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現代化進程密切聯系在一起。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的產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是社會客體現代化的過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是社會主體現代化的實現。
[關鍵詞] 現代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時至今日,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依然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就表層而言,市場經濟作為發展經濟的手段,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結合完全是從策略層面確立的。然而,就深層而言,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理應是統一的,而這就體現在現代化進程中。這意味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始終與現代化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現代化——就其實質而言——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發展,而是一場深刻、廣泛的文化變遷或文化革命,它包括經濟、政治、心理觀念等各個方面。現代化過程發端于資本主義,隨著人類社會進入“世界歷史”階段而逐步展開,伴隨經濟全球化到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過程也開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發展和完善就是與現代化進程緊密聯系在一起。厘清這一問題,對于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始終“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并相互作用。”經典馬克思主義是如此,作為“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鄧小平理論——也是如此。
經典馬克思主義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基石,通過對資本主義的解析,指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方向,并且在整體上影響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鄧小平承繼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以當代人類社會兩大事實——和平與發展——為根據,立足中國、面向世界、總結歷史、正視現實,以“實際的社會主義是在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各個方面的正確認識”為前提,準確把握關系社會主義前途命運的主要矛盾,從而確立了利用市場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思路。
可以說,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演變完全是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態一致的。這意味著,隨著馬克思主義理論由經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換,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也由對立而走向了結合。
對于資本主義發軔時期的商品經濟,盡管馬克思高度評價了其“偉大歷史方面”、“偉大的文明作用”,但從社會發展過程著眼,他還是深刻批判了商品經濟的歷史局限性。同時,一批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家、思想家都把商品經濟同資本主義等同起來,進而把它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不僅如此,中國社會主義初期建設的實踐參照系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認為,“實現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商品經濟,就是要廢除貨幣經濟”。它對外要求須正視兩種制度的對立,對內則要消滅資本主義因素。就此而言,這是商品經濟被等同與資本主義的邏輯淵源與現實依據。鑒于此,社會主義與商品經濟的對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隨著社會的進步,在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和平與發展”時代到來了。鄧小平準確地捕捉到了這一國際大勢,重新對市場經濟做出判斷,從而提出了利用市場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抉擇。
一定意義上,20世紀上半葉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產物,其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而20世紀下半葉鄧小平對市場經濟的選擇——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市場經濟的選擇——完全是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的產物,其理論成果是鄧小平理論。
正如十五大報告指出,馬克思主義“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鄧小平理論正是承繼了馬克思主義的內在精神。所以,“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就此而言,鄧小平理論就是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的體現。
第二,就宏觀而言,人類社會包括兩個方面:主體與客體。主體就是人類自身,客體則包括天然自然界、社會自然界和人類自身自然界三個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就是實現社會主體與客體現代化的過程。
社會發展過程就是人類處理、協調和完善人類與自然、社會以及人類自身關系的過程。其中,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就是社會生產力方面;人與社會以及自身關系就是社會關系方面。前者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側重的是效率;后者是立足于前者之上的上層建筑。在市場經濟機制作用下,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等關系能力方面大大前進了。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市場經濟的選擇,看中的就是其推動生產力發展的效率機制。正如馬克思所言:“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當然,馬克思所描述的還是尚未充分發展的商品經濟機制作用的結果,其對經濟發展推動作用就如此巨大,而在經過了近一個半世紀以后,昨日的商品經濟已發展成為較為完善的市場經濟,其效率機制決非同日而語了。
市場經濟機制的作用,不僅實現了“人對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謂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統治的充分發展”,而且還形成了“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方面的能力的體系”。
這意味著,市場機制的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產力方面,或物質財富方面,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對自然力”的“充分發展”;二是生產關系方面,或社會關系方面,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的發生。前者表明,伴隨著人類自身勞動能力和社會生產力的全面提高,社會財富日益豐富。其中,不可無視的是科學技術應用與影響,使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達到日新月異的狀態。而當今,社會發展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動化正是生產力現代化的典型體現;后者說明,市場經濟以其內在動力機制在深度和廣度上拓展著人們與自然(包括天然自然界、社會自然界和自身自然界)的關系,從而人類社會在 “人——自然”關系方面和“人——人”關系方面形成了緊密而又深入的關系網絡,其中發生著的各種物質和信息交流就是現實社會發展的外在體現。這標志著,市場機制使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也發生了變化。相對于自然經濟而言,人們的關系由封閉逐步走向開放。如果說自然經濟條件下人們之間是類似馬鈴薯一樣松散的關系,那么,在現代市場經濟社會,人們之間的相互依存性極大加強,一定程度上,凸顯了“每個人的發展是其他人發展的條件”的端倪。這正是社會關系現代化的表征。
總之,市場機制影響和改變著人類與自然、社會以及人類自身的關系,確切而言,它使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在協調社會內部關系以及在認識自身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強。這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也是人類與自然、社會以及自身的關系進一步提高、發展和協調的過程。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社會客體現代化的過程。
第三,市場經濟機制的亮點恰恰體現在社會主體的現代化方面,即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歷史就是人類勞動能力的發展史。即“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或“個人本身力量發展的歷史。”而“他們的力量就是生產力”。就此而言,人就是他的勞動能力或生產能力。馬克思以“人的生產能力”為尺度,對人類發展歷程作了概括,得出了與人類三種不同的生產能力相一致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即“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
從經濟機制角度看,人類社會包括自然經濟、市場經濟和產品經濟三大階段。與馬克思的三大社會形態相對應,市場機制隸屬于第二大社會形態——“人的獨立性”階段,產品經濟隸屬于第三大社會形態——人的“自由個性”階段。人們“自由個性”實現的前提是“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而這又建立在第二社會形態階段,社會主體形成的“全面的能力體系”基礎上。
如果說“自由個性”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的自由而又全面發展,那么,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就是逐步趨近這一目標的過程;如果說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個人尚存在某些片面發展,那么,市場經濟的高度完善的結果就是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這與“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是高度統一的。抵達這一目標之日就是人的現代化實現之時,“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
這意味著,市場經濟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就是實現人從異化向“類本質”回歸的過程,是從對“物的依賴性”向“自由個性”轉化的過程,是從以物為中心的財富觀向以“自由發展”為目的的財富觀演變的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言,“如果拋掉狹隘的資產階級形式,財富豈不正是在普遍交換中造成的個人需要、才能、享用、生產力等等的普遍性嗎?財富豈不正是人的創造天賦的絕對發揮嗎?”
可見,人的現代化是人之為人的狀態,是“真正人類歷史”的開端。而這一切的實現必須立足于市場經濟機制的充分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以自身內在邏輯演繹著社會主體,一方面將其推向異化頂端,但同時必然兼具了另一方面——走向人之為人的真正價值,正如黑格爾所言,異化和對象化走的是同一條道路。
不僅如此,社會主義本身就是自覺發展過程,社會主義的意義就在于以尊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前提,自覺吸收人類文明創造的積極成果,順應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推進社會主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