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國際貿易自由化進程面臨嚴峻挑戰,貿易保護主義日漸高漲。2005年下半年,中國再次成為遭遇反傾銷制裁最多的WTO成員國,研究其有效的應對策略已成為當務之急。本文結合近年來相關的諸多案例,就如何應對國外反傾銷以使其損失最小化,提供一些對策上的建議。
[關鍵詞] 反傾銷應對策略
當前,國際貿易自由化進程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一方面,貿易保護主義頻頻抬頭。根據 WTO 2006年5月在其官方網站公布的反傾銷報告顯示,2004年下半年,中國大陸出口產品共遭遇反傾銷調查24起,被實施反傾銷措施25項;2005年同期,中國再次成為遭遇反傾銷制裁最多的WTO成員國,共受到反傾銷調查33起,被實施最終反傾銷措施22項;另一方面,隨著多哈談判的無限期中止,WTO多邊貿易體制受內外多種因素的局限影響,其功能和作用的發揮前景不容樂觀。在此背景下,中國今后幾年可能會面對更多的國外反傾銷指控。這一形勢更加迫切要求對中國應對反傾銷的策略進行全新的思考。
筆者結合近年來中國遭遇國外反傾銷的諸多案例,就如何應對反傾銷提供一些策略上的建議:
一、 積極應訴和抗訴,講究方法和技巧
反傾銷調查有著嚴格的時間表,如果不積極應訴,調查機關可能會使用對當事人不利的信息。因此,企業在遭遇反傾銷調查時,應按照世貿組織規則積極應訴和抗訴,盡力配合,爭取單獨稅率。對于受到反傾銷調查而不積極應訴的企業,應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例如,2004年,福建漳州共有6家木質家具企業遭遇美國反傾銷調查,其中4家主要出口企業由于積極應訴,獲得10.92%反傾銷稅的較好結果。2005年前7個月,漳州向美國出口木質家具達6544萬美元,同未遭反傾銷調查前的2004年同期相比,反而增長了40.7%。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本案中未應訴的另2家企業被裁以征收198.08%的反傾銷稅。
積極應訴的同時,應講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例如,當今國際經貿領域內貿易爭端的協調與解決已經越來越多地依賴于行業協會來進行。對中國而言,行業協會可以通過國家授權制定企業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最低限價,并通過公布信息,及時引導企業調節出口數量和價格,以便將傾銷的隱患消除在國門之內。對于在國外的應訴企業,行業組織可提供有關發展中國家的相關信息和技術支持,必要情況下提供訴諸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有價值預案。所以,行業協會集體應訴,就有可能獲得單個企業無法取得的條件支持。
二、設法繞開反傾銷壁壘,規避反傾銷的壓力
企業應充分利用國際貿易方式的多樣性,來設法繞開反傾銷壁壘。具體而言,可通過進料加工、來料加工等貿易方式來生產出口產品,從而使之變為其他國家的產品;或積極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開辦專賣店,投資辦企業,境外加工生產,收購國外企業或品牌,并參股其中等,來規避反傾銷的壓力。例如,為應對歐美反傾銷的貿易壁壘,康佳2005年推出了“1568大航海計劃”,其中的“5”即5個制造基地——墨西哥基地、印尼基地、土耳其基地、泰國基地、中國基地,同時還在美國、日本、韓國、法國、印度等國設立研發中心。所以,盡管康佳保持平均每年近200%出口量增長,但由于其產品完全可不從中國直接出口,從而避開了反傾銷措施的限制。
在實現制造基地和研發中心多元化的同時,也要注重探索市場的多元化道路。通過新市場的積極開發,可以拓寬產品領域,均衡市場份額,從而分散和規避出口過分集中化、單一化帶來的風險。在2004年土耳其對華彩電反傾銷案中,很少做土耳其市場的TCL公司就幾乎沒有受到此次反傾銷的影響。
三、力爭市場經濟地位、重視企業財務記錄的管理
非市場經濟地位一直是中國應對反傾銷的難點。歐美等國尚未承認中國具有市場經濟地位,在對華進行反傾銷調查時,隨意不認可中國涉案企業財務制度,不采用產品的國內價格而是采用第三國的價格來確定產品的正常價值,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不公平性,進而導致較高的傾銷幅度,使得涉案的中國企業和產業被置于極不公平的困境中,原有的競爭優勢喪失殆盡,嚴重影響了中國公司在應付反傾銷指控時的自衛能力。根據浙江省外經貿廳的數據顯示,2005年歐盟發起的針對中國的貿易摩擦中,中國僅有61家企業獲得歐盟市場經濟地位。截止2005年12月,雖然已有50多個國家或地區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但其中并不包括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歐盟和美國。如果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不解決,從2009年開始,中國可能遇到更大的反傾銷浪潮。因為2008年12月31日,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報告書“242條款”將正式失效,一旦歐美國家與中國發生貿易摩擦,尤其是在紡織品領域,這些國家可能首先選擇的是反傾銷這一貿易保護武器。
在今后的對華反傾銷調查中,中國應積極利用多雙邊談判等場合,使更多國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繼續敦促歐美對中國特定產業或部門的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以緩解歐美反傾銷訴訟和調查對中國企業和產業的壓力。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針對國外對華反傾銷調查中對中國企業財務制度屢加發難的現象,企業應當注重加強日常生產經營管理,所有有關生產、銷售、管理的重要資料要有專人妥善管理,會計賬目要符合會計法規和行規,盡量做到合理、合法、完整。這些措施必將對減少反傾銷訴訟和降低反傾銷稅率起到重要作用。
四、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與國外產業共同營造雙贏
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是應對反傾銷的一個根本舉措。在國際貿易中,中國企業應該調整外貿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生產方式轉變,以差異化營銷策略開拓國外市場。要加強研發投入,提高設計水平和產品工藝,注重技術創新,在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上實現較大的飛躍。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是一個國家科技、經濟創新能力和實力的標志。中國應從承接訂單、貼牌和來料加工,過渡到培育、開發、推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影響力的本土品牌,實施名牌戰略,同時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徹底改變中國制造等于低價傾銷的產品形象,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為促使目標的早日實現,有關部門可充分發揮其宏觀調控作用,例如,稅收杠桿適時適度的運用。2006年9月,中國出臺新的出口退稅政策,利用出口退稅率的升降,區別對待,“舍低就高”,來優化貿易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
另外,搞好同業合作,與國外產業共同營造雙贏發展,是進行反傾銷應對時必須考慮的問題。鑒于“西班牙焚燒中國鞋”事件的教訓,中國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除需要吃苦耐勞、合法經營外,更要考慮現實利潤與長遠利益、商業目標與社會文化的均衡;既要擴大出口,又不能對當地市場造成過度沖擊;既要合法經營,又要做好與當地社會文化的融合。應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繼續積極發展與國外同行及相關產業間的廣泛合作。
五、加大政府反傾銷力度,完善中國反傾銷法律
盡管WTO的反傾銷條款對政府反傾銷作了約束,但這并不意味著各國政府在應對反傾銷方面無所作為。作為WTO的成員國,中國應當善于利用WTO爭端解決機制和《反傾銷協議》解決與歐盟及以其他成員國之間的反傾銷貿易爭端,對一些頻繁對華實施反傾銷但同時也是中國反傾銷對象的國家和地區,中國也可考慮以多種方式應對。截至2005年年底,中國共對40種進口產品發起42起反傾銷調查,作肯定性裁決并開征反傾銷稅的達到25起。通過對國外產品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有力地保護了中國的民族工業,維護了國內產業安全,為國內相關產業發展營造了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威懾了國外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
完善反傾銷法律體系,不僅可以應對反傾銷、創設并維護公平競爭的國內市場經濟競爭秩序,而且對促進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與發展也功不可沒。中國在這方面已經邁出了可喜的步伐。例如,2006年8月8日,中國商務部發布《出口產品反傾銷案件應訴規定》,該法令要求在反傾銷案件調查期內生產和向調查國或地區出口涉案產品的企業應積極應訴。進出口商會等行業組織應加強行業自律,維護行業經營秩序,負責反傾銷案件應訴工作的行業協調,促進會員企業應訴國外反傾銷案件。商務部可制定有關促進反傾銷案件應訴工作的政策和措施,及時公布與反傾銷案件調查或應訴工作相關的信息。地方商務主管部門和行業組織在獲知有關信息后應立即通知涉案企業,并根據涉案產品的出口情況,做好應訴協調準備。企業應依法規范出口行為,維護行業出口秩序,做好反傾銷案件信息的搜集、整理工作,及時向行業組織報送。參加應訴的涉案企業享有決定應訴方式、自主選聘律師、從行業組織獲知案件調查整體進展和其他企業的應訴情況等信息、獲得行業組織對應訴工作的指導和幫助、針對反傾銷案件調查機關存在的歧視性做法等向政府提出應對意見或建議等權利,等等。不難看出,中國反傾銷法律體系的完善,標志著反傾銷作為國際自由貿易競爭的規則正在逐漸被我國所接受,這表明我國企業經營觀念和競爭意識正在不斷更新,在不斷努力與國際慣例、與世界經濟接軌。在反傾銷法律體系的完善過程中,不僅企業依法經營法律意識得到了培養和提高,我國有關政府部門對出口商品的宏觀管理與嚴格執法也得到進一步加強。
總之,未來歐美與中國的貿易摩擦將居高不下,發展中國家對中國發起的貿易救濟措施也將迅速增多,對華反傾銷將會作為一種常態而長期存在,因此,反傾銷應對工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2006年中國百家制鞋企業共同發表的《重慶宣言》中所倡導的那樣,應用對話代替對抗,把壓力變為動力,本著促進全球產業持續、穩定、健康、協調發展的態度,本著共同提高產業水平的開放精神,沉著冷靜地應對反傾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