有10年,禽流感疫情不斷擴展,特別在近年呈現了明顯的蔓延趨勢。從2003年至2007年6月,已有12個國家報告人禽流感病例,報告病例累計313例,死亡191例。第60屆世界衛生大會分析認為,盡管目前H5NI型病毒很難適應在人類中生存,但禽流感已經發生了有限的人際傳播,只是其傳播鏈很短,大多數僅限于與受感染家庭成員密切接觸的親屬。
肖東樓說,2004年1月世界衛生組織將全球流感大流行性預警級別確定為三級,即新的流感病毒造成散在人患病例,但它們很難在人類中生存。H5N1型病毒引起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主要還是家禽中的一種疾病。目前這一預警級別沒有改變。為了有效應對未來的流感大流行,在第60屆世界衛生大會上,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增加流感大流行性疫苗供應全球行動計劃的3項措施。其一,增加季節性疫苗使用,以逐漸提高生產大流行性流感疫苗整體能力;其二,改進疫苗生產技術和疫苗配方、建造新工廠或對用于生產獸醫用疫苗的現有設施進行部分改裝,以提高生產能力:其三,促進研究和開發,包括開發生產廣譜和長效免疫反應的新疫苗。
(來源:醫院管理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