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基金公司邀請投資者到公司參觀,目的是希望通過投資人的實地考察,增進其對基金公司的了解,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應該說,這是一種很好的舉動,體現了基金管理者對投資人的尊重,但其實際效果卻值得懷疑——投資者除了看到基金公司豪華氣派的裝修,還能發現別的什么嗎?
內部運作顯水平?
按照通行的說法,基金公司內部運作的優點(風險防控機制)就是投研分開和嚴格流程,壓縮投資人員違規的空間,以降低投資風險。所謂投研分開,一般是指研究員只負責研究并選擇股票進入股票池,基金經理則負責從股票池中選出待投資的股票。但另外也有些基金公司實行投研一體化,有的研究員可以兼基金經理,或者實行研究員薦股成功率與業績掛鉤。所謂嚴格流程,即強調在投資決策過程中嚴格分工、各司其責,比如研究員、基金經理、研究總監之間的分級授權,避免出現“一個人說了算”的局面。
對此,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在股票市場上競爭,靈活機變非常重要。而對于投資者來說,他并不關心你怎樣管理公司,‘黑貓白貓,逮到耗子就是好貓!’”在他看來,投研分開和嚴格流程既是公募基金的優點,也是它的缺點。
外部治理是關鍵
今年以來,類似唐建違規操作的“老鼠倉”事件不絕于耳,2000年10月被揭發的“基金黑幕”依然在上演,誰該為此負責?
據傳,唐建事發源于其個人生活問題引發家庭糾紛,最終導致身邊人大義滅親,向公司舉報。而唐建用其父親的賬號牟利,還算是操作“不小心”的,沒有什么技術含量,真正的“老鼠倉”手段更為隱秘。監管層如何廣設捕鼠夾?這是一個挑戰。
如何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靠基金公司自律是不現實的,而投資者個人的力量又很有限,希望似乎只能寄托在監管層身上。
有限合伙或是出路
目前,我國的基金都是契約型基金,又稱為單位信托基金,是指投資者(買基金的人)、管理人(發行基金的公司)、托管人(商業銀行)三者作為基金的當事人,通過簽訂基金契約的形式發行受益憑證而設立的一種基金。它是基于契約原理而組織起來的代理投資行為,沒有基金章程,也沒有公司董事會,而是通過基金企業來規范三方當事人的行為。基金管理人負責基金的管理操作。三者分別體現著所有權、經營權和保管監督權。
但是,基金持有人高度分散,召開持有人大會的成本及難度均很大,重要事項審議所需要的50%以上表決權很難湊齊,持有人對基金公司實際上較少監督與制約;而國有商業銀行作為托管人,基本上是無為而治的態度,監督不多。而且,基金公司也對這種制度安排不滿意,因為它們只能根據契約收取管理費,而無權參與收益分紅。
有沒有更完美的制度呢?公司制是種考慮,卻又有雙重征稅的問題。不過,6月1日正式實施的《合伙企業法》似乎給出了答案:有限合伙。在有限合伙形式下,基金管理人(普通合伙人)承擔無限連帶責任,大眾投資者(有限合伙人)對出資只承擔有限責任,其投資熱情很容易被激發。對基金公司來說,它是合伙人之一,可以投資自己的基金,分享投資收益,也是一種激勵。所以,這應該是一個雙贏的制度選擇,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