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信息能夠反映企業經營成果、財務狀況,是綜合反映企業整體情況的重要信息來源,是國家制定宏觀調控政策、規劃經濟發展方向的重要依據。因此,企業提供會計信息是否真實可靠、全面完整越來越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目前,企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普遍存在,會計造假現象嚴重,因此會計信息失真問題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必須采取強有力措施應對這種現象的蔓延,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減少會計信息失真,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為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可靠支持。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會計責任主體不明確:在現有的體制下,會計作為企業的一個職能部門形式存在,直接導致會計人員只能看企業領導的眼色行事,為了企業的整體形象,順應企業負責人的要求大肆做假賬,設置賬外賬等。一些敢于堅持原則的會計人員往往沒有好日子過,有的被調離、有的被降職、甚至有的被辭退。而那些做假賬的會計人員往往能夠得到企業的重用。正因為如此,有的企業會計人員不敢堅持原則,使會計監督流于形式,不能起到任何實質作用。
2.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素質包括業務水平和道德修養兩方面。一方面會計人員的實際水平參差不齊,對同一項業務的判斷標準不同,甚至產生錯誤的判斷,導致提供的信息失真。另一方面個別會計人員的道德修養存在問題,有的會計人員為了個人利益故意違反會計制度規定,編造虛假數據或串通作弊提供不實信息。
3.制度本身的局限性:會計制度本身只能規定一些原則性的會計處理方法,同時賦予 企業較大的判斷空間,如會計政策的選用、會計估計的選擇等。由于這些沒有量化的標準,各個企業均憑自己的經驗主觀判斷,造成同一業務產生不同的核算結果。這就給有些人提供的造假的可乘之機,利用制度漏洞粉飾財務報表,制造虛假的會計信息。
4.社會監督不利:目前,企業的監督部門除了政府各職能部門(包括財政、工商、稅務、銀行)外,主要是會計師事務所對企業進行審計監督。會計師事務所實行聘任制,企業出資聘請會計師事務所進行審計,由于事務所的收入來源主要由企業提供,因此,會計師事務所的獨立性很難得到保證。同時由于企業長期聘請同一事務所進行審計,彼此之間非常熟悉也容易造成串通舞弊現象的發生,使監督流于形式。
5.懲罰力度不足:目前,我國對會計造假的懲罰主要以經濟處罰為主,而經濟處罰的主體又是單位,而由企業承擔的這部分這部分損失,最終轉嫁給企業的投資者即股東承擔,極少影響單位負責人和會計人員的切身利益。由于企業負責人的收益和企業的效益緊密相關,一旦造假成功,個人將獲得豐厚的回報,正是由于造假的預期收益和成本支出不對稱,才導致許多公司挺而走險,大肆做假賬。
二、治理會計信息失真的建議措施
1.試行會計委派制。會計委派制是政府部門和產權管理部門以所有制身份,憑借其管理職能,委派會計人員代表政府和產權管理部門監督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資產經營和財務會計情況的一種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擺正了會計人員的地位,減少、防止腐敗,從而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它的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實行會計委派制,有利于貫徹國家的財務政策,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同時通過會計崗位的定期輪換,促使會計人員不斷的提高業務水平,改善自身素質。
其次實行會計委派制有利于加強財務管理,防止舞弊現象的發生。實行會計委派制后,將會計人員的人事權、考核權、工資發放及業績評定權等從單位分離出來,解除了會計人員的后顧之憂,使會計人員能夠相對獨立地行使監督職權,敢于對會計報表的真實性、合法性、準確性、完整性進行監督,從而有效地遏制了以往“領導定調子,會計填數字”的現象,較好地保證了《會計法》賦予會計人員監督職能得以履行,有利于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秩序混亂的問題。
2.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首先加強會計人員政治素質的培養。較高的政治素質是做好財會工作的前提。要做好會計工作,會計人員必須任勞任怨、愛崗敬業、廉潔自律,正確對待功、名、利,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只有這樣才能在參與日常管理和經營決策中做到公正無私,才能在行使會計監督職能時做到一身正氣,才能在對待重復繁瑣的本職工作時做到一絲不茍、兢兢業業。其次加強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培養,培養會計人員,應著眼于在職教育。即:在完成學歷教育、取得會計任職資格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法規的變化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還需要進行在職教育,及時進行知識更新。進行在全社會范圍內的“誠信”教育,通過多種渠道,運用多種手段推動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一種“誠信至上”的風氣。鼓勵會計人員乃至社會各界自覺地進行有關會計財務知識的學習。
3.建立健全監督體系。企業應建立健全會計內部監督體系,實行崗位分工,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崗位之間的職責、權限、應當明確,形成相互相互牽制、相互分離的內部監督體系。同時企業應加強對會計資料的內部審計,內部審計既是內部控制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內部控制的一種特殊形式。在單位內部應當有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以外的專門機構或人員。對會計資料進行再監督,內部審計機構或內部審計人員對會計資料應進行定期內部審計,以確定既定的政策和程序是否貫徹,建立的標準是否遵循,資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單位的目標是否達標。
企業的外部監督體系中財政部門應對企業進行全面監督,工商、稅務機關、人民銀行、證監會、保監會等也按照法律、行政法規的授權和部門的職責分工,從行業管理履行職責的角度出發,對有關單位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充分發揮其作用,不應流于形式。另外,作為外部監督的重要形式存在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應得到不斷完善,通過設立基金的制度解決會計事務所的報酬問題,使之不再依靠被審計單位取得收入。通過定期強制輪換審計制度(比如上市公司三年必須更換會計師事務所)避免因會計師與上市公司過于親密而喪失獨立性。
4.加大對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大對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一方面改變經濟處罰為主的現象,加大對造假者的行政、刑事處罰力度,真正對造假者產生威懾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對受害者的民事賠償制度,除了對造假個人極其單位進行處罰外,還要對因會計信息失真所造成的社會成本進行經濟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