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消費文化在價值取向上應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生產和消費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促進構建中國特色的消費文化。
[關鍵詞] 市場經濟消費文化價值取向人的發展
消費文化是人類消費領域里的創造性活動的結晶和升華。“消費文化從基本的意義上說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消費什么;二是怎樣消費,按照什么方式消費。”具有正確價值導向的社會消費文化,對于引導經濟發展,對于提高消費層次和質量,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正確價值導向的社會消費文化,能滿足人們高層次的物質文化需要,培養人們高尚的品德,高雅的情操,高層次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因此研究分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消費文化的價值取向,對于實現人的現代化和建設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以人為本,而以人為本的具體內容主要是通過消費來體現的。現代消費文化基本的價值取向是從對提高生活水平的關注提升到對改善生活質量的關注。人們不僅關注生活的硬件設施的完善,而且越來越關注精神文化的消費。合理的消費首先應該是越來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消費。科學消費觀的主要原則是:以人為本、擴大消費、公平消費、循環消費、持續消費。堅持以人為本,便民利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就是把滿足人的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科學消費觀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需求,提供充足的物質文化產品和服務。在消費活動中,客體轉化為主體的物質力量和精神養分,使主體的體力和腦力消耗得到補充和恢復,從而使人的生存、享受和發展需要得到滿足,促使人們在身心各方面得到健康發展。有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消費,是合理的消費;不利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消費,就是不合理的消費。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消費文化在價值取向上應當以人文本的消費文化。
以人為本的社會消費文化要求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人應該是勞動者和占有者,提供者和享用者的統一;人應該既會創造,又會享受;既能生產,又會消費,即人是能自由、合理地支配財富的完整的全面的人。滿足需要的消費,是人的生命存在和活動的首要條件,是確保勞動力再生產的必備條件。人不僅有物質消費的需求,也有精神文化消費需求,精神文化消費是消費的最高層次。人的發展水平的標志是精神文化消費,消費、特別是精神文化消費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根本條件和途徑。現代消費有日益精神化的趨勢,提升了消費的品位和價值。文化消費使滿足生理需要的消費逐漸讓位于滿足精神需要的符號象征功能。人們不僅是生存,而且是在生活。人們往往在愉悅的自由氣氛中,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個性,才能從和諧的角度思考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
以人為本的社會消費文化要求實現消費文化和消費理念的變革,把提高生活質量作為社會的價值取向。反對鋪張浪費,反對顯富比闊、追求奢華的生活方式,不提倡盲目超前消費和過度消費。現代社會對經濟效益和對物欲的滿足的追求成為社會不良的價值取向,不重視人的更本質的精神需求和長遠發展,其結果是發生目的和手段的顛倒:豐裕的物質生活并未帶來健康充實的精神生活,反而發生物的價值放在人的價值之上的現象。本來作為人的發展手段的消費,反過來變成目的本身,而人則成為實現這一目的的手段,成為商業社會中純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失去了人作為人的價值。不僅使消費需求不能得到有效地滿足,而且也限制了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的社會消費應使消費成為人們不斷提高素質的過程,成為抵制不良習氣和腐朽思想、形成良好社會風尚的過程,成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
二、促進社會生產和消費的可持續發展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重要原則,實施可持續消費則是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和根本保證。現代消費文化以可持續發展為宗旨,在生產消費領域實行集約化生產,在生活消費領域倡導合理、科學、有效地消費,是科學發展觀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具體體現,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
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文化要求在生產消費中改變單一的低成本利益來源格局。要在生產消費中體現節約型社會的要求,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在生產及管理中采用現代技術,不斷增加產品的知識、科技和信息含量。通過制訂法律法規,適度地提高各種要素的成本,合理補償各種生產要素的成本。要推動企業的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改變單一的低成本利益來源格局。提倡節約型生活方式,從需求方面推動節約型生產方式的建立。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和推廣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對于節省資源、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有重大意義。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之間存在辯證統一、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關系,一旦節約型的生活方式建立,必將從需求方面推動節約型生產方式的產生,從而有利于新型工業的建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提倡節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研究開發新技術,限制資源消耗大的產品的生產,并尋找其替代品,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可持續發展的消費文化要求在生活消費中改變評價生活質量的標準。要在生活消費中反映節約型社會的要求,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體現出對大自然負責的態度,選擇科學、合理和適度的消費方式。消費必須以滿足人的需求為界,不能消費過度;消費必須以大自然的承受力為限,不能竭澤而漁。要改變以占有、消費多少實物形態的商品來衡量人們的生活質量的傳統的消費文化觀念。改變產業結構,要從追求實物形態的商品轉向追求無形商品、精神商品,減緩人類對于大自然的依賴和掠奪。評價生活質量的高低不再僅僅依據消費和占有多少實物形態的商品為標準了,更多地看重人們所享受到的優美的環境、良好的教育、高尚的文化和穩定的社會法制環境等無形因素。必須在物質消費領域打斷“更多”與“更好”之間的聯結,使“更好”與“更少”結合在一起。要生產出更多的耐用品以及更多不破壞環境的東西,或者更多地生產出那種每個人都可以得到的東西,要在消費領域能夠實現“更好”與“更少”的結合,使人類能夠“更少地生產,更好地生活”。
三、促進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
消費的價值取向表明了消費者在一定價值觀念下的消費行為取向,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消費水平。落實科學 發展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消費文化價值取向上必須在全社會倡導可持續的文明消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消費方式呈現多元化趨勢。但居民在消費觀念上還存在著種種誤區。從消費對象看,存在著重物質性消費、輕精神性消費的現象。從消費層次看,存在著重享樂型消費、輕節儉型消費的現象。從消費主體看,存在著重個體消費、輕社會消費的現象。在生產消費方面,存在侵占公共利益,浪費公共資源、社會財富甚至污染環境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亟待倡導健康文明消費方式。健康文明消費方式在特征上是消費水平適度增長、消費結構日趨合理、注重節約資源。健康文明消費方式主要是提倡綠色消費、合理消費、理性消費、適度消費、個性消費等。
要大力培育和樹立可持續的健康文明消費價值導向,一是注重理性消費。在消費過程中,既考慮積極的效果,又考慮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力求在總體上趨利避害。消除目前社會消費領域存在的沖動消費、超前消費、揮霍消費等病態消費和迷信消費、愚昧消費、灰色消費、黃色消費、消費結構畸形等非理性現象。二是倡導適度消費。適度消費否定浪費型消費方式,關注消費內容的質量而不是數量,通過適度消費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適度消費既是一個平等和公正的社會要求又是保護地球生態的需求,是實現全球范圍內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在消費中量力而行,從長計議。三是強調公正消費。充分遵循代內平等和代際平等的法則,在進行消費時不能以損害別的地區或人們的利益為代價;當代人要自覺擔當起在不同代際之間合理分配消費資源的責任,妥善利用可再生資源,保護好不可再生資源。四是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引導消費觀念的轉變,增強人們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綠色消費的內涵就是要求人類的消費與自然相和諧、協調,而不是只追求個人的生活消費權利,不承擔對自然、對社會、對子孫后代的責任。“發展綠色消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消費文化的主旋律。”綠色消費是一種注重生命、健康、環保的消費方式。要在生產領域中大力推行循環經濟,鼓勵生產和使用生態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食品”、“綠色技術”等的逐步普及,不僅意味著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革命性變革,意味著人與自然走向真正的和諧,而且意味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將邁進科學文明的新境界。
四、促進中國特色消費文化的構建
消費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消費文化不僅具有一般的文化功能,而且具有強大的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消費文化的經濟功能不僅在于把文化滲透于經濟領域和經濟生活中,增加物質產品和勞務產品的“文化品味”,有利于開拓市場,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在于通過消費,通過提高消費中的文化含量,提高勞動力素質,提高生產力水平,從而大大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消費文化的社會功能表現為消費文化特別是精神文化,不僅能培育人的道德、品質,啟迪人 的智能,提高人的整體素質,而且能培育優良的社會機體,移風易俗,促進社會文明和社會全面進步,促進兩個文明建設。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消費文化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動態的變化過程。一是從傳統消費文化向現代消費文化的變遷。二是由中式消費文化向中外合壁消費文化的變遷。三是由地域特色消費文化向區域消費文化融合的變遷。四是由大眾消費文化向個性化消費文化的變遷。構建中國特色消費文化是我國社會消費文化建設的一個基本的目標價值取向。
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消費文化,必須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任何創新都不能忽視一定社會的消費文化和歷史背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消費文化體系,是通過汲取外來異質文化中的積極成分,通過對與自身相異的文化的整合使自身得到發展,形成一種新的文化觀念。應從多視角、多層次、全方位,完整、準確、全面地把握中國的傳統消費文化。“我國的消費倫理觀念一直貫穿著“崇儉黜奢”的主線”對中國傳統的消費文化中提倡知足常樂、提倡崇儉黜奢、提倡儉而不吝等文化觀念要繼承借鑒。中國傳統消費文化與外來消費文化要在沖突、包容與互動中逐步孕育共同作用,以形成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科學發展的消費文化。
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消費文化,要加強生產消費文化的建設。生產消費文化是通過生產凝結在產品中的價值觀念、道德取向、審美情趣,以及反映在產品上的文化規范和文化傾向。生產者在生產某種商品的同時也生產了一種消費文化,而消費者消費的不僅是商品的使用價值,更重要的是商品的文化價值。要求產品的使用價值和技術含量高,也要求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生產商要以產品的文化價值作為產品質量的根本目標和基本標準,讓人們通過實實在在的商品感受到和認識社會進步的文化準則和文化要求,并以這種文化準則和要求來規范自己的生活。
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消費文化,要強化媒體消費文化的建設。生產消費文化是通過生產物化產品表現出來的消費文化,媒體消費文化則是通過生產精神產品表現出來的消費文化。在大眾媒介時代,人們的消費方式往往被現代傳播系統所影響,媒體文化實際上也就成了消費的文化。媒體消費文化從觀念上引導人們接受社會的消費文化。
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消費文化,要大力開展消費文化教育。要向消費者進行正確消費觀念教育、權利意識教育、消費科學知識教育和先進消費文化教育,以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提升生活消費質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要確立消費知識的科學化、消費觀念的文明化、消費倫理的合理化、消費時尚的健康化的消費文化教育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消費者的文化素質,也才能使居民的生活方式逐步進入有文化內涵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