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公允價值無疑是當前會計理論與實務界的一大熱點和難點問題。本文從公允價值計量與規范會計理論、實證會計理論的關系對其理論淵源進行論述。
[關鍵詞] 公允價值會計計量會計信息
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了包括1項基本準則和38項具體準則在內的一整套新的會計準則體系,審慎地引入了公允價值這一計量屬性,并且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債務重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具體會計準則中得到了謹慎地運用,成為此次準則修訂中的一大亮點。本文從公允價值計量與規范會計理論、實證會計理論的關系分析其理論淵源,進一步揭示其在我國運用的必要性。
一、公允價值計量與規范會計理論的關系
1.公允價值計量與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觀點:受托責任觀與決策有用觀。受托責任觀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產生的,該理論認為為了減少代理人出于自身利益而對會計信息隨意操縱的敗德行為,會計信息必須是客觀的,以真實性數據為基礎并具有可驗證性,會計目標應以恰當形式反映和報告資源受托者經營管理責任及其履行情況。在這種觀點下,基于一系列假設與判斷的公允價值計量不適用,計量屬性的選擇主要采用歷史成本。
而決策有用觀認為,會計目標在于向信息使用者提供與經濟決策有關的會計信息,決策的信息需要決定了會計信息的種類、內容與披露深淺程度。這些會計信息既包括過去的信息,又包括現在的信息,更應該包括將來的信息。由于公允價值計量反映的是資產、負債的現行市場價格,更有利于決策,因而符合決策有用觀的要求。
2.公允價值理論與會計信息質量特征
不同的會計目標對會計信息的質量特征有不同的要求。與歷史成本計量相比,公允價值計量提供的會計信息更能滿足相關性的要求,而且能部分滿足可靠性的要求。
相關性包括及時性、預測價值和反饋價值三個方面。公允價值由于反映了現行市價或采用預期現值法估計的市價,因而提供的信息更有助于評價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不確定性和時間分布,更能滿足相關性的要求;此外由于公允價值計量是以市場為基礎的,這使得企業在市場中的相對優勢或劣勢能夠反映在企業收益中,有助于投資者等利益相關人評價和預測企業的獲利能力。而如果不采用公允價值計量,這些相對優勢或劣勢只能反映在企業資產或負債的初始計量中。因此以公允價值計量提供的會計信息對決策者更相關。
可靠性包括真實性、可核性和中立性三個方面。在確定公允價值時往往需要估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而這在很多方面需要會計人員進行主觀判斷:如對某項資產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不確定性和時間分布很難做出一致的判斷;有時單獨一項資產并不能產生未來現金流量,需要與其他資產相結合發揮作用,而我們卻難以合理劃分各項資產對現金流的貢獻等。所以與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相比,公允價值的可核性較弱。然而它卻能有效地滿足其他兩個方面的要求。歷史成本在初始計量時具有真實性,但在隨后的計量中卻不能有效地反映資產的公允價值或使用價值等;另外公允價值的計量以市場參與者的假設為基礎,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進行計量的企業本身,避免了使用價值等計量模式在估計現金流量和利率等方面存在的過多武斷和隨意因素,并且為不同企業之間的比較提供了一個較為中立的基礎,具有較強的中立性。因此公允價值計量還是能滿足可靠性的大部分要求。
此外公允價值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可比性。傳統的計量模式是一種以歷史成本為主的混和計量模式,如有的企業對存貨采用歷史成本計價,有的采用市價法,而有的則采用成本與市價孰低法,這將直接導致三者提供的會計信息不具有可比性,出現“蘋果和梨子”相比較的荒唐現象。而公允價值計量采用統一的計量模式,計量資產的市場價格或近似的市場價格,因而提供的會計信息更具有可比性。
3.公允價值計量與收益和資產的定義
會計學界與經濟學界對收益一直以來有著不同的定義。會計學中的收益概念稱為會計收益,它是指企業已實現的收入與相應費用的差額。會計收益建立在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基礎上,因而是客觀的和可驗證的,但其相關性較差,表現在以下方面:(1)由于遵循收入實現原則,使得收益表中所反映的收益未包括已確認但未實現的損益等其他全面收益,并不能反映企業資本的全部增值;(2)會計收益概念中以現行價格計量收入,以歷史成本計量費用,使得已耗資產的成本不一定能完全得到補償;(3)另外由于資產計價的混亂,使得一度作為資產計價產物的各年度會計收益缺乏可比性。
而經濟學中的收益概念通常被稱為經濟收益。經濟收益概念認為,收益是隨著未來服務的現值的增加而同時產生的,收益計量與資產計價不可分,資產應依據企業使用這些資產所帶來的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來計量,而收益則是企業在某一期間凈資產現值變動的結果。顯然依據經濟收益概念,對資產和負債就應當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相應的,資產的定義也應采用“未來經濟利益說”,即資產是指“特定個體從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中所取得的或能加以控制的可能的未來經濟利益”。
4.公允價值與計量目的
計量目的具有層次性。計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使提供的會計信息更加相關和可靠,而計量的直接目的則是計量什么,即計量的是公允價值、歷史成本還是使用價值等。在傳統的計量模式下,初始計量與后續計量的目的是不同的,初始計量的目的實際上是計量資產或負債的公允價值,而后續計量的目的可能是資產的使用價值、也可能是攤余價值等。但計量目的不應當因為市場價格有失公允、需要估計而改變,若能采用預期現金流量和現值計量技術合理估計公允價值,使得初始計量和后續計量的直接目的一致,將使提供的信息更具有可比性。
綜上所述,公允價值計量的理論基礎之間是存在遞進關系的:決策有用觀決定了應更重視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而強調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又決定了應采用經濟收益和資產的未來經濟利益概念,最終導致了會計計量的直接目的——公允價值的產生。
二、公允價值與實證會計理論的關系
證券市場的實證會計研究有兩大流派:信息觀和計量觀,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為了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而提出的關于會計信息與股票價格之間的關系觀點。現代財務理論認為,企業的股票價格是由其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即股利)決定的,但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財務報告卻很難滿足需要。對于現代會計信息在股票定價方面所起的作用,信息觀和計量觀分別從外部和內部兩個角度做出了說明。
信息觀認為證券價格變動程度反映了相應程度的信息內涵,并有助于決策。信息觀是建立在有效市場假設基礎上的,在這種假設下,證券市場是足夠靈敏的,它能夠對不同來源的各種公開信息及時做出反應。因此傳統的以歷史成本為基礎,以表外披露為補充的財務報告模式被認為是有效的。會計重要的是披露內容而不是披露形式,只要在有效證券市場環境中充分披露,提供大量的信息就能幫助投資者對企業未來狀況做出自己的預測。長期以來信息觀在財務會計的理論研究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FASB頒布的前6輯財務會計概念公告在很多方面體現了當時流行的信息觀思想:例如FASB認為財務會計報告并不一定包括對企業未來盈利的直接預測,編制財務報告所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反映已經發生的交易或事項的財務結果;另外FASB雖然強調財務會計旨在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但并沒有規定會計要為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預測和決策提供盡可能多的公允價值信息,以減少信息使用者搜集信息的成本,并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決策有用性。當然更沒有打算改變以歷史成本為主的計量模式的現狀,而只是希望通過增加披露來增強其相關性。但增加披露并不等于增加計量,更不等于改變計量。顯而易見,在信息觀的指導下,公允價值計量模式的提出和采用是沒有必要的。
但隨著實證研究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逐漸發現信息觀缺乏足夠的理論依據。有研究指出,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凈收益只能解釋當期收益公布日非正常回報率的2%~5%,這一現象被界定為低劣的盈利報告質量,這直接導致了針對低質量盈利信息原因的實證研究。而隨后的研究顯示,低盈利信息質量是因為以歷史成本為基礎的盈利信息缺乏實效性。同時另一些研究中發現的異常現象則表明市場并不總是有效的,這些最終導致了計量觀的產生。計量觀是指人們應通過增加對計量的關注(不僅是增加披露內容),或把更多的計量導向的方法引入財務報告以增加財務報告的決策有用性。根據計量觀,準則制定機構有必要引進公允價值計量以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因此計量觀是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重要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