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構造數學模型并非只是簡單的數學推理過程,而是一種經濟分析活動。就其最終目標來看,旨在借助數學工具解釋經濟理論,表述經濟規律。本文通過生產函數與成本函數的構造,闡述了經濟理論先行原則的具體運用,展現了避免經濟分析隨意化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 西方經濟學數學模型生產函數成本函數
一、生產函數的構造
在生產理論中,要研究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隨著勞動投入的變化而增減的規律。總產量是先增后減,在增加階段,先以遞增的速率增加,達到一定程度后,再以遞減的速率增加;在減少階段,則是以遞增的速率減少。這一過程體現了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這一規律,無論是從歷史還是現實的角度看都有科學意義,在此規律作用下,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當不變生產要素已經充分利用時,繼續追加可變要素,不僅生產效率不會提高,反而降低,最終表現為總產量的減少。就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的關系而言,當邊際產量大于平均產量時,平均產量上升,當邊際產量小于平均產量時,平均產量下降,當邊際產量等于平均產量時,平均產量達到最大值。即平均產量線與邊際產量線相交于平均產量線的最高點。這些理論,是依據大量生產活動實踐總結出來的,較好地解釋了經濟活動規律。為了形象直觀、精煉準確的表述這些內容,我構造了一個非初等函數:
當0 當時,由于在[10,20+]上連續,在(10,20+)內可導,且由此得到: 進而得到: 用這一模型可以反映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的變化規律。當10 再進一步求出APL,令APL=APL,解出L=,在該點,平均產量達到最大。至此,就完整地表達了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之間的關系。 在這一模型的構造中,根據總產量先升后降的特征,可以構造一條開口向下的拋物線,這條拋物線在其上升階段,其切線斜率是遞減的,即生產函數的導數是遞減的,這反映出總產量增加的速率是遞減的。但根據經濟理論,總產量在增加階段,其增加的速率是先遞增,后遞減,因此,要有一段其切線斜率是遞增的曲線。容易想到,上凹的拋物線其上升部分切線斜率是遞增的,即相應函數的導數是遞增的。將這兩條凹向不同的拋物線連接,就能模擬產量的變化規律,較好的發揮數學模型對于經濟現象及其規律的詮釋功能,為進一步運用模型預測產量變化趨勢奠定基礎。 二、成本函數的構造 其基本思想是:相對于給定的產量q,求出使成本最低的要素投入組合(L,k),進而確定此時的成本,即,成本是產量和要素價格的函數。 首先要求出擴張路線方程。由于擴張路線是均衡點的軌跡,因而在擴張路線上,必滿足均衡條件:,由此即得擴張路線方程。其次,與生產函數聯立,求出使成本最低的要素投入組合(L,k), ,要素投入量也是產量和要素價格的函數。最后,將L,K代入,即得。 例如,設,則擴張路線方程為,由此解出代入后求得 。 若w及r是常數,則就是產量q的一元函數,通常我們用三次函數來表現它:,根據經濟理論先行的原則,可確定系數的符號。 1.所以是固定成本。從短期看廠商能改變勞動力的使用量,改變原材料、燃料等的投入量,但不能變動廠房規模、機器設備數量等,既存在固定成本,故>0從長期看,廠商的全部生產要素投入量都可以變動,如廠房規模、機器設備數量等,因此,不存在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的區別,故=0,于是知:≥0。 2.由于邊際成本為正(總成本總是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的),所以γ>0。又因為:,當q充分大時,上式遵從α的符號。由于>0所以α>0。 3.由于>0 所以沒有實數根,從而 。 4.是邊際成本,當q=0時,邊際成本是遞減的,故。 上述過程從數學角度看,無非是討論了三次函數的有關性質及其一階、二階導數的符號與系數的關系,但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卻表現出總成本與邊際成本的變化規律。兩者的一致性反映了數學模型反映現實的正確性,不一致之處則凸顯出數學模型的局限性。這正說明,用數學模型模擬經濟活動規律的工作,還存在著較大的發展空間。 在研究經濟問題時,經濟直覺是本,數學工具是末。在強調數學工具的重要性時,更要強調經濟直覺的重要性,經濟直覺經過論證形成了經濟理論。因此,必須堅持經濟理論先行原則,才能恰如其分的運用數學工具,避免因陷入繁雜的數學推理而淹沒以至誤導了經濟學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