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首先針對可得利益進行了界定,并提出應將可得利益納入到國家賠償的范圍。最后就可得利益損失的范圍與計算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 可得利益國家賠償范圍計算
一、可得利益的界定
可得利益是權利主體預期可能得到的利益。它可以是一種財產利益,也可以是一種精神利益,還可以是一種機會利益。前者如企業可能獲得的利潤,中者如個人可能獲得的精神獎勵,后者如上大學的機會。
一般而言,可得利益損失具有如下特征:(1)它是受害人未來可得利益的損失。在違法行為發生時,這種利益尚未為權利人所實際擁有,對權利人來說它屬于正在期待或正在著手實施和取得的一種利益。(2)可得利益損失是一種客觀損失,不是人們的臆想的損失。(3)它的可賠性是以權利人的現實投入為依托的。
可得利益損失大多是“一種尚未物化的物質性損失”,也即財產損失。這些可得利益損失,是違法行為對增值狀態中的財產或財產關系侵害的結果,它的損失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是可以用貨幣來衡量和計算的。另外,可得精神利益的損失和機會利益的損失在現實生活中也不鮮見。
二、將可得利益納入國家賠償范圍的必要性
筆者完全贊同將可得利益依法納入國家賠償的范圍。首先,受害人為了可得利益常常付出了艱辛,不進行賠償有違公平原則。其次,可得利益的廣泛存在是社會持續發展進步的根據。如果可得利益被任意被剝奪無疑將不斷擠壓社會的發展空間。再次,對可得利益進行賠償,能夠使執政者的執政成本得到更加準確的衡量,以便于考察其執政績效。同時也可促進執政者審慎決策,盡量減少社會可得利益的損耗,為人民保留更多的發展空間。最后,強調對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是要求對受害人實際存在的可能財產利益損失進行賠償,這種損失的存在及其確定是有客觀依據和標準的,而不是由當事人所臆造或設想的,對其賠償不會面臨賠償規模失控的問題。
但是,將可得利益損失納入國家賠償的范圍,這只是法學理論所要做的第一步工作,也是難度最小的工作。對可得利益的計算才是一個具有挑戰性的理論問題。
三、可得利益損失的范圍與計算
從司法實踐看,行為人造成他人財產上可得利益的損失主要有如下幾種:
1.利潤損失。利潤是經營者通過一定的生產經營活動所得的財產收益,它一般以貨幣計算和衡量。利潤損失是可得利益損失中最典型、最常見、數量也最多的一種形式。對利潤損失,筆者認為不宜一般地強調全部賠償。因為利潤作為一種生產經營成果,它的產生需要一個各種生產要素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需要一定的物質資料,而且需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盡管在客觀上無論損害行為發生在生產經營的哪個階段都會造成或導致利潤無法實現或不能全部實現,但是,由于違法行為所損害的往往只是生產利潤所需要的各種要素中的一種或幾種,而不是全部,并且在違法行為造成生產經營中斷或一定程度受阻的情況下,經營者也相應地減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受害人因此而遭受的利潤損失全部賠償,顯然不盡合理。
2.孳息損失。孳息是由原物所產生的收益。國家侵權行為對正常情況下能夠產生孳息的財產造成損害時,同時也會導致孳息的損失。從民法理論認為,孳息包括自然孳息和法定孳息。鑒于自然孳息往往具有周而復始、甚至不斷遞增的特點,應給予其必要的限制,否則,國家賠償責任將“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3.其他收益損失。主要指侵害工業產權,包括專利權和商標權而給權利人造成的可得利益損失。它的特點是侵權人并沒有給權利人的財產造成直接損害,而是表現為未經權利人許可,非法制造、銷售他人專利產品或使用他人注冊商標,使得權利人依據該專利權和商標權可以獲得的收益沒有獲得。
4.為消除潛在的損害后果而支出的有關費用。在可得利益損失的賠償中,還應當包括受害人在未來過程中為消除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潛在危害后果而支出的有關費用。
為此,筆者以為,可得利益的計算,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可得利益損失是一種客觀損失,不是人們的臆想的損失。它的可賠性是以權利人的現實投入為依托的。
(2)獲得賠償的可得利益應當是權利人付出過勞動(包括金錢,因為金錢可以被看成是勞動的“凝結”)。如果權利人并未有任何付出,可得利益完全停留在一種獲得的“可能性”上,這樣的損失不具有違反社會正義的屬性。為此,國家不給予賠償也是符合情理的。
(3)利益的計算應注意扣除必要的成本和勞動付出,同時應當按照概率論的觀點和方法來解決“或然”而非“實然”的問題。
(4)法官應當根據受害人的職業、職務、才智等因素,綜合判斷其可得利益損失的大小。當然更具操作性的方法是由法律授權各地根據本地經濟狀況,制定一個賠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