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經濟欠發達地區建設新農村,生產發展是最重要的。在產業發展中,筆者以為,首先要立足本地實際,選好主導產品和產業,其次是做大做強產業。即通過產業富村、科技興村、企業帶村、人才強村,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勁的產業支撐和可持續的長久的旺盛的生命力,以實現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關鍵詞] 產業發展路徑產業富村科技興村企業帶村人才強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統攬全局、著眼長遠、與時俱進的劃時代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城鄉協調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基礎。建設新農村,經濟是基礎,發展是關鍵。我國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經濟基礎薄弱,人口眾多且素質較低,收入偏少,基礎設施落后,因此,在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也多。筆者認為解決的最佳辦法是通過推動產業發展來振興農村。發源于日本的“一村一品”,作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成功模式,值得借鑒。在當前形勢下,發展“一村一品”,推動產業發展,不僅是我國推進新農村建設,實現產業強村富民的戰略舉措,也是各級政府和農業部門建設新農村的戰略和確保新農村建設取得實效的戰略基點。它對于建設現代農業、強化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促進農民增收、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提高農民素質、增強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完善農村基本經營體制、健全新農村建設的制度保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經濟欠發達地區一定要把握好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抓緊生產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本地實際,發揮特色資源優勢,選好產業,做大做強產業。通過產業富村、科技興村、企業帶村、人才強村,為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新農村發展提供強勁的產業支撐和可持續的長久的旺盛的生命力,振興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實現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以及城鄉協調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富民強國的目的。
一、大力培育主導產品和產業
發展“一村一品”,首先要在“品”字上做文章。每個村都有自己的優勢產業、特色產品,都有自己的發展強項。應充分挖掘特色資源,大力培育主導產品和產業。一要從優化農產品結構出發,選準一村的主導產品。以市場為導向,立足自身優勢,大力發展適銷對路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產品,特別是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名優特新農產品,提高農業集約化水平,增強產品的競爭力。二要從提升農業產業結構出發,培育一村的主導產業。在保證糧、棉、油穩定增產的同時, 積極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綠色食品的生產, 提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 加快形成一村的主導產業。
圍繞主導產品和產業,政府要有重點地扶持某些產業的發展,或是鼓勵農民做強優質糧食產業,或是鼓勵農戶壯大良種畜牧水產業,或是促進農村園藝產業發展,或是推進農村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目的在于開發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的特色產業,形成支撐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興產業,從而帶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農村的持續發展。
二、做大做強產業
1.打造產業集群。產業集群發展是提升產業綜合競爭能力的現代產業發展模式。發展“一村一品”,要從優化農業生產布局出發,打造一村或多村甚至于一鄉(鎮)或多鄉(鎮)的產業集群。加快實施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引導“一村一品”向優勢產業帶聚集,改變以往“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生產格局,進行專業化分工和優勢互補,提高集群內及其周邊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推進農業的規?;蛥^域化,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增強區域的競爭力。一要選擇一些具有較強經濟和社會基礎的區域,努力形成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二要促進特色產業集群,提高區域產品的競爭力。三要加強集群發展的環境建設。四要促進區域內企業之間的對話與合作,培植企業的地方根植性。
2.加快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能使各具特色的優勢產業發展成為“龍型經濟”,為農村經濟持續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一要構建產業的市場聯結機制。依靠龍頭企業帶動和農民專業協會連接,按照市場需求與農民簽訂產銷合同,龍頭帶基地,基地和協會聯農戶,產加銷一體化,種養加一條龍,形成產品的產前、產中、產后有機結合的產業鏈,以及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推進產業向市場延伸。二要提高產品的商品率和加工轉化率。依靠龍頭企業從事農產品精深加工,在主導產品基礎上建設原料基地,建立新的生產經營機制,開發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銷售前景好的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三要擴大產品的經營規模。加強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協作配合,形成企業和農戶利益聯結的長效機制,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大力發展各具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群體。四要提升產業的科技含量。發揮龍頭企業在科技推廣方面的作用,帶動農戶使用統一的良種、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
3.提升產品品質。產品品質就是產品的品牌和質量。品牌就是象征,而產品質量卻是關系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第一要素。誰能夠在優良品質基礎上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誰就有可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笑傲群雄”。所以,企業一定要重視產品的品質,創建產品品牌,堅持“品質立企、品牌強企”,用高品質的產品贏得更多的消費者。一要高度重視和執著追求卓越的產品品質,視產品品質為企業的生命力,堅信精湛的產品品質來源于先進的技術。二要堅持“質量第一”標準,讓產品質量得到消費者的長久信賴。三要牢固樹立質量意識,讓質量成為企業的信仰,主導企業的一切經營行為。四要加強品牌經營。
4.推進科技興農。一個區域的農業科技進步水平直接決定著這個地區農業的現代化程度,決定著農村社會的繁榮程度和農民的富裕程度。國內外農業發展的經驗證明,農業發展的快與慢、農產品增長的多與少、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的關鍵在于科學技術??茖W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只有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才能不斷提升農業的發展水平。因此,要把加速科技進步放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地位,使農村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一要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提高產品的發展質量和比較效益。要突出抓好重大應用技術研究和攻關,著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特別是加強超級稻、轉基因抗蟲棉、新型禽流感基因疫苗等方面的研究,為產業注入新的發展活力。二要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入戶,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三要加快循環農業發展,增強產業的持續發展能力。四要引導農村產業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路子, 逐步構建高效、生態、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格局。
5.實現人才強村。人才強村就是依靠人才實現農村富強。眾所周知,當今國際競爭實質就是人才競爭。要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持續、快速、穩步發展,生產出能搶占國內外市場的優質產品,就必須加快農村人才培養, 提高農民素質, 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一要建立常規技術、專項技能、創業培植和就業轉移等完整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圍繞主導產業開展農業新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務農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質。二要制定優惠政策,引導社會各界力量廣泛開展農民專業技術培訓。三要組織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和農村基層負責人培訓計劃,培養一大批農村生產能手、能工巧匠、經營能人和科技帶頭人。尤其要大力培養忠誠于農村事業、懂經營會管理、能夠駕馭復雜局面、為人正直、辦事公道的村干部,充分發揮村黨支部在推進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四要圍繞服務農戶,以科技入戶工程為載體,以政府重點項目為紐帶,建立由科研院校、龍頭企業、中介組織等共同參與的科技進村入戶新機制,實現“技術人員到戶、科技成果到田、技術要領到人”。五要繼續推進“陽光工程”,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把我國農村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轉化為持續推動新農村建設的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