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循環農業以資源循環利用為途徑,能產生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促進循環農業技術、循環農業主導產業的發展,政府要有效利用財政資金、完善農村金融體系。
[關鍵詞] 循環農業財政資金銀行貸款農業清潔生產小額信貸公司
2006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指出,為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采取各種有效措施,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盡可能小的環境代價,取得最大的經濟產出和最少的廢物排放,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相統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我國農村人口占70%以上,農業資源不足、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發展循環農業意義重大。政府要采取強有力的財政、金融手段,促其發展。
一、循環農業是解決我國農業經濟問題的重要途徑
循環農業以資源循環利用為途徑,以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為重點,以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為原則。它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業資源短缺、生態破壞、農民收入低等問題嚴重。
1.循環農業有利于緩解我國農業資源短缺問題
我國人均農業資源占有量低。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5年我國人均耕地僅相當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40%,而且人均耕地呈下降趨勢。由于水蝕、風蝕、沙漠侵吞,以及城市建設、農村住房擴大,致使耕地面積每年減少百萬畝。2003年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為1.43畝,2005年下降到1.4畝,2006年將低于1.4畝。我國人均水資源僅相當于世界人均量的27%,而且地區間分布不平衡。
我國傳統農業是“資源-產品-廢物排放”的單程線性結構型經濟,其顯著的特征是“兩高一低”,即資源的高消耗、廢棄物的高排放、物質和能量的低利用。按照這種農業發展模式,農業資源再利用率低。它不能解決農業資源短缺問題。
循環農業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業資源短缺問題。循環農業有著一般循環經濟的3R特點:一是Reduce,即“減量化”,盡量減少進入農業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節約農業資源使用,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二是Reuse,即“再利用”,提高農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減少一次用品污染;三是Recyle,即“再循環”,農產品生產及加工中產生的副產品能夠重新變成再生資源。例如,西峽縣農民利用棉籽殼、花生殼、玉米芯、豆秧種植白靈菇。再利用白靈菇的菌渣種雞腿菇,種過雞腿菇的菌渣與腐草混合,繼續種草菇。種過草菇的菌渣經過發酵后又成為有機肥料,直接還田。可見,循環農業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進入農業生產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實現農業資源循環利用,節約農業資源。
2.循環農業有利于改善我國農村環境質量
我國農村環境質量問題嚴重。2006年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國家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指出,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農業生產及畜禽養殖廢棄物排放量增大,農村地區環境狀況日益惡化,農村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直接威脅著廣大農民群眾的生存環境與身體健康,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健康發展,農村環境狀況令人擔憂。
循環農業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村環境質量問題。循環農業全面開發生物食物鏈和腐屑食物鏈,使農業資源體系中提供經濟產品的每一環節所生產的非經濟產品,均成為下一環節的利用原料。循環農業通過建立“資源-產品-再利用-再生產”的循環機制,實現農業資源低消耗、廢棄物低排放、物質和能量的高利用。在“麥秸——養牛—沼氣—食用菌”循環模式中,農民將麥秸、玉米秸進行青貯或氨化處理,加工成牛飼料。養牛業發展了,又利用牛糞出沼氣。沼氣又為孵化提供能源和照明,最后沼渣還田種糧。農業生產中的副產品循環利用,減少了農業生產中廢棄物的排放。農戶房前屋后不再臟亂差,田間地頭少了糞尿污染物,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村環境的協調發展。
3.循環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民增收
我國農民人均收入低。由于我國農村人多地少,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多,農民的人均產出低,生活困難。
循環農業有利于解決我國農民收入低問題。循環農業將農產品生產環節中產生的非主要產品,轉化成另一種農產品生產的原料,能夠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的生產方式。被農業部授予“中國食用菌之鄉”的金壇市,實現了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稗r業廢棄物—食用菌—食用菌廢棄物—生物有機肥”的循環鏈,這個循環過程中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生出財富。2006年僅“食用菌產業鏈”一項,就獲得經濟效益7000多萬元,農民人均增收近兩百元??梢姡h農業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為農民增收創造機會。
二、發展循環農業的財政金融對策
循環農業是一種新的農業發展模式,它能產生經濟、社會、環境綜合效益。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把加快發展循環農業作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重要內容。加快循環農業的發展,政府要采取有效的財政金融措施。
1.有效利用財政資金發展循環農業技術
循環農業是一種技術創新。循環農業技術是清潔生產和綠色制造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具有很大的外部經濟效益。所謂農業清潔生產是將污染預防戰略持續地應用于農業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之中,通過技術進步不斷提高農業管理水平,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及其對環境和人類的危害。所謂農業綠色制造是指綜合考慮資源的優化利用和環境影響的加工系統,使農業產品從生產設計、生產加工、包裝、運輸、使用到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影響最小,資源的利用效率最高。農業清潔生產、農業綠色制造具有節約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功效,能帶來巨大的外部效益。因此,政府要利用財政資金,支持循環農業新技術的發展。
(1)提高財政資金對循環農業技術的支持力度
循環農業技術具有較大的外部經濟效益。政府要利用財政資金,支持學習、利用、開發循環農業新技術。
①政府財政資金補貼農民參加技術培訓。2006年6月河北省焚燒秸稈造成的煙霧全面籠罩北京,導致北京和河北省部分地區大氣環境受到污染。如果農民能學習這種能將各種無毒、無害、無霉變的植物秸稈及茅草、樹葉等快速制成飼料的分解技術,應用這項秸稈分解技術制成飼料喂養畜禽,生產的肉、蛋、奶,就能為小麥秸稈找到好用途。目前,這項技術制成的分解劑已獲得農業部頒發的生產許可證。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和材料化循環利用技術,能夠節約資源、改善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政府應給予農民補貼,鼓勵農民學習掌握此類循環農業實用新技術。
②國債項目支持農民采用循環農業新技術。青海省農村沼氣建設國債項目(2003年~2004年)支持了農村沼氣建設。產沼氣率達到90%以上,絕大多數農戶安裝了半自動出料裝置,部分農戶用上了沼氣燈。既改變了農村臟、亂、臭的面貌,增加了農戶收入,又有效解決了農民毀樹伐木燒柴做飯的問題。
③財政資金支持開發循環農業新技術。我國政府提出加快循環發展,要大力開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農業技術,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這些技術既有利于資源循環利用,又能減少對大氣、土壤和水的污染,能產生外部經濟效果。因此,為解決農村垃圾再利用問題,政府財政資金要支持研究農村垃圾焚燒發電、垃圾填埋發電、垃圾填埋供熱、制造化工原料等循環利用技術。另外,目前農用地膜再利用、廢水循環再利用,在農村也還沒有成熟的技術,政府財政資金都要支持加緊研究。
④財政資金用于推廣循環農業技術。各級人民政府在財政預算內要保障循環農業技術推廣的資金。各級人民政府通過財政撥款,以及從農業發展基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金的渠道,籌集農業技術推廣專項資金,用于實施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南京林業大學科研人員找到把廢棄的玉米秸稈轉化成葡萄糖,然后再把其加工成酒精的方法。如果能推廣利用玉米秸稈制酒精技術,不僅為玉米秸稈再利用找到了途徑,而且有利于環境的改善。
(2)提高農業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用好農業財政資金,才能促進循環農業發展。政府要加強農業財政資金管理,避免農業財政資金預算不落實,農業專項資金被擠占挪用,農業財政預算執行進度慢等問題。提高農業財政資金分配使用管理的安全性、規范性、有效性。
①嚴格農業財政資金預算制度。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規定要求,對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農業財政預算不準留有缺口,不準虛列支出。對本級財政預算安排的農業專項資金要認真落實,對上級財政部門支持安排的農業項目要優先調度資金,及時撥付落實到項目。
②嚴格農業財政資金管理制度。各級財政部門要加強資金運行和項目實施的跟蹤問效管理,按照項目管理的程序要求做好項目竣工驗收和項目后續管理工作。青海省農村沼氣建設國債項目(2003年-2004年)管理取得了成功。采用了資金專賬專戶管理,嚴格實行“一戶、一池、一卡”并及時進行跟蹤服務,按進度及時撥付項目建設資金,實行了項目公示制。
③建立農業財政資金監督檢查機制。推行農業財政專項資金和項目公示制度,提高農業財政資金的公開性和透明度,接受社會公眾和廣大群眾的監督。財政部門要加強系統內監督檢查和審計部門檢查,嚴格農業財政資金運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監控,強化日常檢查和重點檢查。對違規違紀事件,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國務院有關違反財政法規處罰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嚴格查處。
2.利用銀行貸款資金支持循環農業主導產業發展
循環農業的發展必須以適應當地農業經濟和環境的主導產業為支撐。培育循環農業的主導產業,要發展“工業型農業”。“工業型農業”是指在現代農業生產條件下,推進農業產業化,采取工業生產或工程管理的辦法來組織引導并協調農業生產和經營;或者把農業作為一個工程,借鑒運用工程項目論證、立項、設計、施工、評估等辦法,以市場為導向,優化資源配制,保證農業生產增產增效。發展工業型農業,培育循環農業的主導產業,需要銀行資金支持。
(1)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滿足循環農業的資金需求,提高農業貸款比例,政府要加快農村金融改革。政府通過建立國有金融、合作金融、民間金融和外資金融并存的農村金融組織機構體系,構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產權明晰、監管有力”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提高各金融主體的農業貸款資金比例,支持循環農業主導產業發展。
①鼓勵小額信貸公司服務農業。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在山西、陜西、貴州等5省區開展“只貸不存”的商業性小額信貸試點,為農業貸款開辟了新途徑。政府鼓勵在縣域內設立多種所有制的社區金融機構,允許私有資本、外資等參股。山西平遙兩家小額信貸公司成為全國首批商業性小額信貸試點公司。鼓勵其對循環農業主導產業提供資金供給,政府應對小額信貸公司制定稅收優惠政策、靈活的利率制度。
②支持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2006年郵政儲蓄成為我國第五大銀行,被允許從事貸款業務,這為循環農業利用郵政儲蓄資金帶來了機遇。促進循環農業產業鏈發展,政府要利用郵政儲蓄具有遍布全國城鄉的三萬七千余個營業網點的優勢,引導郵政儲蓄資金返還農村。徹底結束郵政儲蓄只存不貸、被指責為農村資金的“抽水機”的歷史。
③鼓勵三大金融機構向農業傾斜。加強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的支農功能,促進其增加支農信貸投入、擴大農戶貸款覆蓋面,滿足循環農業的資金需求。政府應對三大支農金融機構實行央行專項票據、稅收減免、貸款利率上限放開、保值儲蓄貼補息等特殊政策。
④引導其他商業銀行資金投放農村。一些商業銀行把從農村吸收的存款資金,以貸款形式投放到城市,或撤走農村網點,導致農村地區金融資源嚴重不足。政府應適當阻止金融機構從農村撤離資金和機構,同時對設在農村的金融機構在稅收方面給予減免,促其留在農村、發放農業貸款。
(2)防止農業貸款被挪用
促進循環農業發展,要用好農業貸款資金,防止農業貸款用于非農產業。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部分農業貸款并沒有用在農業投資上。這些“失蹤”的貸款部分進入了鋼鐵行業、房地產行業,并沒有發揮支農作用。解決“農業貸款增長、農業投資下降”問題,確保農業貸款資金用于農業,一方面政府要加強銀行管理、提高銀行人員素質,另一方要嚴格查處地方政府挪用農業貸款資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