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超市與消費者基于自助寄存柜發生的關系不同于一般民事無償借用關系,超市對寄存物損失是否有過錯,不應當限于其故意與重大過失。消費者幾乎不可能舉證證明寄存物的損失,導致此類消費者群體性敗訴。令超市對寄存物損失承擔舉證責任,是公平的、可行的。
[關鍵詞] 無償借用關系舉證責任分配利益平衡
生活與司法實踐表明,消費者因寄存物丟失向經營者索賠的,常常因消費者不能證明失物為何物而失敗。面對消費者群體性敗訴,我們沒有理由不反思。本文擬結合一典型案例,對超市自助寄存物損失的舉證責任分配及相關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法院的判決理由
法院認為,自助寄存柜箱門沒有被撬痕跡等情況,表明出借物無瑕疵并具備應有的使用效能;另外,被告通過印制“操作步驟”和“寄包須知”,已經將自助寄存柜的正確使用方法告知消費者,對可能危及消費者財產安全的事項做出了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因此,對無償借用給消費者使用的自助寄存柜,超市已經盡到了經營者應盡的法定義務;原告取錢后一個多小時進入超市,不能證明其在超市丟失了錢;原告不能證明所稱物品的遺失是自助寄存柜本身存在的質量問題造成的,更不能證明是超市在提供寄存服務中的故意或重大過失行為所造成。故,原告敗訴。
二、對法院判決的檢討
1.原告承擔對其損失的舉證責任問題。法院責令原告舉證證明其損失,就其本身而言,是符合現行法律規定的。但這種證明對原告而言,幾乎是不可能的。顧客寄存物通常不是裸體物,有包包裹著,因此,要原告證明其放進寄存柜的東西是什么,除非同時具備如下條件:(1)必須有同伴與顧客同行。(2)有證據證明該同伴知道顧客存放之物,并且該同伴不能與顧客有利害關系,比如配偶關系、父母子女關系——不然,同伴證詞的證明力將大打折扣。必須有同伴是很不現實的;即使有同伴,必須讓同伴知道包中之物,于情理、于法理也講不通——考慮自身財產與人事安全,財不露白,是正常人通常的觀念;為將來能夠舉證,人們將不得不事先放棄隱私權,于法無據!因此,被告在第一系列的審判推理中,即使被認定有過錯如沒有履行警示義務,甚至承認寄存包被盜,他也會因為原告不能證明其損失而勝訴。可以推斷,在同類案件中,原告勝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一種證據規則如果導致一方當事人幾乎注定要敗訴,那么,它的合理性、公平性是可疑的。
出于公平,我們應當考慮消費者是否有其他避免風險的可能。如前文所述,就自助寄存本身而言,按常理與法理,原告是沒有解決之道的。可能的方案有二:一是人工寄存;二是不帶貴重物品與大量現金。前者顯然不可行,因為:除非原告向超市聲明存放之物,并且有與超市就存放物的情況達成的書面協議,否則,他仍然很可能舉證不能。就貴重物品與金錢而言,原告采取聲明協議手段幾無現實性。果真如此,豈不置顧客隱私于不顧,置顧客財產人身安全于不顧?有多少顧客愿意如此?就后者而言,或者消費者購買貴重物品回家后再逛超市,或者都辦理消費信用卡,都是強人所難!由此,原告承擔對其損失的舉證責任的不合理、不公平,昭然若揭。
2.要顧客證明寄存柜是否有質量問題,同樣不恰當。法院稱原告不能證明所稱物品的遺失是自助寄存柜本身存在的質量問題造成的。寄存柜是在顧客自主意思下使用的,但卻仍在超市的控制之下,與一般借用有明顯的不同;更應該牢牢記住的是,寄存柜是超市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令顧客證明寄存柜的質量顯然不當。否則,顧客使用超市的購物車同樣是無償借用,如果顧客因購物車受害,豈不要證明購物車有質量問題,如設計缺陷?
3.適用民法無償借用關系認定雙方權利義務及履行,并無充分理由。法院盡管稱超市自動寄存是一種無償借用關系,超市在提供寄存服務中無故意或重大過失行為,就盡到了經營者應盡的法定義務。但是,借用人“故意或重大過失”是一般民事借用關系中的責任條件,它不能套用在消費關系上。支撐一般民事無償借用關系的處理規則的理由有二:一是等價有償原則使然。既然出借人是無償的,那么其對出借行為的責任就限于因故意和重大過失導致借用人損害;二是出于促進互助的政策考慮,減輕無償出借人的責任,倡導樂于助人的風尚。然而,超市自動寄存關系顯然不同于一般無償借用關系。超市提供寄存柜是其經營方式的構成部分,根本目的不在于方便顧客,而在于超市經營的有效、正常運行。既然不準顧客帶包逛超市,超市就注定要提供顧客存包的服務,這種服務顯然不是一般意義的無償行為。不然,消費者得到有獎銷售的獎品,豈不要適用民事贈與規則,而不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了?據此,超市就自動寄存柜是否履行了法定義務應當根據“消法”確定。
依《消法》,超市對顧客的財產負有保證其安全的義務,這種義務不限于不得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消費者損害。因此,法院限制“消法”中的過錯范圍,僅因斷定超市無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行為,而判決超市不負賠償責任,是值得商榷的。
三、本文見解
1.自動寄存物為何物即原告損失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事實上,無論是原告還是被告要證明自助寄存物為何物都是困難的。那么,誰承擔舉證不能的風險更為合理、可行呢?筆者認為,單就自助寄存柜失物的損失證明而言,令經營者承擔舉證責任是可行的、合理的。
按通常見解,舉證責任的分配取決于(但不限于)下列因素:因果和便利、公平、政策考慮。 顧客幾乎是不可能舉證的,除非放棄隱私權,并且冒人身財產安全的風險。而且,成千上萬的消費者都要付出同樣的成本。盡管超市不可能直接證明寄存物為何物,但超市要否定其責任,很容易證明寄存物不曾被盜,從而避免證明寄存物為何物。超市只需安裝監控系統就可以證明自動寄存柜沒有被撬,或者沒有被非法打開——顧客手中打開寄存柜的密碼條只能使用一次。因此,如果是顧客或者其授意的人打開了寄存柜,因其密碼失效將證明損害是顧客自己原因造成(如果寄存柜本身沒有缺陷),超市不會承受不當損失。而且,超市的證明措施適用于所以消費者。顯然,超市承擔損失證明責任,比讓消費者承擔證明責任可行得多,更符合經濟便利、公平的原則。如果經營者不采取超市經營的模式,或者允許顧客帶包逛超市,消費者就不會承擔寄存物丟失的風險。經營者為節約經營成本,獲取規模帶來的效益而讓消費者承擔不利,有失公允。超市承擔損失的證明責任,也符合收益與風險正相關的公平原則。
2.被告是否履行了法定義務的問題。如前所論,我們不應當按一般無償借用關系來處理本案。因此,超市在提供寄存服務中無故意或重大過失行為,推不出超市對寄存物損失當然無責任。
超市與顧客就寄存柜所形成的關系是消費服務關系,為《消法》所調整如前所述,當無疑問。據《消法》第十八條、第四十四條,經營者提供的服務造成消費者財產損害的,只要經營者有過錯就應當賠償,而不限于經營者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那么,本案中,經營者是否有過錯呢?法院認為超市履行了警示與說明義務,提供有人工寄存服務,并且寄存柜能夠正常使用又無撬動痕跡。由此,法院雖然沒有明示但也確認超市無過錯。作為佐證,在另一個類似案件中,因為洗浴堂提供的寄存柜的掛鎖被撬,法院認為洗浴堂沒有派人看管,對顧客寄存物的丟失有過錯,應當負相應責任。 本案中,超市同樣沒有派人看管寄存柜,也沒有其他安全防范措施如監控系統,就因寄存柜沒有被撬的不同,超市就無過錯。我們不禁要問:難道寄存柜被盜只有被撬一種可能?是不是在后一案例中,如果寄存柜沒有被撬,洗浴堂也就無過錯?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不論是什么鎖,對專業人員而言始終都可能被打開,況且超市相關人員也有用鑰匙打開的能力。超市對這些打開寄存柜的可能性不可謂不知,即能合理預見又能采取經濟可行的措施卻不予采取,又如何能夠說超市無過錯呢?
四、結論
筆者認為,為切實保護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法官必須時刻注意消費者與生產經營者之間的弱勢與強勢的懸殊程度,考慮到消費者承擔拿起法律武器的風險系數,合理平衡消費糾紛各方利益;必要時得創造性司法,合理確定雙方的實體和程序權利義務。在現行法律框架下,就超市自助寄存物丟失賠償案,法官依法律原則和精神,令超市承擔證明丟失的自助寄存物損失的證明責任,是公平合理的、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