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農業旅游是振興農村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以及拓寬旅游產品的有效途徑。本文在分析三峽腹地山區發展農業旅游的優劣勢的基礎上,提出發展本地農業旅游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三峽腹地農業生態旅游SWOT分析對策建議
重慶三峽庫區腹地的城口、巫山、巫溪、奉節、云陽、開縣地處大巴山區、三峽庫區山區,國土面積21966km2,擁有516.37萬人口,地形以中山、低山為主的,地理環境十分惡劣。該地既是三峽移民區,又是生態環境敏感區,還是全國貧困集聚區。是一個發展條件差、發展困難大、自我發展能力弱的經濟地理單元。
一、三峽庫區腹地山區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SWOT分析
1.優勢分析。(1)植物資源豐富多樣。該地區森林資源,經濟植物豐富。油桐占全國產量的60%,有“桐油之鄉”之稱,有“柑橘之鄉”之稱,漆樹分布在城口、巫溪、巫山、奉節、開縣,其中城口素有“生漆之鄉”之稱,奉節臍橙具有全國聞名,還有城口的“雞嗚茶”、 板栗、蜜核桃也很著名。并適應種植地道的黨參、烏柏、杜仲、厚樸、佛手、黃柏、木瓜、巴豆等200多種名貴中藥材。
(2)草地資源潛力廣闊。草地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共有草地873萬畝,人均占有面積1.8畝。其中成片草地871塊,183.5萬畝,整塊成片萬畝以上的草場面積59塊,分布在大巴山、巫山、七曜山,多數屬于尚未開發的處女地,目前開發不足可開發量的15%。
(3)水能源資源蘊藏豐富。水能資源豐富,據2002年重慶市各區縣水能普查資料統計,該地區水能理論藏量214.29萬KW,可供開發的102.12萬KW,人均140.65W。其中開發量最大的河流為:任河21.03萬KW,澎溪河10.16萬KW,大寧河9.56萬KW,長灘河5.65萬KW。目前,由于資金的限制,開發量不足可供開發量的15%,能源資源成為本地區實現脫貧致富的生態優勢資源。
(4)氣候資源優勢突出。本地區立體氣候突出,水量在一定范圍內隨海拔高度增加,在山下270m高處年降水量為1074.6mm,山上1000m高處增至1755.0mm,較山下多了63%;氣溫隨高度遞減,年平均氣溫遞減率約為0.55℃/100m;年積溫隨高度平均遞減率約為207℃/100m;穩定通過界限溫度的初終日間隔日數隨高度縮短,如穩定通過10℃~20℃初終日間隔日數隨高度縮短率約為7.1天/100m;年日照時數隨海拔升高而遞減,從山腳270m到山頂1800m,年日照時數平均遞減率為32.5小時/100m;伏旱隨高度減弱,而寒(凍)害隨高度增大。氣候的垂直差異確實特別顯著, 適應多種動植物生長。
(5)生態旅游資源是塊富金。國家級名勝風景區以長江三峽、大寧河小三峽為支撐名牌的三峽國際旅游黃金線經過本地,與白帝城、長江三峽大壩、百里畫廓西陵峽一水相通,并與東部三峽明珠,國家級旅游城市宜昌相連。在腹地也蘊藏著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如大草原巫溪紅池壩,城口大巴山大高原、世界奇觀巫溪夏冰洞和奉節天坑地縫、云陽石筍河、龍缸龍洞自然風光也具有獨特的品質,形成峽谷、洞穴、高山草原、人文景觀四大品類并存的分布局面。
2.劣勢分析。(1)經濟嚴重落后,農民收入低。重慶三峽庫區的巫山、巫溪、奉節、云陽、開縣以及位于大巴山系深處的城口縣,國土面積21966km2,擁有516.37萬人口。是一個經濟嚴重落后的國家級貧困山區。2004年,國內人均GDP最高5261元(開縣),相當于全國人均GDP值(14079元)的37.37%,相當于全國最低人均GDP省份的貴州省(9608元)的54.76%,國內人均GDP最低人均值2862元(巫溪),只相當于全國人均GDP值的20.33%,相當于全國最低人均GDP省份的貴州省的29.79%。農民收入低,以巫溪為例,2005年全縣農民人均收入1928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329元,比重慶市平均水平低776元。全縣尚有相對貧困人口9.9萬人,絕對貧困人口4.1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6.4%。部分農戶仍然是“瓦房兩三間,站也由你,坐也由你”的生活水平;“無錢照電打黑摸,有了病后打硬拖”的窘困境地。農民人均生活消費僅2088元,吃飯主要靠“三大坨”,用錢指望雞鴨鵝。其消費水平大大低于全國、全市平均水平。農民食品消費恩格爾系數為50.5%,僅處于溫飽階段。
(2)城鎮發育嚴重滯后。在幅員近2.2萬Km2的國土面積上,只有最大人口規模為16.15萬(開縣)、最小人口規模2.55萬(城口)的縣城六座,共計城鎮人口55.59萬人,缺少產業帶動力,致使本地區城鎮發育嚴重落后,到目前為止,本地區最高(開縣)城鎮化水平為25.42%,最低(巫溪)城鎮化水平為14.31%,平均城鎮化率19.81%,與庫區的平均水平(27.28%)相比,只相當于72.62%。
(3)移民和生產環境差。一是巫山、奉節、云陽三縣均為移民大縣,縣城全淹,基礎設施復建任務特別繁重。二是地理劣勢。庫區東南部靠大巴山和武陵山兩大山脈,多以山地為主,地理條件惡劣。“看到屋,走得哭”,是庫區一些山區溝壑縱橫、山高坡陡的真實寫照,使其當地農業生產生活異常困難。三是土壤貧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產出效力低。四是自然災害頻繁。山洪、干旱、風暴、地質滑坡等自然災害年年發生,而農民抗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以危巖滑坡為主體的地質災害隱患隨處可見, 175米水位線以下的庫岸整治任務緊迫而繁重。
(4)產業“空心化”現象突出。本地區產業主要以傳統的農業為主,小農經濟的小生產方式在本地區帶有普遍性,以加工業為特點的新興產業幾乎是空白,目前主要是小煤窯、小水泥、小礦山等,而這類產業大都是這些貧困縣的現實財政支撐,也是相當一部分居民賴以為生的主要職業。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各縣對“五小”、“十五小”工業企業實施關停,將導致縣級財政稅收銳減,令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更為拮據,也使相當部分居民生活無新的來源,加劇了就業壓力。如何尋找替代產業,是擺在當地面前的一個重大新課題,也是一個新難題。同時如何引導當地占總人口90%的農民在實施大面積退耕還林還草的新形勢下,調整收入來源,穩定和提高農民收入,也是一個急需研究的問題。
(5)基礎設施支撐薄弱。目前本地區基礎設施仍是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一是區域性交通設施水平低。在這一擁有近2.2萬km2國土面積,共有公路里程7070km,其中等級公路5214 km,僅有渝巴路萬(州)云(陽)段24km二級公路,其余均為三級及以下公路。二是交通通達性差。除了沿江憑借天然水道外,其他縣陸地交通閉塞。其一是區內通達度低。本區域沒有形成互通型交通網絡體系。其中城口除與北部四川萬源市有直接通道外,與周邊東、南、西三方的鄰縣重慶市的巫溪、開縣、陜西的嵐皋都沒有直通路徑。巫溪縣也處在半封閉的交通狀態中,其二是區際通達性差。區際間除了憑借長江黃金水道和支、溪流作為天然交通工具之外,陸上交通不成體系,即是有公路相連,本地區與周邊幾乎被斷頭路所圍成一個閉塞區,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嚴重地制約著區域內以及區域間生產要素的高速、優質、高效的配置。
(6)資金“瓶頸”制約突出。資金是地區社會經濟的助動器。由于本地區屬全國集聚的貧困地區之一,主要還靠傳統的農業維持生計,沒有形成新興的產業體系,縣級財政入不付出,85%的縣年年財政赤字,其中城口和巫溪、奉節縣的財政收入的絕對數和相對數都列在重慶市的最后,年年靠市級財政補貼才能維持正常的運行,更談不上自我積累,注入新型產業的發展,雖然國家實施了開發性扶貧投入,但對大面積需要發展地區而言畢竟還是杯水車薪,無法全面啟動本地區整個產業調整和升級,同時,本地政府也加大了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實施優惠政策招商引資,但由于該地區的市場劣勢、基礎瓶頸等諸多因素,致使招商引資也成了“單戀”現象,近幾年,除了三峽移民對口支援得到一些消費性捐贈和少量基礎設施援建項目外,真正進入本地的外來開發性實業幾乎為零。
二、對策建議
1.進行合理的農業生態旅游規劃。在進行農業生態旅游開發時,首先要根據庫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以及市場需求狀況,因地制宜地開展農業生態旅游規劃。規劃要體現以下內容:對產業布局、客源市場、發展目標進行科學的策劃和預測,并有重點的分期發展資源特色鮮明、發展條件優越、市場前景好的地區;開發過程中要進行綜合性、多樣化的旅游活動項目設計,運用生態學原理對農業進行合理配置,把生態觀念、現代科技、農業知識、農業工藝、民俗文化蘊涵于農業景觀和旅游活動中,使農業生態旅游能體現其內容的廣博性、生產性、觀賞性、娛樂性、參與性、趣味性;達到既滿足游客需要,又促進農業和旅游業共同發展的目的。
2.加強基礎和配套設施的建設。旅游地硬件建設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旅游地整體經濟效益的發展。因此,加強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是旅游地建設的重要一環,特別是加強交通、通訊、娛樂、餐飲、住宿、購物場所等設施建設。另外,在進行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的建設時,要盡量“生態化”,即基礎設施要盡量與自然環境相協調、相融合。
3.加強城鎮建設。一要以奉節為支撐,構建“夔(奉節)一巫(巫山)一寧(巫溪)” 金三角城鎮級次群落體系。重慶三峽庫區東部的巫山、奉節、巫溪,是典型的西部貧困山區、國家級集聚貧困區、生態環境極度脆弱區、三峽庫區重要的移民重建區、支撐產業空洞區,也是長江經濟帶三峽庫區城鎮“斷裂”帶地區,分布著幾個顯“串珠型”的零星的縣城,方圓200km2無大、中城市分局,沒有形成區域性城鎮級次布局體系。因此,把自然條件、經濟結構、環境資源相,經濟發展關聯性極強的巫山、奉節、巫溪和以及北部的城口縣整合為地級市,市政府設在奉節縣城,下轄巫山、奉節、巫溪三區和城口縣,把“白帝城”市定位為渝東北山區的中等城市,作為本地生產力布局的集聚地,構建渝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交通中心,從根本上改變客觀上形成的一貫忽視本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而逐漸“邊緣化”的客觀現實。二要以萬州為支撐、構建以“萬州一開縣一云陽”金三角城鎮級次群落體系。云陽、開縣與三峽庫區腹地惟一的一座擁有50萬人規模的中等城市萬州相鄰,云陽坐落在萬州東部的42km的小江入江口的雙江鎮,開縣坐落在萬州的東北部70km的小江江畔。三城區位上的相鄰性便于三者互動,構建大城市(萬州)一中等城市(開縣)一小城市(云陽、粱平、忠縣)一小城鎮(周邊若干)的區域性級次城鎮體系。
4.加強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合理培育農業旅游資源。良好的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生態旅游的前提和物質基礎。因此,針對目前庫區腹地農村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急需采取措施加大對農業與農村生態環境的建設力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改變現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并控制和防治農業環境污染,保護農業生物多樣性,生產綠色食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業生態旅游的順利進行與健康發展。
5.加強對農業生態旅游商品的開發工作。對農業生態旅游商品的開發應突出其特色和生態性。要充分挖掘生態農產品的各種用途,用都市人崇尚的無污染農產品開發出品種多樣、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綠色食品和富有特色、具有觀賞性或實用性、蘊涵了當地農業生態旅游資源特征和農業文化特征的旅游工藝品,以滿足游客的購物需求,增加旅游地經濟收入。
6.廣開財路,加大資金投入。目前庫區農業生態旅游開發建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主要還是依靠政府組織投入,經濟實力普遍較差。因此,要廣開資金投入門路,加大旅游投融資體制的改革力度,實行多元化的投資渠道,要政府投入、群眾投入、社會投入相結合,以不斷加大市場開發力度,解決農業旅游發展面臨的突出難題。
7.提高素質,培養人才。一方面,旅游業所提供的服務是面對面的服務,旅游地居民的素質直接影響該旅游地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形象和品質。基于此,要發展農業旅游,必須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政府可以開辦培訓班,請一些旅游專業人士向當地農民傳授一些旅游專業知識,或者向旅游地輸送旅游人才為其服務。另一方面,要依托高等院校、旅游專科學校,有針對性的培養專門旅游人才,不斷提高旅游隊伍的綜合素質,為發展農業旅游提供人才保障。
8.注重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化。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將旅游地規劃建設、形象設計、農業生產、旅游產品開發、廣告宣傳、賓館酒店服務、市場調研等融為一體的生產—經營—管理模式。 因此,要建立有較強經濟實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龍頭旅游企業或基地,以帶動整個區域農業生態旅游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