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許多企業已從單一產品的生產經營轉向多元化經營,建立了一定的管理模式,如采用直線職能制或事業部制。隨著股份制改革的深入,企業內部許多經營管理制度開始建立起來。而其財務管理體制卻仍走在老路上,仍然實施財會不分的管理,沒有建立從母公司到子公司實施系統管理的財務管理體制,財務管理體制的嚴重滯后,使財務的管理職能得不到發揮,阻礙了企業的發展。
[關鍵詞] 財務監督產權內部審計
一、 引言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鄧小平同志總結了我國幾十年經濟建設的經驗教訓得出的至理名言。正如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著名論斷,“沒有人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企業是如此,企業的財務管理體制也應當如此。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為適應市場的需求,企業規模、經營方式、戰略目標等等都在不斷發展變化;財務管理體制也應當不斷向前發展。企業財務管理體制的發展不應當是盲目的,而應以適應企業的發展狀況為目標:離開了企業這個依托,財務管理體制猶如空中樓閣,毫無意義。西方發達國家的財務管理體制模式,并不一定能照搬照用:只有適應我國企業發展的財務管理體制,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二、 財務監督的原因
1.產權結構不清晰,產權關系尚未理順,財務管理體制不能充分發揮處理責權利關系的作用。我國的企業有相當一部分是通過政府行為捏合而成的,沒有形成牢固的資本聯結紐帶,企業的凝聚力低。在少數通過市場競爭而形成的以資本為聯結紐帶的企業,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政府仍存在直接干預企業經營管理的行為仍然存在,企業法人產權主體沒有獲得充分的經營權,也沒有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而使以產權明晰為基礎的財務管理體制難以建立,協調理財主體間的關系更無從談起。從而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財務管理混亂,企業得不到發展。
2.財務組織機構一元化,財務和會計不分,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在西方財務理論界,財務應當從會計中分離出來的觀念,由來己久。而在西方企業界的實踐中,從公司這種組織形式出現開始,財務與會計機構分設在企業開始出現。20世紀四五十年代,美國的大多數公司都有一個財務長和總控制長,財務長充分發揮了財務的控制和決策等職能。理論和實踐經驗都表明,財務從會計中的分離對現代企業的發展,尤其是企業的發展十分必要。在我國,《公司法》頒布已久,企業也發展了一定時間,卻一直未能強化財務功能。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籌資、用資等重大財務問題都由國家財政一手制定,企業被動執行,財務管理無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財務管理,這一定程度上促使“財會合一”“大財會”狀況的形成。我國企業是在經濟轉型時期產生的,絕大多數沿用了這種一元化的組織形式:也有一些將部分財務職能從財會機構分離出來,如設立資金“計劃處”,但其工作還很不規范,往往使財務控制缺乏或無法對企業的財務活動進行全面控制。
3.內部財務管理基礎工作不扎實,缺乏完善的財務管理制度。實行制度管理是是實施財務管理的有效手段,財務制度也是財務管理體制構建的基礎。長期以來,由于依賴于國家政策,企業的內部管理制度并不完善。由于產權關系沒有理順,企業母公司對成員企業的管理制度,如資產管理制度、成本控制制度、風險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等的不健全,使國有資產流失嚴重,成本失控、缺乏激勵和約束機制的現象普遍存在,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
總之,我國企業己進入生命周期中的成長階段,而走在老路上的財務管理體制卻因為維持現狀、發展滯后打破了“制度的均衡”:均衡的打破,迫切要求制度的創新,以適應發展。而我國企業財務管理體制卻沒有做適應性調整,內在的矛盾,使企業這個多“制度安排”的集合,沒有達到最優的組合,效率低下。企業財務管理面臨種種困難,嚴重阻礙了企業的發展。因此,在現階段,我國企業迫切需要改變財務管理體制嚴重滯后的狀況,重塑一個新的適應發展的財務管理體制,發揮其強大的生命力。
三、財務監督的主要方式
1.企業財務預算管理。全面預算的有效推行須有一定的組織基礎,即應建立健全嚴格的責任制,正確劃分各成員企業的責權利,確定責任中心。總預算只有針對不同責任中心的特點,制定相應的分預算,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簡單地說,責任中心大致有二類:投資中心、利潤中心和成本中心。在內,母公司既有長期投資決策權,又有短期經營決策權,既要對利潤負責,又要對利潤與投資之間的比例關系負責,理應劃為投資中心,其下屬有一定投資決策權的子公司亦可歸于此:利潤中心是企業的中間環節,它主要進行資源的籌措、使用和銷售,的人多數子公司和分公司具有經營自主權和獨立的經濟地位(雖然不一定具有法人地位),應屬的利潤中心;成本中心的職責是用一定的成本去完成規定的基本任務,內各類公司下屬的工廠或生產單位具有生產決策權,從事經濟核算,通過增產節約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因此可確定為成本中心,對于不同的責任中心,因其責權不同,相應的考核標準也有所區別,即分別以投資效益、利潤實現情況、成本控制情況為主,這要體現在具體的分預算中。
財務預算一經確定,在內便具有約束力。各成員企業在生產營銷及相關的各項活動中,要充分考慮財務預算的可能,圍繞實現財務預算開展經濟活動。財務部門按照預算方案跟蹤實施財務管理,重點圍繞資金管理和成本管理兩大主題,嚴格執行各項財務政策,及時反映和監督其執行情況,適時實施必要的財務制約手段,把財務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貫于執行預算的過程中,同時加人財務管理的滲透力,拓寬財務管理的工作領域,把財務管理同其他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促進全方面財務管理局面的形成。
2.企業風險管理。進行風險管理,首先要對風險加以識別,風險的識別是指對企業面臨的尚未發生的潛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的歸類分析,從而加以認識與辨認的過程。識別風險在企業風險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如果不能用科學系統的方法來識別各種風險,就不可能知道企業將發生什么風險,風險程度如何,也就難以選擇處置和控制風險的措施。而要識別企業中存在的風險,就需要對企業的有關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采取多種識別方法,去區分風險類別,分析風險特征。
其次,我們要對己識別的風險加以衡量。風險的衡量是指用現代定量分析方法對特定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損失的范圍與程度進行估計與衡量。只有準確衡量各種風險,才能決定是采取自留風險還是通過保險轉嫁風險。同時,準確衡量各種風險還能為風險管理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
在風險分析的基礎上,我們現在所要處理的問題就是要尋求有效的風險管理工作去處置風險,這是風險管理的實質性步驟。一般而言,企業風險管理是通過兩條基本途徑處置風險的:其一,通過運用各種風險控制工具,在損失發生之前,消除各種隱患,減少損失產生的原因及實質性因素,同時在損失發生之時,積極實施補救措施,將損失的嚴重后果減少到最低限度,這主要包括避免風險和損失控制措施。避免風險這種方法簡單易行,經濟安全,但它是一種消極的預防措施:損失控制是積極主動地直接對風險采取行動,以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一種積極處置風險的措施;其二,當風險事件出現后,運用風險財務工具,對損失的嚴重后果及時進行經濟補償,使企業的業務活動迅速恢復。這種風險財務工具主要包括自擔風險和轉嫁風險。風險控制工具與風險財務工具相互補充,有機配合,構成企業風險管理的兩人決策工具和重要環節。
最后,我們進行風險管理的實施和評估,這是進行風險管理的最后一個環節。實施風險管理決策和評估其后果的實質在于協調配合使用風險管理的各種工具,力求充分發揮損失前的風險控制工具的作用,積極采取措施,消除隱患以防止損失的發生,一旦發生事故,應竭盡全力進行搶救。
3.企業內部審計。企業除了必須接受政府和社會中介機構的外部審計之外,還應該設立專門的審計部門進行內部審計。審計部是企業母公司財務機構的一部分,但應該與財務核算部門分離開來,直接接受母公司總經理領導,而不受財務經理領導,以保證其審計工作的獨立性與權威性。審計部還須配備充足的高素質的審計人員,以保證審計工作的質量。
企業應采用全面審查與抽查相結合的方法,定期或不定期的開展審計工作。全面審查是指由審計部負責在每年初向成員企業發放財務審查計劃,列明審查項目,預定審查日期、參與人員及所需要的資料等,到時派專人進行審查,并按審查結果編制報表。所編報表要上報總部財務總監,然后財務總監會同審計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后,再報董事會裁決。全面審查是審計工作的主要內容,對子公司進行不定期抽查是其必要的補充。二者結合起來,母公司就可以全面真實地了解子公司的財務狀況。
通過審計審查出來的亂章亂紀、違規違法行為,一定要嚴肅處理。任何違法行為都是有風險的,對于理性的違法者來說,如果代價超過了非法收入,他便會停止違法行為。因此,加強審計監督,必須同時加大執法力度,特別是懲罰力度。只有這樣,審計監督才能充分發揮出其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