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管理學的發展史中,泰勒的地位無人能替代。百年之后,其科學管理思想仍閃爍著光輝,對于經濟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的我國,尤其有深刻的現實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本文就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談談該原理與中國的實踐以及泰勒的實踐精神對當前學術科研活動的啟迪。
[關鍵詞] 泰勒科學管理理論實踐精神
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與中國實踐
1912年,弗雷德里克· 泰勒出版了《科學管理原理》一書,第一次系統地把科學方法引人管理實踐,提出了科學管理原理,使管理真正成為一門科學。其所創立的科學管理理論和方法被尊稱為“泰勒制”。泰勒提出,必須把科學知識和科學研究系統的內容用于管理實踐,科學地挑選和培訓工人,科學地研究工人的生產過程和工作環境。并據此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和合理的日工作量,采用差別計件工資制調動工人的積極性,實行管理的“例外原則”。勞資雙方進行一次“心理革命”,以友好的合作代替對立斗爭。泰勒認為“所有的日常活動中,不注意效率的行為都在使整個國家資源遭受巨大損失,而補救效能的辦法在于科學的管理。”
泰勒將知識用于工作,不出幾年企業的生產力就開始以每年3.5%~4%的比率提高,這意味著每18年左右翻一番。自從泰勒開始以來,所有先進國家的生產力提高了大約50倍。在這種前所未有的擴展之上,發達國家在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方面都有了提高。
百年之后,泰勒的科學管理思想仍然閃爍著光輝,其思想對于經濟比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的我國,尤其有著深刻的現實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我國經過改革開放以來20多年的發展,生產力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總的來說,從政府到公司,效率不高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在企業,普遍存在著管理混亂效率低的現象,嚴重影響了企業的勞動生產效率和經營管理質量,導致了資源不應有的損失浪費。而有的企業主認為雇員與老板是對立的,想方設法卡員工,如珠三角前段時間頻繁見報的勞工荒現象就是 “重企業經濟發展、輕工人權益保護”,最大限度地剝削廉價的勞動力導致的結果。
因此,在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深化企業改革的過程中,必須進一步完善目標責任制,廣泛開展各種科學的分工和合作,建立新型的激勵機制,采取強力措施,逐步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進行標準化、計量化作業管理,使經營管理盡快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并且企業主與員工之間應進行一次偉大的“心理革命”,以友好的合作方式共同做大餅,從而得到雙贏的結局。
筆者大學畢業后曾在一家國營企業工作過一段時間,親眼目睹了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在該企業帶來的巨變。該企業是一家壓力容器生產企業,起初廠里工人與管理人員的關系就是一種對立關系,廠級領導來巡視時工人們就各就各位干起來了;管理人員一走,工人便漫不經心地組裝著零配件,時不時聊天看報。還不到下班時間,眾人就都早早擠在廠門口,只等鐵門一開就奪門而出。新廠長上任后開始實行計件工資制,后來筆者才知這是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經過開會討論,計件工資制正式實施,不到一個月就顯成效,原來總不能按時完成的任務很快就完成,工人們不再視管理者為監工,而是積極主動地完成工作,甚至加班加點。共同努力的結果是蛋糕做大了,工人的平均收入大幅提高,有的甚至比管理人員高出四五倍,由于企業效益改進,訂單增多,整體員工的收入都比原來提高。員工與管理者雙贏的局面出現。
泰勒的精神令人感動
泰勒出身于美國一個富裕的律師家庭,長大后他立志繼承父業,考入了哈佛大學法學院,但由于視力嚴重減弱不得不中途退學。他并沒有怨天憂人,抱怨命運的不公,更不像今天我們脆弱的 “天之嬌子”,動不動就做出要跳樓的呻吟,而是先在一個小廠踏踏實實當學徒,后到米德瓦爾鋼鐵廠當機械工人。由于工作努力,表現突出,很快先后被提升為車間管理員、小組長、工長、技師、制圖主任和總工程師,并在業余學習的基礎上獲得了機械工程學士學位。泰勒的經歷為我們樹立了一個不屈于挫折,與命運做斗爭的典范。
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幾乎都是經自己親自試驗和認真研究提出的。他的探索主要反映在他的三個最有名的試驗:通過搬運生鐵的試驗,摸索出工人的日合理工作量,從而為實行定額管理奠定基礎;通過鏟具試驗,探索鐵鍬多大鏟物效率最高,從而為工具標準化奠定基礎;在金屬切削試驗中,泰勒前后共花了26年,15萬美元,寫出了3萬多份試驗報告,僅形成的切屑就達80萬磅,最后,取得了有關車床、刨床、鉆床、銑床在車速、進刀、材料等方面的豐富資料,為制定各種機床進行高速切削和精密加工的操作規程提供了科學依據。這些實驗將他的科學管理思想理論深深地扎根在科學實驗的基礎上,使之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
從他進行的多種實驗可以看出他個性中的很多值得學習的品德:
具有獨特的創造個性特征,堅毅,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他不怕失敗和挫折,努力克服各種障礙和困難獨立性;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以自己科學的獨立思想去認識分析研究對象;不迷信權威,好奇,對不了解的事實有新奇感和興奮感,這是求知欲和潛在的創造力的具體表現;嚴謹,認真,任何事情都要用實驗和數據去說明。
盡管歲月已經歷百年,泰勒的品德對今天的我們進行學術科研活動仍有著深深的啟迪。它啟示我們,對于任何問題,如在對待科研工作中的論據和論點的科學性方面,注意實事求是問題,不能浮夸,不能摻入半點虛假。
在當今學術界,浮躁之風盛行,很多人都是急于求成,熱衷跟蹤模仿,不愿做深入的研究,評價和宣傳浮夸不實,追求論文數量和不講質量。少數人中還出現弄虛作假、包裝炒作、抄襲行騙等學術欺詐和不端行為;也存在著文人相輕、論資排輩、近親繁殖等毛病。當然,形成這樣的情勢,甚至愈演愈烈,不完全是個人的原因,有社會上的原因,也有管理體制上的原因,如缺乏監督和制約機制,缺乏學術民主和學術爭鳴等。
筆者深深地感到,對于教育科研工作者,學習泰勒的品德,提倡他這種認真執著的精神十分重要。在科學研究中,要力戒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態;要甘于寂寞,準備長期坐冷板凳,對待科研工作中的論據和論點認真執著,并注意理論與實踐結合,以指導實際。急功近利,淺嘗輒止是不可能有什么作為的。只有不浮躁的人,一旦確立了自己的志向而終生追求無悔的人才能有所成就。對于青年學人來說,應該耐得住清涼和寂寞,在科學道德上有正確的認識,識別什么是良好的科研實踐;什么是科學道德和良好的學風,什么是學術欺詐和不端行為,從而為世間真正做
些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