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活方式由節儉型到消費型再到節約型是歷史發展規律嬗變的邏輯遞進?;谌祟惱硇缘乃妓骱涂茖W發展觀的樹立,以及傳統文明的整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人們能夠在生活消費理念變革和政策引導宣傳教育的前提下積極建構并實施新的節約型生活方式。
[關鍵詞] 生活方式節約型消費理念
人類的生活方式既是社會經濟運行的結果與產物,同時又是社會經濟政治的前提與動力。中國在現代化歷程中,必須大力提倡推行健康科學文明的節約型生活方式,以適應我國和諧社會建設的現實。
一、生活方式的現實表達及分析
生活方式是人們以一定的人生觀來對待個人日常生活行為的一種活動模式,也是一種在經濟上文化上引導人們行動的思想和心理表達模式。
生活方式直接表征著人類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的進步程度。在農業社會,由于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低下,人類從自然界獲取物資財富非常艱難,消費品極度匱乏,人們只有抑制消費才能簡樸度日,自然就形成了“節儉型”生活方式,其消費模式是以物品的客觀使用價值為尺度。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生產力得到極大提高,物資產品逐漸豐富起來,人們不用為基本的生存煩憂,生活目的更多的是為了滿足自己追逐時尚展示身份地位的心理需求,生活方式隨之轉變為“消費型”。消費主義的生活觀念帶有明顯的奢華傾向,它不再重視物品的使用價值,而是關注于一種社會符號意義的“時尚價值”,時髦成為流行的生活趨勢和群體心理定勢。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資豐盈,消費型生活方式開始流行,趨向大眾化。人們越來越追求豪華的住房汽車、花樣翻新的包裝、精巧細致的一次性用品,全然不顧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不合理消費現象層出不窮。尤其是一些青年人,超前消費過度消費是他們熱衷追逐的時尚目標, “今天花明天的錢”,“享受人生”成為時髦行為,貸款買房買車,人變成物品的奴隸,失去精神上的自由,造就了眾多的“房奴”“車奴”,以至于相當一部分人成為新一代“負翁”。究其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其一,中國人對待物資財富的心理準備不足。改革開放以來短短的二十幾年時間,中國就邁進小康社會。這種歷史境域使中國人從一個極端跳躍到另一個極端,民眾的心理還未來得及充分反思生活的意義,就已經享受現代文明帶來的物資利益。其二,西方社會生活觀的影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刺激生產防止經濟危機,奉行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大力提倡民眾消費以循環生產發展,興起了享樂主義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要滿足的不是需求,而是欲求。欲求超過了生理本能,進入心理層次,它因而是無限的要求?!背康膿]霍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下,伴隨西方國家強勢經濟發展,這種生活方式遠播到世界各地,發生示范效應。其三,市場經濟刺激消費所導致。市場經濟以獲取最多的經濟效益為至上原則,需要社會群體以擴大消費來支撐生產的循環。市場經濟強制性灌輸消費主義理念,不遺余力地利用廣告等工具引導人們非理性消費,把人的生活意義全部納入對物資利益的追求之中,使生活成為被商品意識“泛化”的異化生活。其四,傳統文化節儉觀念的缺失。中國傳統文化講求修身養性天人合一,追求精神道德層面的高尚,生活上崇尚節儉,對物資追求有限度地克制。但在現代文明建設中,這些文化傳統被視作是落后的糟粕,其內在的合理成分沒有被繼承下來。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消費型”生活方式已不適應科學發展觀的需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模式要求必須建立新的“節約型”生活方式?!肮澕s型”生活方式是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指在滿足人們基本生活物資及精神需要,逐步提高生活質量的基礎上,厲行節約合理消費,以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這是我國社會發展的邏輯趨勢和必然選擇。
二、節約型生活方式所以可能的條件
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中國目前國情現狀提供了建立“節約型”生活方式何以可能的條件。
第一,人的本性要求理性的價值取向和生活態度,為節約型生活方式的建構奠定了思想基礎。
節約型生活方式建構是建立在人的本性基礎上。人是一種特殊的存在,與動物的自然存在,被動地適應自然不同。人是二重性的存在,既是有生命的自然物,又具有超自然性,他不僅僅滿足于肉體的生存,他還要求人有生活的意義、價值的肯定、精神的追求以及對生命的體驗。人作為真善美的統一,會用自我理性不斷地審視生活,用意志約束自己物欲享樂,追求一種更高的理想性人格完善,實現身心全面的自由的發展。
第二,和諧社會的科學發展觀要求變革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走可持續發展的節約型生活道路。
目前中國經濟騰飛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極度突出,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生態惡化成為社會進步的最大瓶頸。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使自然資源難以為繼,同質經濟產值相比損耗的能源是其他發達國家的幾倍,產生的廢棄物使環境污染嚴重,已經極大地威脅到人類自身的生命安全。這一切迫使我們必須樹立科學發展觀,建立和諧社會理念,走人與自然和諧之路。為此我國制定了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綠色消費”、“循環經濟”的理念,在全社會樹立節約意識,倡導適度消費,使人們的生活流程成為節約型的循環回收再利用。
第三,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必然選擇,是節約型生活方式的歷史基點。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歷史進化方式是超越生命的方式,人類的歷史活動以社會文化遺傳為基點。馬克思說:“人的存在是有機生命所經歷的前一個過程的結果。……作為人類歷史的經常前提,也是人類歷史的經常的產物和結果,而人只有作為自己本身的產物和結果才成為前提?!敝袊且粋€有五千年文明傳承的國家,中華文明的文化內核已深深地扎根于中國人的思想意識之中,對中國人產生根深蒂固的影響。節儉是中國人的優秀傳統美德,它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今天當西方物化世界的弊端顯露無疑時,許多人開始轉向中國傳統文化尋求良方,用中國整合后的新文化治理后現代文明的弊病,節約型生活方式的回歸就是現代人的理性選擇。
第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現實為節約型生活方式提供了外部客觀條件。
市場經濟是一把“雙刃劍”,既有能導致人們追求純粹經濟利益的一面,又有規范約束人們經濟行為的另一面。為提高產品銷售份額,賺取更多的利潤,企業必須采用新技術新工藝使產品升級換代,推陳出新大量節能產品,以迎合大眾物美價廉的綠色消費心理。同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力作為商品參與社會流通,遵循市場規律,參與競爭優勝劣汰。迫于未來的不確定性,人們必須未雨綢繆,端正生活態度,積淀生活資本,實施節約生活。而社會主義制度對市場經濟起到了一種積極的限定和制約,使生活方式按照社會主義發展軌跡運行,不至于走向自由放任的縱欲主義。
三、節約型生活方式的建構途徑
歷史的發展進步使人們的生活模式既不能回到前農業社會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的狀態,也不能繼續后工業社會的無度浪費,唯一的途徑是對人類的生活行為實施規范化,堅持文明消費、適度消費、合理消費,建構節約型生活方式。
1.根本變革生活消費理念,樹立健康、科學、節約的生活模式
主體的生活價值取向直接導致人在實際生活中的行動。要建立節約型生活方式首要的變革是實現思維模式的根本性突破,用人類理性反思自我的生活消費行為,在生活價值觀上樹立科學的標準尺度。要樹立科學的生活質量觀。一個人生活質量的高低不能僅僅以物資財富的多寡來衡量,必須重視人的情感體驗、道德信仰、審美藝術等主觀性因素。高質量的生活是對生命真正的體悟,是合乎內心意志“自律”的自由生活,而不是“他律”意義上物欲橫流的肉體滿足。要樹立理性自主的正確人生觀。生活方式折射出深層的世界觀人生觀。生活是生命的自我實現,是個體的自我擺脫物欲對人羈絆支配的過程。正確的人生觀必須用理性的思辨能力分析現實,樹立理想信仰,把握自我,而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的現實感性肉體刺激。要樹立公民的責任意識。個人作為社會性的存在,每個人的行為不可避免會影響到整個群體,個人要向他人、社會、歷史負責。目前世界人口增長、生態危機、環境惡化是地球上人類的共同責任,個人要本著對他人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建構節約型生活方式,從我做起,義利共舉。
2.建設制度性規范保障節約型生活方式在全社會廣泛實施
制度是人們共同制定遵守的行為準則。節約型生活方式的建立和穩固需要制度機制的強力支撐。首先要用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規范政府、企業、個人的責任和權利,建立獎勵節約懲罰浪費的原則,對高消費活動進行適度的法律約束,如“公交優先”。其次要用經濟手段設立軟環境規范,建立合理的價格機制,加強資源成本核算,把社會成本和經濟成本共同納入商品的價格,對奢侈品等高消費征以重稅。再次要實施有效監督管理,嚴格查處浪費行為。政府制度的執行不能停留于“口號化”,而是從嚴治理堅決打擊各種鋪張浪費現象。
3.廣泛利用宣傳教育機構進行引導示范,使節約理念成為民眾的共識
宣傳機構要充分利用報紙、雜志、電視、網絡等平臺宣講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弘揚勤勞節儉的民族精神,營造全民節約氛圍,引導示范節儉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積極向上的生活主流文化。
充分利用教育手段躍遷生活方式的歷史演變。加強公民生活消費的倫理道德教育,進行思想啟迪,提升全民生態素養,確立“可持續消費”模式。強化社會成員對環境的憂患意識,自發地樹立節約意識,潛移默化地讓節約成為每個公民的自覺行為。教化青年一代提升文化品位,樹立綠色消費觀念,講求奉獻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普及節約型生活知識,讓民眾學會識別辨認產品的質量,提高自我消費水平。
4.開展群眾性節約活動,在現實社會中探索與實踐節約型生活方式新路徑。
消費“是人的實現或人的現實”。 節約型生活理念需要群眾性的全民運動來實踐,以達成國人共同的節約行動。要移風易俗改革各種陳規陋習,調整生活消費結構,建構有自我創造性的生活。崇尚節約,從珍惜自己身邊一粒米、一度電、一滴水做起,養成良好的節約習慣。積極普及大眾化的節約技術,使用節能型新科技產品,廢物回收再利用。舉辦各種大眾性節約活動,活躍群眾生活,讓節約走進千家萬戶。
總之,面對世界嚴峻的挑戰,要充分發揮中國經濟潛在優勢,實現中華民族的強盛復興,中國人必須倡導全新的消費理念,放棄人類中心主義,以新的切入點實現生活方式的根本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