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五個方面論述了農村文化建設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
[關鍵詞] 農村文化作用
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要求。而農村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在新農村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具體體現為:
一、促進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
現階段我國農村人力資源數量大、增長快,但農村人力資源素質普遍低;(主要表現為受教育程度低,科技素質整體水平低,社會心理素質差,農村基層干部素質不高)農民個人教育投資力度小,主動性差,農村學生輟學率仍居高不下;這些直接限制了農民收入增加;嚴重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影響農業科技推廣的深度及科技興農戰略的實施;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不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阻礙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農村文化建設可以提高農民的知識和技能的水平,以智力的提升帶動經濟的發展。通過加強對農民的科學知識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增加農民的收入,使農民真正富起來。這不僅是農業、農村經濟家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的基礎。
二、有利于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長期以來,文化成為社會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前,出于政治需要,人們片面強調文化的精神屬性和政治功能,忽視和否定其物質屬性和經濟功能。認為文化只是從屬于政治的,單純強調文化產品的政治屬性和意識形態特性,忽視其商品屬性。實際上,文化與經濟是密切結合的,文化是生產力的重要要素,是生產力大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增多,文化日益經濟化,經濟日益文化化,文化經濟一體化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沒有文化,經濟將寸步難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日益明顯,文化與經濟的一體化已成為大勢所趨。全球化的文化資源配置已成為一種時代的潮流,傳統的文化資源只要進行現代化的轉化和開發,就能產生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例如,山東省的臨朐縣曾是全國貧困縣之一,他們靠挖掘文化資源走上了致富之路。全縣形成了書畫、裝裱、奇石加工、旅游產品開發等十大系列40多個門類的文化產品生產基地,其中的奇石交易市場已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奇石集散地,僅2000年全縣文化經濟實現總收入4億多元。同樣,也可以通過農村文化創新,開辟新的文化資源。例如,近幾年,某些發達農村搞得“農家游”“生態文明村”示范等,也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增強農民的環保意識,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由于農村人力資源素質低,政府指導、控制不到位,使得農民盲目的追求經濟效益,盲目墾荒,導致農業自然資源超前消耗,進一步加劇了農業資源的破壞。此外,由于某些農民只知道化肥、農藥等的使用會使作物良好生長,在沒有掌握其使用知識及技術的情況下就盲目的使用,造成我國化肥及農藥利用率低,土壤肥力下降,效力逐年減小。所有這些都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實施“綠色證書”制度,可以對農民素質的提高起到積極的作用: “綠色證書”對農民的要求比較系統,除掌握本崗位所需要的業務知識和技能外,還對農民的政治思想和職業道德進行了要求,特別是增強了農民的環保意識,讓農民明白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及以綠化、美化、凈化為目標的環境治理,對于改善他們居住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發展農業生產至關重要。有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
四、有利于提高農民的政治素質
受傳統文化、經濟等因素影響,農民的政治素質還不高,主要表現是農民對政治參與意識較差。而農村的發展應該是整體的、全面的發展,而不僅僅是某一方面的發展。因此,提高農民的政治素質也非常重要。通過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養農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同感;通過對農民進行法紀教育。可以使農民遵紀守法,把自己的權利、義務統一起來,遵守社會公德,自覺維護憲法和其他法律的地位和尊嚴;通過開辟多種多樣的切合農村實際的政治參與途徑和形式,使農民真正行施農民的民主權利;通過培養廣大農民的主人意識、平等意識、法治觀念,可以動員、組織他們積極參與政治,敢于競爭和競選,敢于議政參政。這是新農村建設的應有之義。
五、有利于農民角色的轉變
農村城市化是農村發展的趨勢,農村城市化最重要的是農民的城市化。城市化的結果把農民由普通的村民聚居狀態變為城市社區居民狀態,通過創建文明社區、開展市民素質教育工程,引導群眾身體力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社會公德,傳播健康、文明的生活觀念,使之在角色轉變中切實提高綜合素質。通過加強城市化中的農民的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的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要整合各種社會資源,有效地完成農民城市化的任務。如通過中小學對農民子女進行市民觀念、市民規范、市民準則等方面知識的超前教育;通過開辦居民素質教育課堂,積極開展農民變市民的施教工作;以及廣電站專欄、專題電視廣播節目來開展相關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農民的市民意識,有利于促農民全面完成從農民到市民的角色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