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知識在生產力構成中的地位經歷了由弱到強再到主導的過程。這種變化可由生產力系統自身的擴張性和歷史上生產力主導要素的變更性找到其理論依據與前提。而知識地位演進的具體過程為:1.農業經濟時代,其作用微弱,處于次要地位;2.工業經濟時代,其作用增強,但未能超過資本的控制力,仍處于次要地位;3.知識經濟時代,其作用力因超過其他諸要素而占據主導地位。重視對知識地位的研究將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 知識生產力構成地位演進主導要素
隨著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得以廣泛運用,高新技術產業也迅速壯大,人類步入新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鑒于科學技術對生產力的作用日益增長,知識的地位問題被提到議事日程。對知識的研究,人們往往從經濟現實的角度,論證其作用巨大,但缺乏集中性歸納和一定的理論性研究;也有人提出知識是生產力主導要素,但只流于結論性觀點,沒有給予論證,欠缺說服力;對知識的地位演進的綜合研究,在理論上則更顯薄弱與不足。為此,作者對知識的作用、地位問題的變化進行了考察,提出知識的地位經歷了由弱到強再到主導的過程。對此作者采用新的視角,即從生產力構成的動態變化的角度來加以剖析,并采用列表法以直觀地比較加強論證自己的觀點。之中也提出了另一些新的看法,以供學界討論與商榷。對知識的地位演進問題的探討,這不僅對發展生產力學說而且對社會經濟決策與發展實際均有重大指導意義。
為什么知識在生產力構成中經歷了由弱到強再到主導的過程呢?以下作者從理論依據、地位演進過程兩大部分來展開論述。
一、理論依據
本人認為,生產力系統的擴張性和歷史上生產力主導要素的變更性,能使我們找到解答知識地位演進問題的深層次原因與線索,在理論上能成為論題成立的依托與基礎。
1.生產力系統是一個自我擴張的開放性系統
生產力系統的基本要素(實體要素)是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在生產力前進過程中各要素系統及其內部各因素、各方面都在發展變化、自我擴張,這就出現了內涵上要素系統的擴張和外延上大系統的擴張。
(1)內涵上:要素系統的自我擴張與分化。生產力是一個矛盾系統,其內部各要素之間相互對立、相互影響、又相互統一,彼此在相互比較中競相發展自己,壯大自己,因此各要素都在無一例外的增強擴張自我作用力,筆者以列表的形式來對生產力各要素的作用地位的動態變化進行綜合比較(如圖所示)。
并在較量對比中顯示出各自作用大小與功能強弱的不同,即呈現出有起有伏、水平不一的參差狀態。經過社會的變遷和歷史的演進,各要素作用力在量的積累過程中會發生緩慢性質變,表現出新的特點。因此,一方面,各要素在生產力中的作用都有增強與擴張的趨勢;另一方面,在這種局部性質變過程中,必然會從某種要素中裂變分化出一種新的獨特異常的要素,去適應某個新的經濟時代發展的要求,并被賦予獨特的經濟功能與使命,來迅速推進生產力的發展。本人認為,生產力要素在擴張中有兩次分化,具體如下。
第一次分化:“資本”要素就是在工業時代從勞動資料中分化出來的,它由貨幣轉化而來。在工業經濟時代之前,貨幣只是生產力中勞動資料要素內的一個因素、一個方面,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物質條件,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當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才轉化為“資本”,并被社會賦予強大的經濟職能,在這個經濟時代,這種“資本”借由先進科技轉化而來的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管理方法體系,長期控制著企業的生產。
第二次分化:知識由生產力“因素”轉變為生產力“要素”,其契機是信息技術的產生應用及廣泛傳播??茖W知識的發展歷程是:由勞動者要素中包含的個體智力“因素”發展提升分化為專門的科技知識行業,即社會智力因素,再發展到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高科技產業群的出現才轉為生產力“要素”。
第一二次產業革命之后,自然科學取得新成就,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把科學作為獨立的生產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使得“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庇纱说弥?,此時的科學知識還只是生產力“因素”,它對其它要素的依附性很強,與直接生產過程之間還有較遠的距離。知識是無形的生產力,它要轉變成“要素”,會比“資本”要素產生所需的時間要漫長得多。專門的科技知識行業的分化獨立與發展,則是知識變成“要素”的必經階段與中間跳板,是科學知識“因素”發展壯大自己作用力的最佳平臺。到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由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科技成果的轉化周期 則大大縮短,并與生產日益緊密結合成統一體系。這里有一則數據表明了科技在不同時期作用的變化:在一些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20世紀初占10%~15%,20世紀中期上升到40%,70年代以后則達到60%以上。從中可看出,20世紀中期以前,科技的貢獻值較小,從中期開始往后科技的貢獻值迅速攀升。這里,科技知識在生產力中正逐漸由不起眼的“因素”轉為具有重要地位的“要素”,而20世紀中后期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高科技產業群的發展應用,則是實現這種轉變的分水嶺。因此作者認為,從此時開始,科學知識在生產力中轉變成“要素”。
(2)外延上:生產力大系統的自我擴張。生產力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它要永遠發展,不會停止在某個水平上。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惟一能動性的要素,他所進行的勞動實踐,使生產力系統的逐漸擴大成為可能。這里,勞動者的勞動實踐是生產力前進的動力之源。
生產力系統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會自我擴張。從內部而言,各要素系統的自我擴張會直接促進生產力大系統的自我膨脹。尤其是從要素系統內分化出“新”的要素以后,生產力的能量大為增強,其前進的速度呈跳躍式狀態,整個生產力大系統會在原來的基礎上擴展范圍、提升層次。從外部而言,生產力系統作為一個整體在發展變化時,還與其周圍環境發生物質與信息的交換,并以吐故納新來增強自身系統的整體功能,即表現出更大的開放性特點。于是在內外因素合力的作用下,生產力大系統實現了滾動式發展,已形成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由三個實體要素組成的初級系統,第二層次是在第一層次基礎上加上“資本”要素和科學知識“因素”聯合組成的較高級系統,第三層次是在第一二層次基礎上再加上已分化出來的科學知識“要素”共同組成的更高級系統,這三個層次彼此之間互相關聯、不可分割,共同構成如今的生產力大系統。但其發展的根源是來自于內部的矛盾運動,由于生產力內部前進的本性與各要素的相互競爭,推動了生產力系統的擴張與膨脹,而且今后本系統還會在這個層次上不斷地擴張,所以生產力是一個自我擴張的開放系統。
2.不同時代有不同要素在生產力中占據主導地位
由上文的觀點就可得出結論:生產力各要素的地位不會凝固不變,而是處在變化發展之中。因為各要素作用均在增強、擴張,經過量的積累必然會引起要素性質與地位的根本變化,于是在不同時代不同的生產力水平上,會有不同的要素,在生產力中占主導與支配地位。曾經的主導要素其地位會被作用力超過自身的要素所取代,而曾經處于次要服從地位的要素或因素,會因自己的作用力超過諸要素而占據主導地位。哪個要素在生產力發展中的作用最大,生產的稀缺程度與需求程度最高,就能對其他幾種要素進行整合,于是,哪個要素就成為核心要素,社會生產力增長的幅度和發展水平就由之決定。
人類經濟歷史的實踐表明:農業時代與工業時代,生產力主導要素不相同(參考圖表)。
(1)農業時代,生產力主導要素是土地。這個時代,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業是主要的產業,它對土地依賴性最強,土地資源成為極其重要的資源,誰擁有了土地,誰就擁有了利用土地去雇傭其他要素的控制權、掌握土地要素的配置方式和配置收益,生產力其他要素則都以土地為中心發揮自己作用力,在整個要素體系中就處于被支配的地位。有了土地就擁有了一切,而土地所有者(地主)就成為財富與權力的代表者。
(2)工業時代,生產力主導要素是資本。這個時代,經濟以工業為主,制造業是主要產業,由于科技的不斷發展,被人類開發利用的自然資源也越來越多,生產所需資料不再局限于土地,工業制造對土地的依賴性降低,可離開農村到人口密集的城市去發展,需要投資建廠、買設備原料、雇傭勞動力,這就要擁有相當數量的貨幣資本為前提。貨幣資本在生產過程中轉化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兩者合稱工業資本),誰擁有工業資本,誰就擁有了支配生產力的主動權,就擁有了雇傭其他生產要素的選擇機會與權利,其它生產要素全部受控于資本關系而使用,它們必須服從于資本增殖榨取更多剩余價值或利潤的需要而進入生產過程。于是資本或資本關系成了超生產的力量,而資本所有者即資本家就成為財富的代表者、社會統治者。
綜合來看,生產力系統的自我擴張和歷史上生產力主導要素的變更性能使我們得出結論:生產力內部知識系統也是不斷擴張的,并且必然在特定時期會成為生產力主導要素。因此,從理論上講,知識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就必然有一個由弱到強再到主導的過程。
二、地位的演進
在了解了知識演進問題上的理論依據后,我們將論述知識的地位是如何具體地經歷從弱到強再到主導的過程的?參照圖表我們來進行縱向的歷史分析。
1.農業經濟時代
知識發展十分緩慢,作用力弱小,在生產力構成中處于次要地位。當時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知識的表現形式主要以個人的經驗、技能為主,勞動者中極大多數都是文盲半文盲,素質十分低下,體力勞動在勞動形式中占絕對優勢,而生產工具以鐵器和畜力等手工工具為主,勞動效率很低下,農民基本上是靠天吃飯。與三個基本要素相比,知識在生產力構成中,只是一個小小的因素,幾乎處于被忽略的次要地位。
2.工業經濟時代
知識發展較快,作用大增,在生產力構成中其地位提高,但仍處于被支配地位。此時經濟對知識的依賴性有所提高,而到工業化后期,依賴程度則大增。當時科學發現與技術發明創造的數量相對較多,通過應用創造了先進的機器,機器勞動代替手工勞動,機器大工業的發展,把沉睡在地下幾千年的生產力喚醒,社會生產率大幅度提高,社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時,凝聚于機器的知識技術不斷傳播,科技知識行業迅速發展,其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經濟中知識的作用大為增強,并使財富快速增長,滿足了資本家對利潤的無止境的追求。
工業時代,知識的表現形式以科學發現、發明、專利技術等新科技知識為主,它使勞動產品與各生產要素中的知識含量日益增加,參看圖表內容得知,科技知識改變了諸要素的特征、結構與功能,使生產力構成趨于優化,使人和物的要素有更好的比例,達到優化組合,提高生產效率。因而它與生產實踐的聯系日益擴大、加深,其經濟作用之大,已是農業時代遠不能比擬。知識在生產力中的地位也日益提高,但這種作用力并未超過資本的控制力。由于科技與經濟的融合并非十分緊密,科技成果轉化周期較長,因而知識對其他諸要素的直接依賴還較強,它依然是生產過程的“因素”,因此,知識在生產力之中仍處于次要服從地位。
3.知識經濟時代
知識發展異常繁榮,成為經濟發展的首要資源,在生產力構成中處于主導地位。二戰之后計算機的發明創造與應用,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技術(計算機硬件、軟件、網絡等)的迅猛發展,人類經濟開始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發展出現繁榮景象,引起知識的生產成倍增長,傳播加快,形成了知識流。知識成為重要資產,它包括科技發明專利、商標、版權、商業秘密、信息、管理經驗等,成為企業財富的象征。這個時代,知識行業已具有高度專業化、高度綜合化特點,且出現了高新技術產業群,這些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周期已大大縮短,它與生產日益緊密結合,成為生產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萍嫉倪\用,能使知識與收益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出現邊際收益“遞增”趨勢,改變了過去邊際收益“遞減”狀況。社會經濟增長方式日益轉向內涵式發展軌道,企業發展的類型以知識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為主,這種企業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主導力量。
在信息時代(或知識經濟時代),大量的經濟事實與現象表明:經濟增長的動力就在于知識與技術,科學知識是生產力主導要素。其現實原因就在于:①科學知識對經濟的貢獻占絕對優勢。例如,二戰以后,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大降低,在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已降至20%左右,而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這些國家已上升到60%~70%的水平??蒲谐蔀榈谝簧a過程。如今企業生產鏈條及國家之間、企業之間競爭的戰線都前移到科研階段,知識生產是經濟發展的關鍵。②高新技術等知識產業成為產業發展的主導與趨勢。它改造了傳統產業,使之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或知識化方向轉移,引發經濟增長方式的變革。③知識勞動成為勞動的主流。復雜的腦力勞動能創造出比一般勞動更多的價值,尤其是其中的創新勞動是價值創造與增殖的核心。④知識成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知識生產率將日益成為一個國家、企業競爭的決定性因素,知識與信息成為全球經濟最重要的資源與內驅動力。⑤知識由觀念的外生變量轉為實際的內生變量。經濟實踐表明,知識存量在急劇變動,二戰后,科技對生產力結構公式具有乘法效應,但如今的高科技產業對它已具有指數效應,使財富呈幾何級數增加。
對于知識是生產力主導要素的觀點,還可從生產力構成內部進行理論分析而得知。知識經濟條件下,科技知識借助于信息通訊技術、數據處理技術等手段已從生產力之中分化成“要素”,正因為有這種生產技術作保障,知識要素才能不斷復制、重復多次使用,才得以進行全球性流動與配置,實行知識成果高度共享,這時,知識的表現形式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科研管理、創新理念等知識為主,它是各要素的靈魂,有巨大的輻射力與滲透力,它能產生強大的勢能,使其它各要素的內容、質量、性能等發生重大變化,對生產力產生極大的推動作用。而資本的利用與擴張,則要求在信息技術、高新技術條件下合理有效地進行,受控制地使用。這表明,此時知識的作用已超過資本的控制力,諸要素作用的發揮均受科技知識的支配、影響而得以放大、提升,并得以改造與整合,來發揮其整體功能。雖然知識要素作用的發揮仍離不開諸要素,彼此之間有互相依賴、不可分割的關系,但各自的依賴程度已不是同一水平,知識要素已成為首要的生產要素、控制要素,其他生產要素只有依附于知識要素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誰擁有和控制了知識要素,誰就擁有了進行資源配置的主動權,誰就擁有了要素復制的機會和動態的財富(知識含有附加值),而具有創新能力的高技術人才就是權力與財富的代表者。這樣知識與諸要素之間的組合方式,就形成了以知識要素為核心和主導的資源配置方式。因此,這時的知識要素已成為生產力主導要素。
總之,隨著生產力系統的自我擴張,知識要素也自然地在擴充膨脹自身的局部系統,它在漫長的演進過程中,作用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高,終于在它有信息通訊技術和數據處理技術作為生產保障的條件下,它的作用力影響力超過了資本,這時經濟對知識的依賴程度已超過其它任何生產要素,知識要素就取代了資本的位置而占據了主導地位。這樣知識在生產力中的地位就經歷了由弱到強再到主導的演進過程。
對知識的地位演進問題的突破性研究,在理論上直接關系到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發展與創新,在實踐上為我國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指導,并對加強科技自主創新提出了緊迫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