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國的西進運動對美國的社會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許多學者引用美國的西進運動作為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借鑒,那么美國的西進運動是否對我國的西部大開發有作用呢,筆者認為其借鑒意義不大。
[關鍵詞] 自然條件文化驅動市場
目前國內不少學者提出,我國應該借鑒吸收美國西進運動的經驗,為我國正在進行的西部大開發提供參考。筆者認為,美國西進運動對我國西部大開發是否有借鑒意義尚待考察,理由如下。
一、自然條件分析
美國的西部臨近太平洋,土地肥沃,資源豐富,人口稀少。美國西部的森林、草原、耕地呈帶狀分布,為發展特色經濟區提供了前提。密西西比河的大草原生長著大片高草和矮草,適宜大規模的牛羊放牧。密西西比河以東、阿拉巴契亞以西的平原降水充沛,受大陸性氣候影響,四季分明,特別適宜小麥、玉米的種植。東南部的墨西哥平原一帶地處亞熱帶,夏季炎熱干旱、冬季溫暖多余,適宜棉花、煙草和水稻的種植。
我國西部有的是高原、沙漠、山脈等復雜的地形,向西臨近的仍然是高原和沙漠。盡管西部地區存在不少的綠色區域,但是這些地區大多生態承受能力都十分薄弱。要發展類似西進運動中的以農業為導向,以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發展奠定基礎的發展模式,顯然對我國西部開發沒有借鑒意義。事實證明,在以“糧食為綱”的路線指引下,西部許多草原、丘陵、河灘、湖畔被開墾為耕地,結果造成西部農業結構比例失調,破壞了地區特色農業的發展。同時對西部本已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嚴重破壞:沙塵暴、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等。我國的兩大河長江、黃河自西向東流,源頭都處于西部,而西部環境的惡化使得兩大河的通航能力大打折扣。黃河已經出現斷流,成為一條典型的季節性河流,完全失去通航能力。如果西部繼續開墾土地發展農業,長江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第二條黃河。
二、文化因素
以歐裔白人為主的多民族融合的美國精神,具有明顯的開拓性、探險性和自由性等特點。基督教對資本主義倫理的批判和改良,起到了政府所不能起的作用。清教主義的經濟沖動幫助建立了豐裕的農業社會,創造了西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基礎。從文化角度來看,西進運動是源于基督教和啟蒙思想、貫穿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美國資本主義精神的西進和擴張,是“美國熔爐”同化異質文明的過程。
我國西部民族眾多,受歷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制約,發展呈現起始晚、水平低、速度慢的特點。長期以來,西部地區的落后生產方式、閉塞地理環境及國家救濟扶持,是西部一些人形成了嚴重的依賴心理——西部惰性。
三、驅動因素
美國東部生產資料缺乏,在獨立革命后,英國在北美培植的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被摧毀,但這次革命的真正受益這都是些“貴族式”人物,革命成功了,他們卻不愿把土地分配給真正的農民。沒有土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貧民,有的在東部地區強行占地,另一些則到西部去尋找“自由土地”,從而成為西進運動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同時當時東部經濟不景氣,難以提供貧困人口的生存保障。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美國發生多次經濟不景氣或危機,造成物價飛漲,產值下降,產品積壓、工廠生產停滯。大批工人面臨失業,大量饑民流離失所,四處流浪,許多人懷著對土地的渴望涌向西部。
而在我國,東部經濟發展迅速,發展條件優越,無論是土地資源、人才、技術等都優于西部。許多西部的人員想要進入東部沿海地區尋求機會,西部大量人才流失,同時西部地區的土地資源也不如東部沿海地區肥沃,技術條件沒有東部地區先進。無法形成類似美國的人口大遷移,反而出現西部人才向東部遷移的現象。
四、市場環境
西進運動主要是利益驅動,是在自由放任的政府指導思想之下,通過市場的力量調解,這可以通過美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上得到充分的體現。例如“稅欄制度”和美國鐵路公司。市場的力量還表現在東部經濟發生恐慌和周期性蕭條的自動調節。同時在西部開發過程中積極利用外國技術、資金和市場。開發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美國商人利用賒銷貸款方式獲得資金,在對資金需求增加的同時抬高了美國的利率,外國投資者紛紛投資美國政府公債、公司債券和股票。外資的大量注入對美國西部開發及經濟發展起了巨大作用。
綜觀我國西部市場環境,新中國成立后,公司制被作為“資本主義尾巴”消滅后,代之而起的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工廠制,企業的盈利本能被嚴重扭曲,出現了數量和質量、生產和銷售、供給和需求、產量和效益等多重脫節。西部歷來國有經濟比重較大,在開發中面臨以市場體制取代計劃體制任務非常艱巨。西部人口稀少,導致需求少,沒有需求就不可能有市場。而我國各個地區產業趨同,西部的產品不可能通過長途的運輸到達有需求的地方,成本過高不能與當地和周邊地區產品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