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國家的經濟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資產負債業務的特點,銀行業出現流動性問題甚至倒閉,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為此,許多國家建立了存款保險制度,以此來維護金融制度的穩定。
存款保險是指為從事存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建立專門的保險機構,成員機構定期繳納保費,當成員機構面臨危機或破產時,保險機構向其提供流動性資助或者代替破產機構在一定限度內對存款人予以賠付的制度。其核心就在于為金融體系提供有效安全網,防止存款人因個別金融機構倒閉而對其他金融機構失去信心,由此導致銀行擠兌,從而引發金融危機。
存款保險制度具有事前檢查、化解金融風險和事后監督、消除或緩沖由此引起的金融震蕩的雙重穩定特征,它的建立可以有效解決存款人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非理性擠兌,有效增強金融體系的穩定性。但是與其它保險行為一樣,存款保險制度最大的負面影響就在于它所建立的安全網會誘導存款人忽視有關金融機構的經營狀況和風險而有可能引發的道德風險問題。道德風險是指在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由于不確定或不完全的合同使負有責任的經濟行為者不承擔其行為的全部后果,此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會在最大限度地增進自身效用的同時,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為。早在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就已清醒的認識到道德風險在經濟社會中的普遍存在性。
存款保險制度的道德風險主要表現為:參保銀行會傾向于承擔更大的經營風險;社會公眾放松對銀行的監督,弱化銀行的市場約束;逆向選擇使經營穩健的銀行在競爭中受到損害,不利于優勝劣汰;降低存款保險機構迅速關閉破產銀行的能力,最終增加納稅人的負擔。由此可見,一方面存款保險減低了由于信息不對稱而出現的銀行擠提的概率,增強了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存款保險本身存在的道德風險又加劇了銀行體系的風險積累。
由于存款保險中道德風險的存在,有學者對其存在價值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甚至主張取消該制度。然而,我們應該看到,道德風險并不是存款保險制度所特有的,而是先于存款保險而存在于銀行機制之中的。道德風險是由于銀行業本身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以及有限責任制度而內生于銀行的運行之中的,存款保險只是由于弱化了各方的監督激勵而加劇了銀行本身就有的道德風險。
任何保險行業都存在道德風險問題,但保險業并未因此在市場上消失。存款保險制度起到的作用與道德風險可能引起的負面效應相比較看,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是利大于弊。問題的關鍵是防范和控制道德風險,將其消極影響降到最低限度。綜合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道德風險的防范可以設置如下幾道防線:
1.建立銀行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和完善的內控體系。在銀行機構的設置上做到決策機構、實施機構、監督機構的分離與相互制約,制定一系列嚴格的規章制度和規范的業務操作程序,做到決策科學化、管理制度化、投資行為紀律化。確保銀行業務能根據銀行董事會制定的政策以謹慎方式經營,只有經過適當的授權方可進行交易,資產得到保護而負債受到控制,會計及其它記錄能提供全面、準確和及時的信息,而且管理層能夠發現、評估、管理和控制業務的風險。這是銀行穩健經營、防止過度追求風險收益的有效保證,因此可以作為防范與控制道德風險的第一道防線。
2.良好的制度設計。建立合理的保險范圍和較低的保險額度,將國內銀行在海外分支機構和外國銀行在本國的分支機構排除在外,存款保險范圍盡量限于個人和非贏利組織的存款;風險差別費率制度,成員銀行根據自身不同的風險等級,交納不同的保費,對有較高資本充足率和較高監管評級的銀行收取較低的保費率,使其風險預期收益相匹配,從而有效防范道德風險,約束銀行的風險行為,督促銀行審慎經營;采用限額賠付制度,使雙方共同承擔風險的損失,提高存款人的風險意識,增強存款人對銀行行為的監督;實行強制存款保險,規定所有存款類金融機構都必須參加存款保險,以防止逆向選擇問題。
3.市場約束機制。道德風險可以通過銀行股東、存款人和其他債權人以及社會公眾的監督來減弱。提高存款人的風險意識,使存款人認識到存款保險制度是減少銀行的經營風險,防止銀行倒閉,而不是“保證”銀行不倒閉,使存款人對銀行的監督加強,以保證金融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有效的市場約束機制必須輔之以穩健的財務制度和行之有效的信息披露作為強有力的支撐,要做到產權明晰、競爭有序、法律規范、風險理念。允許破產、適時退出機制是存款保險制度的前提條件,發展和完善多元化金融體系,努力培育中小型金融機構,創造公平有序的金融環境。提高存款保險制度的透明度,督促銀行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監管機構應要求銀行及時、準確地向公眾披露自身的資本水平、風險程度和經營狀況等應公開的信息,以便公眾做出判斷和選擇,讓銀行直接面對市場的壓力和監督,自覺規范經營行為、改善經營狀況、提高經營水平以贏得競爭優勢。
4.嚴格的銀行監管體系。監管機構要掌握銀行準確而及時的信息以便在必要時采取立即糾正措施和有效迅速干預,這些信息主要來源于銀行提交的報告和現場檢查,但監管機構也應注意市場暗示的銀行狀況,密切監測銀行。同時盡可能的傳播它所擁有的信息,通過市場約束銀行系統的穩定。監管機構和存款保險機構之間應及時、充分的溝通有關信息,通過監管合作和有效的信息交流共同加強對銀行的風險控制、查險補漏。在加強外部監管的同時,完善內部監管。銀行應建立內部監控制度,在內部審計和有效稽核雙重保障的基礎上,以積極的態度接受來自金融監管當局的、外部審計部門的以及來自交易對手甚至普通債權人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