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過多年的法制建設與政策實踐,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已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但是在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等方面都存在有待進一步認識的問題。本文就法制建設與政策實踐的非公正性和非規范性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成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 中小企業融資法制建設政策實踐
經過多年的法制建設與政策實踐,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是一些長期性的、深層次性的和根本性的問題仍然困擾著理論界和政策界。本文認為,法制建設與政策實踐中非公正性和非規范性現象或行為的存在已成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重要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歧視性和非穩定性的宏觀金融制度安排
1.政府在資金上過分支持國有大中型企業。雖然有些國有企業是不斷虧損的,但也會得到政府的扶持。例如,大中型企業能較容易地在資本市場和貨幣市場上得到資金,而針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門檻卻相應被提高了許多;以政府實施的信貸配給方式的結果是,有些本應由中小企業取得的貸款,結果讓渡給了大中型國有企業,中小企業要取得貸款必須付出更大的成本。
2.政府在融資政策上對中西部的供給不足。從資金需求上來說,東部地區要比中西部地區大,但由于中西部地區物價水平相對較低,單位貨幣能夠購買比東部地區更多的投入品,從而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如果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融資政策供給;那么,在資金總量不變的情況下,根據福利經濟學的補償原理,這種制度安排是能夠增進整個社會的福利。而實際上,東部地區許多的融資優惠政策要比中西部地區多。例如,特區內優惠貸款等的直接補貼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相對完善而導致對東部地區企業的間接補貼等要大于中西部地區的企業所獲得的補貼;即使中西部地區有些地區有這樣或那樣的融資優惠政策,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付諸實施,或者實施的成本過高而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3.在中小企業宏觀金融制度支持和發展環境方面,其穩定性也比較差。中小企業某種程度上在某些政治場合中仍然是一個非社會主義成分,它的迅速壯大有可能激勵某些部門對其抑制、打擊和嫉妒的意愿和行為。這種現象在中小企業的發展中是一個很突出的和很嚴重的事實,從而,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演繹為抑制其發展的某些對策,這違背了政府對中小企業政策和發展環境支持的本來意圖。
二、高重復性和非對稱性的微觀金融機構配置
金融機構的高重復性配置是指:在有限的地域內存在大量的金融機構來爭奪有限的金融資源這樣一種狀況。金融機構的非對稱性配置是指:需要金融機構提供服務的地方沒有金融機構,而某些地方金融機構卻過度地存在著的這樣一種狀況。
高重復性和非對稱性的微觀金融機構配置將會導致經濟效率的損失,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障礙。以金融機構的非對稱性配置為例,這主要表現在一種惡性循環現象中,即:經濟不發達→金融機構少→經濟越不發達→金融機構越少…… ,進而對這些地區的中小企業融資造成嚴重制約。近年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先后進行機構收縮戰略,大量縮減了其經營機構,這種決策到底是否正確還值得分析。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在經濟不發達地區,金融機構的存在具有一種正的“溢出效應”;因此,市場存在失靈現象,金融機構之所以要收縮是因為金融機構運轉的私人成本要大于私人收益,但社會收益也要大于私人收益。因而,從社會角度來看,經濟不發達地區應該有更多的金融機構,而從銀行本身的角度來看,它們不愿意在不發達的地區開設分支機構。我國的中小企業的主體依然是鄉鎮企業,金融機構的非對稱性配置嚴重制約了鄉鎮中小企業的發展。
三、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組織機構不健全
中小企業融資困境與有關政策配套措施不完備、服務體系不健全等有很大關系。具體表現在:一是缺乏統一的中小企業服務管理機構。目前工商、稅務、財政、公安等部門都負有對中小企業的管理職責,不僅導致了政出多門,責任難落實,而且使國家和地方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難以到位。二是基層性中小企業擔保機構不健全,目前包括一些省會等大城市尚無專門為中小企業提供信用擔保服務的中介機構,使一些中小企業無法跨越融資擔保障礙。三是專門扶持中小企業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尚未真正建立起來。四是高水平、權威性強的社會中介機構發展緩慢,社會征信系統沒有建立,個人信用評估體系和企業資信評估體系不健全,銀行很難甄選出守信企業。
四、地方政府的機會主義和本位主義行為嚴重
機會主義行為是指人一有機會就會不惜以損人利己的手段獲取私利的行為。本位主義行為是指人想盡辦法只顧獲取自己的利益,而不管他人或集體利益是否因此而受損。金融機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集權組織;而就經濟發展的政策來說,地方政府是一種分權組織,集權和分權的矛盾就導致了銀行的“惜貸”行為和地方政府的機會主義行為。當然,這種行為受到當地政府潛在的鼓勵,這種現象至今仍司空見慣。我國許多中小企業惡意拖欠貸款不還,很多銀行的實際工作者認為地方政府“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