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技術創新是我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煥發生機和活力的引擎,是提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競爭力的關鍵,本文提出了加快農頭企業技術創新的五條對策措施。
[關鍵詞]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創新
農業產業化是在我國現實資源稟賦、經濟結構、國家能力等條件下,解決我國農業癥結的一條有效途徑,它最顯著的特征是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龍頭企業在其中起著十分重要的紐帶作用,而龍頭企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技術創新,如何全方位、多角度地加強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關系到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一、加快制定和實施促進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的產業技術政策
在產業政策上,應該完善促進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的土地使用和流轉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保險政策、農產品價格政策、進出口貿易政策、基礎技術研究的資助與組織政策、科技人員合理流動政策等配套政策體系,加強政府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的宏觀政策引導,理順關系,形成合力,促進人、財、物、信息等資源向龍頭企業技術創新領域投入。在技術政策上,關鍵在于從企業自身情況出發,采取恰當的技術創新方式,注重堅持技術研發與技術引進相結合,自主研發與合作研發相結合;同時加快制定各個行業具體的技術標準,鼓勵采用先進技術,龍頭企業應全面推行和采用國內外先進的技術、環保、安全、質量標準,開展ISO9000、ISO14000和HACCP認證,在實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基礎上,普遍采用國際標準,促進農業技術創新標準。
二、搞好經營機制,多形式、多層次進行技術開發和創新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該具有靈活的經營機制,才有利于龍頭企業多形式、多層次開展技術開發和創新工作。對于我國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應該轉換經營觀念,擺脫小農思想的束縛,以國際化經營視角來擺正自己的經營理念,以開放的姿態來吸收外部世界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成果,盡量的搞活企業的經營管理機制。在技術創新上,龍頭企業可以以技術參股、技術轉讓等多種形式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聯系,加強自身技術人員的培訓,也可以在引進樣機等初始技術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產品的設計、制作原理、工藝路線,然后吸收消化并改進引進技術。龍頭企業,應該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吸收外部世界的一切優秀成果,并盡快實現科學技術的轉化,努力提高自身農產品及加工品的科技含量,不失時機地發展壯大自己,為新的技術突破打下基礎,從而進入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
三、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強對龍頭企業技術創新的規劃與管理
企業體制創新的主要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使企業運行規則盡快與國際接軌。龍頭企業要逐步推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經營模式、更新管理理念,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配置資源,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采取物質重獎、職位提升等多種有力措施,充分調動企業科技人員技術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龍頭企業要加快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進程,加緊制定企業發展戰略和企業目標,把技術創新作為實現企業長遠利益的一項重要工作納入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要努力提高企業營銷能力,加強企業的財務管理,通過產品銷售規模的擴大和加強企業內部經濟核算等措施,增強企業經濟實力,為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將研究與開發活動放到企業戰略高度上來進行規劃和組織,要從銷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經費投入技術創新,并不斷提高其比例:建立健全專門的技術創新機構,制定切實可行的目標,對技術創新進行科學規劃和管理,有條件的大中型龍頭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可構建以企業為中心的自主性技術研發體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或與農業科研機構、大專院校攜手合作,聯合進行技術研發;塑造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文化,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宣傳企業文化,弘揚創新精神,營造有利于創新的文化氛圍。同時,將改制與推進企業上市工作結合起來,使改制過程變為創造上市條件的過程。
四、改革農業科研管理體制,促進技術研發與生產的緊密結合
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一要加快原有的有一定技術基礎的科研機構的公司制改革,使有政府背景的科研機構走向市場,削弱其對政府的依賴性,成為真正的技術創新的載體;二是政府要有選擇地介入技術研究與開發,進行宏觀引導與調控,并適時地參股建立一些龍頭企業急需而自身又難以完成的技術創新項目,農業是時滯性強、風險性大的產業,私人投資往往望而卻步,所以政府有選擇性地對技術創新進行干預和支持是非常必要的。三是培育科研成果轉化交易市場,將科技成果的集中交易與分散交易、博覽會交易和日常交易有機結合,配套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法、專利法、科技成果交易法等法律法規,并通過嚴格的執法來規范市場交易主體的交易行為,保證科研成果交易健康有序的進行。
五、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
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除了要構建起自身的微觀經營機制外,還需要政府和社會為技術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一是政府要加大對農業人才的投資力度,通過多種形式、多種渠道來培養高素質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技術創新營造可觀的人才資源庫;另一方面是要構建起有效的人才流動機制和宏觀層面的用人機制,打破目前我國“先事業,后企業,最后考慮農牧業”的人才流動格局,改變已培養的農業經營管理人才和技術創新人才“怕風險,求穩定,重城市,輕農村”的心理狀況,給予特殊的待遇或政策,鼓勵他們向農村、農業聚集;二是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投融資創造良好的環境,要開避多種經費來源,形成以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相結合,以外源融資為主的包括財政扶持、科技貸款、社會投入等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農業技術創新投入體系;三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該加強農村道路、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生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捕捉市場信息等營造良好的外圍環境,加速它們發展壯大的進程,為技術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