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要講求信譽,但由于我國市場機制的不健全,導致企業經營誠信的缺失,本文探討了經營誠信缺失的原因。
[關鍵詞] 企業經營 誠信缺失探析
企業經營不講誠信,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存在。從1994年墨西哥危機到2001年位于世界500強前列的美國安然公司的破產事件,無不說明這個問題。我國企業經營中的誠信缺失問題由來已久,企業間的誠信缺失必然導致交易效率下降和交易成本上升。目前我國誠信體系建設滯后已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一些企業偷稅、騙稅、騙匯和走私活動猖獗,一些企業任意變更或撕毀經濟合同,一些企業財務失真,明目張膽地編造假賬假數據等,所有這些無一不是企業經營誠信缺失所致。
我國目前企業經營誠信缺失的原因主要有:
1.信息不對稱的有限博弈。誠信本身具有很強的外部性,當絕大多數企業都講誠信時,少數企業不講誠信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但是,當大多數企業不講誠信,只有少數企業講誠信時,少數講誠信的企業只能是單方面受損。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單個企業經營堅持誠信可以看作是一種風險。只有信息暢通、重復博弈才能建立起誠信經營的機制。因為,誠信經營機制的核心問題,是“當事人為了合作的長遠利益,愿意抵擋欺騙帶來的一次性眼前好處的誘惑”。然而,在中國目前的情況下,信息流通緩慢,企業間的交易概率有限,特別是我國交易地域規模龐大,企業間的交易頻率較低,導致誠信缺失的企業仍能屢屢交易成功。
2.地方保護主義和部分官員不正確的政績意識。由于地方利益作怪,一些地方領導干部,對于所屬企業惡意欠債逃債,千方百計予以包庇保護;對于外地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利用手中的權力橫加干預。一些地方的干部為了一任政績私利,對于所管轄范圍內的制假售假聽之任之,極少數干部甚至與制假售假者沆瀣一氣,干預行政執法部門的執法查處,成為制假售假的保護傘。所以,一些地方制假售假達到相當的規模,形成了產業化、規模化的水平,其生產者和銷售者毫不掩飾,明目張膽地大干快上。有些制假售假企業作為地方的利稅大戶,還受到了地方政府的表彰。
3.以罰代打,罰打力度不到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推進,我國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令和法規。就制假售假而言,我國的產品質量法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保障人身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產品,責令停止生產、銷售,沒收違法生產、銷售的產品,并處以(包括已經售出和未售出的產品)貨值金額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并處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營業執照;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從這些規定可以看出,對于大多數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來說,主要是以罰為主,而且罰沒并沒有使他們傾家蕩產。在今天稽查力度十分有限的態勢下,假冒偽劣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只要10次中有2~3次逃脫罰沒,就有利可圖。對于國有企業中所存在的惡意欠債逃債的行為,由于國家與企業之間天然存在著“父子關系”,國家根本就不可能痛下“殺手”。甚至有些地方政府部門為了地方利益,還暗中支持企業欠債逃債。對于像“銀廣廈”這樣的上市公司的巧取豪奪,雖然國家也出臺了一些懲罰措施,但懲罰的力度也很有限,大股東未跳樓自殺,小股民倒是替大股東挨了板子。
4.企業缺乏真正的所有者地位。企業要作為誠信經營的真正載體,必須是真正的現代意義上的企業,必須是真正的所有者。“企業的所有者就是企業信譽價值的索取者。如果沒有真正的個人所有者,就不會有人有積極性維持企業信譽,企業就不可能講信譽”。也就是說,企業不是真正的所有者,是不可能建立起經營誠信的。因為,這種組織的行為通常是短期的,經營者只考慮自己任期內企業的經營問題,為職工發放更多的貨幣,他不可能有維持企業長期誠信的動力。企業的誠信經營的價值“等于未來收入流的貼現值,包含在企業名字中,買賣企業,實際上是買賣企業的信譽。所有者是否有積極性維持企業信譽,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于企業的所有權是否能有償轉讓。如果現在的所有者即將退休或由于某種原因不愿意繼續經營時所有權不能轉讓,信譽的價值就沒有辦法實施,他就不會有積極性維護企業的信譽”。這就是說,企業誠信的建立,是以企業的改革為前提的,企業必須擁有清晰穩定的產權關系,并且產權關系是能夠轉讓與交易的。現實生活中,國有企業產權不清,更談不上所有權的轉讓與交易。民營企業雖然對企業資產擁有所有權,但產權得不到有效保護,民營企業家恐懼政策變動形不成相對穩定的利益預期,這種所有者地位也是不穩固的。在這樣的體制下,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追求短期行為是必然的,誠信經營的機制就不可能真正得以形成。
5.社會道德水準下滑。企業的經營誠信是社會道德在企業經營中的表現。如果整個社會存在著嚴重的社會道德水準下滑,企業經營的誠信也就成了問題。我們承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企業應該追求利潤。但是,企業必須堅持合法經營,講究信譽,堅守信用,最起碼做到利己不損人。然而,由于整個社會道德水準下滑,許多企業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突破了應有的義利觀和基本的道德底線。在經營活動中坑蒙拐騙、爾虞我詐、競價銷售、搶注商標、偷稅漏稅、假破產真逃債等損害消費者利益、其他企業利益和國家利益的行為,嚴重地損害了企業的形象。有些企業雖然自己能夠做到誠信經營,但對其他企業不講誠信的行為卻高度容忍。據中國零點調查公司的一項調查結果表明,有40%的企業經營者對其他企業違反誠信經營的行為采取了高度容忍的態度,特別是對企業外部的領導者與客戶關系中的不誠信行為的容忍度更高。例如,對“賄賂客戶”的容忍度為71.3%,對“短斤少兩”的容忍度為55.4%,對“不實廣告”的容忍度為55.0%。這種情況表明,在整個社會道德水準下滑的情況下,我國不少企業即使自己能夠做到誠信經營,但對其他企業的不誠信的經營行為,卻不愿意加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