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分析新公司法英譯本的一處小小的誤譯,提出了法律翻譯要嚴格忠于原文,為了做到這一點,不僅要有扎實的英語基本功,還要研究和了解法律原文,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才能夠準確地反映法律法規的原貌。
[關鍵詞] 法律翻譯法律語言新公司法介詞嚴謹法律精神立法愿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對外交流越來越頻繁,法制環境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法律是一個社會的游戲規則,法律文化是反映一個社會文明程度最重要的標準之一。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們不僅要了解國外的先進文化和科技,也要讓外國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狀,了解中國的游戲規則。因此,近年來我國制定的法律法規,尤其是涉及到國際經濟交往的法律法規,都出臺了相應的英譯本,為促進中外交流做出了很大貢獻。
2006年1月1日,我國開始實施修訂后的新公司法。新公司法在各方面進一步與國際接軌,為我國企業展開對外合作提供了更完善的法律環境。為了讓外國投資者更加迅速和準確地了解中國公司法,完善的公司法英譯本是極為必要的。但是,無庸諱言,法律翻譯在中國仍然較為薄弱。眾所周知,法律語言是極為嚴謹的,往往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字、一詞,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不可隨便。法律法規的英譯本自然應該秉承法律語言嚴謹準確的內在屬性。然而以公司法論,目前的公司法英譯本中理解錯誤、表述偏差的現象可謂多矣。筆者在瀏覽商務部對外投資網上公布的公司法英譯本時就發現了一處有意思的錯誤,看似一詞之差,法律意義卻大不相同。
新公司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公司向其他企業投資或者為他人提供擔保,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會或者股東會、股東大會決議……”該條第二款規定:“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必須經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在商務部對外投資網上公布的公司法英譯本將上述條款相應翻譯為:“Where a company intends to invest in any other enterprise or provide guarantee for others, it shall, according to the provisions of its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be decid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or shareholders or shareholders' convention……”“If a company intends to provide guarantee to a shareholder or actual controller of the company, it shall make a resolution through the shareholder's meeting or shareholders' convention.”
仔細閱讀上述條款的原文和譯文可以發現,第一款中的“為他人提供擔保”譯文翻譯為“provide guarantee for others”,而第二款中的“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的”,譯文翻譯為“provide guarantee to a shareholder or actual controller of the company”。都是“為……提供擔保”的句式,為什么上一處是“provide guarantee for”,下一處就變成了“provide guarantee to”?莫非為不同的對象提供擔保,語言上也要區別對待?還是說“provide guarantee for”與“provide guarantee to”原本無甚區別?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我們仔細分析第十六條第二款的表述可知,“公司為公司股東或者實際控制人提供擔保”,公司是保證人,股東或實際控制人是被保證人,通常是債務人,而債權人,也就是擔保中的權利享有人,在這一款中是沒有出現的。實踐中常見的情形是,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向第三方借款,公司就該借款為其提供向該第三方提供擔保,則該第三方成為擔保權人。
很顯然,這里“為……提供擔保”應該使用的是介詞“for”,且“for”在這里表示的意思是“to indicate the recipient or beneficiary of an action”,也就是“為……,用來指一個活動的接受者或受益者”(《美國傳統詞典》)。在這里,正因為公司有提供擔保,股東才能向外獲得融資,股東顯然是公司擔保行為的受益者,公司提供擔保,正是“為”了股東。其實,這也是公司法要求上述行為必須通過股東會或股東大會同意的原因——避免少數大股東濫用對公司的控制權,使公司因對股東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而遭受損失。
而介詞“to”可以理解為“In a direction toward so as to reach”,也就是“向,為了到達…而朝一個方向” (《美國傳統詞典》)。Guarantee的意思是保證,也就是“ a pledge that something will be performed in a specified manner”。因此“to provide guarantee to”實際上就是“to give assurance to”的意思。在擔保法律關系中,被“assure”的人是債權人,正因為有人提供了guarantee,債權人得到了assurance,相信債務人會償還債務,或者在債務人無法償還債務時可以向保證人追償,所以才借出金錢或者做出其他行為。因此我們如果把guarantee提供給股東,則上述法律關系變成了股東是債權人,公司是保證人,債務人變成了條款中未出現的一方,這顯然與法律的愿意不符。實際上公司向股東提供擔保(而非“為”股東提供提供擔保)并不會損害公司的利益,公司法也沒有必要專門就這一點做出規定。
從上面這處小小的誤譯可以看出,法律語言是非常精確和嚴謹的,每一個字都有它的含義;我們從事法律法規的翻譯就更要本著嚴謹的治學精神,一絲不茍,切不能模棱兩可蒙混過關。翻譯完成之后,要注意看我們對原文的理解和基于自己理解的譯稿是不是“make sense”,是不是與相應法律的精神一致。以本文中的誤譯為例,如果譯者吃透了本條規定的立意,吃透了本條規定反映的法律關系,則文中“to provide guarantee to”的誤譯就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