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衛生部長陳竺推進醫療改革的言行受到關注
2007年6月29日,54歲的無黨派人士陳竺被正式任命為衛生部部長。陳竺是改革開放29年來,中國首位出任國務院組成部門正職的無黨派人士,也是繼中國致公黨副主席萬鋼被任命為科技部部長后第二位擔任政府部長的非中共人士。
2007年7月4日陳部長出席了中國社區衛生協會成立大會,這是他履新后第一次以部長身份在公眾場合亮相。這也表明他對公共衛生事業的關注。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目前是城市衛生工作的重點,已經被作為城市衛生改革的突破口。關于衛生體制改革,陳部長有自己的理解,他曾提出要進行五個系統工程的改革,即個體的醫療系統、群體的公共衛生系統、衛生籌資系統、與健康相關產品的執法監督系統和醫學技術進步的生命科研系統。
新部長上任,人們關注更多的是他將如何推進醫療改革。
在醫療體制改革中,涉及財政部、衛生部、社會保障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等多家部門。醫患、醫藥等關系百結交集,對于新部長的任命,北京一位三甲醫院的院長表示,希望作為醫學科學界專家的部長上任后,國家在衛生工作方面能夠更好地發揮專家的智慧,提高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如果沒有一個自上而下的合力,即使醫學專家、黨外人才擔任衛生部長,“看病難、看病貴”的解決仍然不樂觀。
在陳部長看來,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好衛生工作,直接做好公共衛生執法監督,部分參與醫療、籌資和科研活動。中國今后應增加對醫學和健康領域研究的投入,少做一些“形象工程”。人的生命和生活質量是重要的戰略投資,中國在醫學領域的科研應該注重預防,注重改善環境因素,這樣投入少而見效明顯:“13億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藥解決,加強預防和保護環境是根本。”
(來源:當代醫學)
全民醫保不是空想
在中國啟動、建立“全民醫保”絕不是理想或空想,而是時機已經成熟。因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現狀和潛力已經到了“我能”的程度。
衛生部醫院管理研究所名譽所長、《醫院報》總編輯于宗河認為,全民免費醫療是政府用稅收支付國民的醫療費用,不過是全民醫療保險的一種形式而已。以政府出面,依法規定,自政府、單位、企業或雇主到每個社會成員,都各自出一點資金,正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經典原則和做法。
(來源:當代醫學)
研究型醫院要倡導三種文化建設
近日,衛生部副部長蔣作君到中國醫學科學院所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腫瘤醫院和整形外科醫院調研時,肯定了中國醫學科學院提出的“建設研究型醫院”設想,并提出了發展“綠色醫學”、加強醫院文化建設、服務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等理念。
蔣作君指出,研究型醫院的基本使命是促進醫學科學知識的產生、流動和轉化,要通過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成果轉化推廣等工作,成為知識產生的搖籃、知識流動的樞紐和知識轉化的基地。
蔣作君指出,研究型醫院應大力倡導三種文化建設,從而解決醫院“是什么”、“為了誰”和“怎樣為”三大問題。一是人道主義的文化。醫院是救死扶傷,實行人道主義的場所,醫生要有良好的醫德、醫風。因此,人道主義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密切相關。二是權利的文化。醫院為病人服務而存在,病人在醫院有享受醫療服務的權利,醫院應以病人為中心。因此,權利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密切相關。三是科學的文化。醫院要為病人更好地服務,就必須不斷提高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加強相關醫療和服務設施的建設。
(來源:醫院管理論壇)
特殊藥品流向監控年底實現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將在全國范圍內建設特殊藥品監控信息網絡,2007年底將實現對麻醉藥品、第一類精神藥品流向的動態監控和異常情況的預警。
為提高對特殊藥品監管的效能,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正在全國范圍內建設特殊藥品監控信息網絡,實現對特殊藥品生產、流通和使用等各個環節全過程的有效監控,最終實現對特殊藥品每一針、每一片流向的監管。
針對中國當前嚴峻的禁毒形勢,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制訂了麻、精藥品濫用和安全管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起藥物濫用監測網絡信息管理系統。目前,已建立起國家藥物濫用監測中心和31個省級藥物濫用監測機構,部分省區市建立了地(市)藥物濫用監測機構。已有13個省區市制訂了本地麻、精藥品濫用和安全管理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國家食品藥品監管局要求其他省區2007年制訂本省區應急預案,將藥物濫用或麻、精藥品流失可能造成的社會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以維護社會穩定。
(來源:醫院管理論壇)
2007年全國社區衛生經費突破80億元
國務院日前在成都召開的全國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傳出好消息:為了更快、更好地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切實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國家將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2007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經費投入將超過80億元。
據悉,中央財政從2007年起將安排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對中、西部地區社區公共衛生服務分別按社區服務人口人均3元、4元給予補助,這些專項資金將逐步落實到各地區。地方各級政府也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專項經費,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房屋、設備的投入力度,落實社區公共衛生補助經費。目前,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補助額度最高的達到了社區服務人口年人均50元,如上海等地已達到這一標準。濟南、武漢等大城市己達到15元。
但調查顯示:尚有3個省、1/3的地級市和一半市轄區沒有安排社區衛生經費。一些地方由于政府經費投入不足,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工資得不到保障,“以藥補醫、以醫養防”現象還不少。
(來源:當代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