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理論說,業績左右股市漲跌。而在中國股市18年中,業績沒有顯著影響(見本刊2007年第9期第52頁《業績不是絕對推手》),而投資者情緒對A股漲跌的影響,反倒演繹得比較充分。
過度樂觀助漲
中國A股大量散戶容易過度自信或過度樂觀,從而在市場上漲時紛紛涌入,將股價過度推高。如1999年的5·19行情,主要源于對科技網絡概念的炒作。對以無形資產為主的高科技企業成長性的評估和投資,本是高難度,高風險性的決策,但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群體明顯對高科技企業的成長性過度樂觀,爭相入場。投資者人數從1999年的4000萬,增加到2001年6月的6400萬。雖然當時的宏觀經濟尚處緊縮階段,這種過度樂觀推動上證指數由1999年5月的1047點,上漲到2001年6月的2245點。過度樂觀引致了過度交易和炒作,當時很多高校概念股股價在短期內連續翻番,如億安科技僅因為與某高校有合作,便創下了100元的股價紀錄,后來卻證明是莊家利用了散戶的過度樂觀心理。
喜極而悲助跌
但散戶的過度樂觀,也很容易在欺詐,政策等因素作用下轉化為過度悲觀,且這種悲觀會長期維續,導致市場大跌不起。2000年基金黑幕揭露,2001年銀廣夏,東方電子等一系列“世紀大牛股”騙局曝光,國有股減持長期找不到各方均能接受的方案,使大量散戶對股市逐步由過度樂觀轉為過度悲觀。而監管層經常否認出臺政策在前,立即出臺政策在后,股民對政策缺乏信任,使這種悲觀不時演變為恐慌。這種悲觀和恐慌的維續,使得盡管宏觀經濟表現強勁,股市卻仍然從2001年6月的2245點,節節下跌至2005年6月6日的998點。
機構并非石佛
機構投資者常被認為不會出現散戶的過度樂觀或悲觀,而事實是在A股和自身均不成熟時,他們也同樣容易受非理性情緒影響。以公私募基金為代表,機構投資者通常受托理財,有時迫于業績壓力做出短期行為;在政策市環境下對政策方向高度依賴,對政策傾向和底線的猜測容易趨同。運用同質化的分析指標進行投資決策,也易受市場氛圍影響,對市場熱點的操作同樣存在跟風。機構投資者的預期和情緒,還與散戶相互傳導和影響。
情緒衍生風險
大量散戶的過度樂觀和悲觀的轉化,以及機構投資者的不成熟,使作為新興市場的A股市場存在顯著的羊群行為,羊群行為使股市和個股容易大漲大跌。我國股市從1996年算起平均市盈率為29倍左右,最低為10倍,最高58倍,美國在20世紀的100年中,平均市盈率為14倍,最低8倍,最高30倍,國際市場通行市盈率則通常在15~20倍。美國道瓊斯指數1885~1993年100余年的時間內單日跌幅僅有15次超過7%,而A股1992~1998年短短6年就有23次。A股市場的波動性之劇烈,由此可見一斑。
顯著的羊群行為,也使得和歐美成熟市場相比,A股的系統性風險在總風險中占據了很高的比例。紐約證券交易所系統性風險僅占總風險的1/4左右,非系統風險占了3/4。而上海證交所的投資風險正好相反,系統風險占據了總風險的2//3,而非系統風險僅占1/3。
長期未必就對
投資者情緒直接導致A股暴漲暴跌,投資者一旦買在高點并遭遇大跌,就很可能長時間得不到“救贖”。暴漲暴跌能在瞬間讓長期積累的收益蕩然無存,長期投資自然也難以維續。在情緒左右下經常大變臉的A股,投資者要做3~5年以上、30年以下的長期投資,實在值得仔細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