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裁員是很多公司面臨危機困境時采用的方法,而在此問題上,大眾(德國)公司采用了與眾不同的解決方式,本文就大眾(德國)公司采取的措施方法作一介紹,并談談對我們的啟發。
[關鍵詞] 裁員措施啟示
大眾(德國)公司在上世紀90年代歐洲汽車工業危機中,面對需求下降,成本上升,裁減員工的壓力,并沒有單純的采用裁減員工的方法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是根據企業自身內外環境的條件和要求,采取有別于傳統裁員方法,既保留了原有職工,又提高了企業效率。本文就大眾(德國)公司在裁員問題上的對策和方法做一論述并談談對我們的啟示。
一、 企業外部環境
健全勞動法規,政府和工會組織加強監管。
德國勞工法重要任務之一是保護雇員不要失業。法規對勞動力裁減和非勞動力裁減的能力適應性作了區別。根據現有的法律,由于經濟狀況引起的失業意味著失去工作,失業者將得到失業的財務補償。社會可接受的失業意味著有意裁減勞動力僅僅可能發生在縮減人員,一致同意的終止合同,或早期退休計劃上。在一致同意的終止合同中,提供雇員自愿離開公司的財務補償。另一個選擇是逐步退休,這意味著州,例如德國聯邦勞工局幫助支持年老雇員從事臨時性工作。
非勞動力裁減的能力適應性目的是穩定雇傭關系,避免失業。這里最重要的一個方法是縮短工作時間。如果導致薪資減少,減少的一部分由聯邦勞工局支付雇員薪水加以平衡。但是,縮減工作時間是暫時的方法,只適用于最多12個月。
我國勞動法在企業裁員方面有相關規定,但沒有德國勞動法詳細和完備,近幾年,有關企業在裁員過程中出現的勞資糾紛屢見報端。企業在裁員過程中出現的違法行為日益增多,員工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這需要我國不斷發展和完善勞動法規,建立健全相關的規章制度 。政府和工會組織應設立專人或專門機構對各企業的裁員行為加強監管。
二、 企業自身
1.管理機制
(1)充分發揮企業中工會的作用,確實保障員工的正當合法權益。在大眾(德國)公司,工會在公司決策中影響很大。90%多的工人在工會中被組織起來,雇員在公司中有很強的代表性。當作重大決策時,大眾公司股東大會中工人代表要占80%以上,而且,工廠的建造和搬遷在大眾公司監事會中需要三分之二多數票同意。這些政策對確保雇傭關系和每個工廠的生存都很重要。
在我國,工會在企業決策中影響不大,特別是在涉及職工重大利益的企業決策中,工會往往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應使企業工會員工或工會擁有相當比例的股份,在股東大會中增加員工的人數,這樣保證員工或工會在企業重大決策中擁有發言權。
(2)企業中建立裁員問題的民主決策機制。在大眾公司里,薩克森州是最重要的股東,擁有五分之一的投票權,根據大眾公司的規定,在做出裁員這樣的決策時,需要80%的票數。因此,沒有薩克森州的同意,股東們不能做出任何重大決定。薩克森州州長是大眾公司監事會中大股東的兩個代表之一,大眾(德國)公司的六個工廠中五個位于薩克森州,所以在做公司決策時,要考慮雇員的利益。這樣,大眾公司的雇員能夠影響公司決策。
我國企業應學習德國企業的成功之道。企業應建立民主決策機制,在涉及重大決策時,比如裁員問題,在遇到類似重大問題時股東應集體討論,協調一致,方可進行決策,這樣避免在裁員問題上草率決策,對企業,員工,以及社會產生重大損失。在裁員問題決策之前,多傾聽員工和工會對裁員問題的意見、建議。
2.具體策略
(1)處理裁員問題,可以有不同選擇。傳統上,企業在遇到困境時通過裁減人員,降低成本來提高效益。而大眾(德國)公司卻沒有采用大規模裁員這種通常做法,它建立了一個保證雇傭的制度。這項制度不僅縮短了工作時間,也有提高生產率的措施。
(2)處理裁員問題的具體方法。大眾(德國)公司在對待裁員問題上采用的是新雇傭模式,有三種雇傭模式:一周四天工作制,脫產制度,分類制度。一周四天工作制是在保留工作的基礎上,每周工作時間由36小時消減到28.8小時,同時雇員的年收入也不得不減少。為了彌補月薪的減少,全年發放一次性獎金。第二項措施是脫產制度,這項制度可使雇員在一年中有較長時間的假期。有了脫產制度,雇員可根據自己的經濟狀況工作,可繼續他們的教育。第三種措施是分類管理制度,這種措施主要是逐漸增加受訓者每日工作時間,同時逐漸減少老雇員的工作時間。也就是年輕雇員的工作時間逐漸增加,同時老雇員每日工作時間以相同數量逐漸減少。
在實施新雇傭模式的同時,采取提高生產率的措施。為了避免裁員,不僅有必要采用彈性工作制降低成本,而且還要提高生產率。
提高生產率的措施是:建立“快捷工廠”, “快捷工廠”意味著根據顧客訂單組織資源生產,持續改進過程,主要是車間和來自不同部門的10~12個參與者來討論可立即轉化為行動的生產鏈的改進措施。“培訓部”, “培訓部”的目標是人們可以接受的工作結構變化和雇員創新的實現。培訓部的任務是在脫產或閑暇時,培訓雇員或經理人員。
我國的民營企業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尤其在企業面臨困境時,往往采取裁員的斷然措施,雖然這樣降低了企業的經營成本,但往往并不能達到令人滿意的經營效果,裁員并不是企業陷入困境時的最佳選擇。如果民營企業能從大眾(德國)公司對待裁員問題的應對之策中獲得啟示,運用科學的方法,通過企業自身的挖潛改造,走內涵型的發展之路,也許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扭轉企業的頹勢,走上興旺發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