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鑒于我國民營企業產業結構急需調整的現狀,結合1985年~2004年民營企業的相關數據實證分析了三次產業對民營企業總產出的貢獻以及民營企業的各個產業的資本和勞動力的投入與產出進行分析,進一步說明我國的民營企業的產業結構有待調整,以及三次產業結構轉移的可行性。
[關鍵詞] 民營企業經濟增長產業結構特征產業結構轉移
產業結構理論告訴我們,周期性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并且特別強調經濟的發展是與一定的經濟結構相適應的,要使經濟持續健康的發展就需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使產業結構能夠適應各個時期的經濟發展。我國民營企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并且由于特殊的外部環境和自身的條件,我國的民營企業的產業形成了特殊的結構,數據顯示,我國民營企業已經出現了結構性的矛盾,這種矛盾已經影響到我國民營企業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民營企業要想走得更遠、做得更大更強,就必須找出自身產業結構的弊病,并有計劃的進行適當的產業結構調整,才能推動民營企業健康順利地發展。
鑒于這種現實問題,本文將結合1985年~2004年民營企業的資本與勞動力的投入與民營企業產出的數據建立計量經濟模型,計算出各個產業的資本、勞動力對總產出的貢獻率,從而分析各個產業的規模效應,進一步說明現階段對民營企業產業進行調整是可行的。
一、 三次產業對民營經濟增長的貢獻比較
根據1985年~2004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建立民營企業總產出與三次產業產出關系的計量經濟模型,通過模型分析我國民營經濟的產業結構形式和三次產業對民營經濟增長的貢獻。
1.模型的確立:現考慮民營企業三次產業結構對生產影響的函數,其中Y表示民營企業總產出,表示第i產業的產出量,A表示經濟的制度和技術水平。在此首先需進一步說明統計意義上的總產出量與產業產出量之間的恒等關系,從國民經濟核算的統計角度來看總產出量應該恒等于所有產業的產出量之和,然而在一定經濟制度之下,有的產業之間會出現極高的共線性,或有的產業自身對總產出沒有顯著的貢獻,但與其他產業合在一起卻對總產出有很大的解釋作用,對于這部分產業我們通常將其視為經濟制度的一部分,而非經濟的一個產業部門。因此,在上述的函數中可能不存在總產出量等于所有產業產出量之和的恒等關系。對上述函數求全微分得到:
(1)
將上式兩端同除以 可得到:(2)
其中表示第i產業的總產出彈性,記為,則(2)式可以改寫為 : (3)
其中表示經濟制度變遷對總產出的貢獻,因此可以利用以下計量經濟模型來描述我國民營經濟產業結構對民營經濟增長的貢獻。
(其中為隨機誤差項)
2.數據分析及結論:選取1985年~2004年我國民營企業的總產值和民營企業三次產業的生產總值建立回歸模型。利用TSP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到如下所示結果,
寫出計量經濟模型:
從TSP軟件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回歸的效果比較好,R2≈0.9999,并且已經通過顯著性檢驗,可以認為該模型的建立是可信的。從得到的計量經濟模型中可以得出如下結論:,說明在我國的民營企業的經濟增長過程中,第二產業對民營企業的貢獻最大。但是,我國民營企業進入的第二產業大多都是勞動力和資本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消耗、高投入分不開的,這種高消耗、高投入帶來了短期的民營經濟的輝煌,但是長此下去,民營經濟的發展必將走入“瓶頸時期”,而且這與我國政府提倡的由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發展的政策是有很大差距的,這種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的老路已經走到了盡頭。不轉變增長方式,資源將難以支撐。資源供給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這也將不允許我們繼續走粗放增長的路子,否則,經濟運行就不可能進入良性循環。
二、三次產業的勞動力和資本貢獻率的測量和比較
結合發達國家發展的經驗和我國民營企業發展的趨勢,可以推測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一種好的思路,但是就規模遞增效應而言,是否應該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否應該將資本和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還有待驗證,下面本文就民營企業的三次產業的資本和勞動力投入與產出進行分析,進一步說明我國的民營企業的產業結構有待調整,并據此給出調整的建議。
1.建立模型。影響民營企業的產出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如:自然資源、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等等。鑒于我國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對民營企業的產出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本文將選取勞動力和資本兩個要素來加以研究。民營企業產業結構是否需要調整,關鍵在于比較相同的各個產業的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產出,也就是各個產業的勞動力和資本對各自產業的貢獻率并判斷各個產業是否處在規模報酬遞增的階段。綜合以上因素,本文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模型分析各個產業的勞動力與資本的投入對各個產業的產出的貢獻率。
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的基本形式如下:
其中表示第i產業第t年的民營企業總產值;(t)為規模參數, 表示第i產業第 年在民營企業中從業人員的總人數;(t)表示第i產業的資本,一般我們用該產業第 年的民營企業投入的總資產來代替,為隨機誤差項。
為方便分析生產要素的投入對各個產業產出的影響,我們通常對上式兩邊去對數,則得到如下形式:
2.數據分析及結論。由于國家政策對農林畜牧業的保護,因此民營企業進入第一產業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相比較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對民營企業總產出的貢獻相當少,加上1994年以前對民營企業在第一產業從業人員統計數據的不全,因此本文中只選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數據建立模型,旨在通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要素投入對產出的貢獻分析產業的轉移的可行性。因此本文選取1985年~2004年的民營企業的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資本投入、勞動力投入數據,先進行整理,然后用TSP軟件對其進行回歸,借此來分析勞動力和資本兩要素的投入對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出的影響。
根據第二產業的數據,利用TSP軟件對以上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結果如下:
根據表中第三產業的數據,利用TSP軟件對以上數據進行分析,得到結果如下:
從以上的兩個TSP軟件分析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回歸的效果都比較好,可以認為已經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用該C~D生產函數來分析民營企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要素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得出的結論是可信的。
從以上得到的計量經濟模型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首先,從模型1中可以看出,勞動力每增長1%,民營企業的第二產業的產出就大約增長0.24%,資本投入每增長1%,就會導致民營企業的第二產業的產出大約增長0.75%,說明第二產業的增長主要靠資本的拉動。
其次,從模型2中可以看出,勞動力每增長1%,民營企業的第三產業的產出就大約增長0.37%,資本投入每增長1%,就會導致民營企業的第三產業的產出大約增長0.68%,在第三產業的增長中,資本的投入仍然帶來較勞動力投入更多的效益,加大第三產業資本的投入,也會快速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
另外,比較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分析結果,<說明了勞動力和資本在不同產業中的作用不同,第三產業主要是服務行業,對勞動力的素質要求相對簡單,因此增加勞動力就可以帶來較多的產出,而第二產業主要為制造加工業,需要較高層次的有技術的熟練勞動者,因而加大勞動力的投入并沒辦法達到象第三產業一樣多的產出。因此,在現階段,為更有效率的推動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鼓勵勞動力向第三產業轉移是有必要的。>說明在現階段,民營企業將資本投入到第二產業仍然可以帶來很高的產出,但是資本的投入所帶來的第三產業的產出相比較相同資本投入到第二產業所帶來的產出相差并不是太大,而且從分析表中還可以看到,的值非常接近于1,但是比1略小,鑒于模型存在的誤差,基本可以認為民營企業的第二產業目前處于規模報酬不變的階段,但是有規模報酬遞減的趨勢;而的值相比較1而言非常接近但略大一點,基本可以認為我國民營企業的第三產業正處于規模報酬不變階段但是有規模報酬遞增的趨勢,也就是說將資本和勞動力投入到第三產業相比較投入到第二產業會帶來較高的回報。因此,從模型分析結果上可以認為將資本和勞動力有計劃的向第三產業轉移對我國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可行的。
三、民營企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可行性分析
根據前面計算出的三次產業產出對民營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以及各個產業的規模效應,可以從計量模型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到,我國民營企業的第二產業已呈現出規模報酬遞減的跡象,這就不難解釋目前我國民營企業已經受到產能過剩問題的困擾,加上我國民營企業進入的產業大多都是勞動力和資本大量投入的粗放型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消耗、高投入分不開的,這種高消耗、高投入只能帶來了短期的經濟的快速增長,要使得我國民營企業能做得更大更久,就必須正視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協調。另外,模型分析結果表明,我國民營企業的第三產業仍處于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加大第三產業的投入將會帶來更多的產值回報,而且第三產業的部門主要是服務部門,對勞動力的技能要求較第二產業要低,吸納的就業人員也較多,因此調整產業結構,不僅可以緩解我國民營企業產能過剩的問題,還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因此,為確保我國民營企業的健康順利的發展,對現有的產業結構進行適當的調整從理論上說是必要的,從數據上顯示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