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有部分人對民族落后地區經濟發展提出應不應該實施“工業化”的疑問,從經濟發展歷史縱向比較和發達地區的橫向比較分析,認為工業化是民族落后地區崛起的必經之路。同時,嘗試用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學基本原理,結合民族地區實際經濟發展狀況,從理論上回答了民族落后地區為什么要實施“工業化發展道路”的發展戰略。
關鍵詞:民族;落后地區;比較優勢;馬太效應;發展道路
中圖分類號:F01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2-0141-02
近年來,很多的民族落后地區提出“工業興縣,工業富縣”的經濟發展戰略。但是,這一策略的提出,也引起了很多的爭議,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民族落后地區要充分發揮本地區的比較優勢和要素稟賦優勢,找準位置定好位,走農林牧漁的傳統老路,發展農特經濟。認為走工業化的道路是拿自己的軟肋和發達地方拼資金、拼技術,是大躍進的翻版。
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直接關系到該地區資源、生產要素的配置和流向,一旦選錯方向,會導致資源的巨大浪費和經濟發展的滯步。對于如此重大、關系到民族落后地區休養生息的大計,確實要慎之又慎。
一、強調“比較優勢論”者的主要觀點
比較優勢理論主要涉及到傳統貿易理論中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赫克歇爾——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強調的比較利益結構的核心是一個地區產業的比較優勢,即各個地區按照比較優勢原則加入整個地區或國際分工,從而形成對外貿易的比較利益結構。通常的情況是,落后地區缺乏資本和技術,而有自然資源、傳統農業和勞動力資源豐富而相對便宜的優勢,因此,比較貿易的格局一般表現為:落后地區輸入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的產品而輸出勞動密集型和自然資源密集型的產品;相對發達地區則輸入后者而輸出前者。這樣的貿易會給雙方都帶來好處而增加整個社會福利。就民族落后地區而言,一二三產業中第一產業所占比例遠比全國的平均比例高,可以看出民族落后地區農業產業具有較大比較優勢系數,按照比較優勢貿易理論,民族落后地區應大力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加快農村建設,發展以農為主的農特產品,通過農特產品的輸出來換回民族落后地區需要的其他產品。這樣即發揮了本地所長、既避免了以自己的短處來拼人家的長處,還可以避免因發展工業而帶來的環境污染,有效保護民族落后地區原生態,打造旅游品牌,發展旅游產業。
二、否定“工業化發展道路”,主張“發展比較優勢產業”作為民族落后地區發展戰略的局限性以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比較優勢理論是研究國際經濟學的對外貿易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拿來分析國內某個地區和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關系和貿易往來是一個有借鑒意義的有用工具,但不顧該理論的前提條件直接拿來套用有違“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的原則。從全面的觀點來看,一方面,比較優勢理論所倡導的貿易分工能給雙方帶來貿易利益;另一方面,對落后地區來說,貿易所得卻會大打折扣,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在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工業化時代,技術進步帶來得經濟增長遠遠大于其他要素投入帶來得增長。雖然農業生產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但由于農業生產得特殊性,其技術進步要大大落后于工業品的技術進步速度。從動態的角度來看,農業的相對增長率(相對工業)呈不斷下降的趨勢。因此,比較優勢下的“貿易利益”要遠低于“工業化利益”,會使落后地區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同生產工業品的地區相比,相對收入差距會越拉越大。
2.按照比較優勢理論所倡導的生產分工,使從事低端產品的一方也會獲得一定專業經濟。但對長期而言,這種分工會強化這種比較優勢。這樣,歷史形成的不對等的地區分工會不斷加強。地區分工不但不會變化還會得到鞏固,使得貿易得益的不均等分配得以持續。
3.該理論忽視了比較優勢的限制條件:技術條件不變,要素在地區之間不能流動。對國內而言,“統一市場,打破地區封鎖,讓產品和要素在國內市場自由流動”是國家明文規定的市場準則。一旦要素也可以而不僅僅只是產品能在統一市場上自由流動,比較優勢理論所產生的貿易利益又會大打折扣。
三、傳統農業生產相對于工業生產的固有劣勢
1.農產品的生產具有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一方面,農產品生產要靠天吃飯.另一方面,即使在老天保佑下獲得豐收,從農產品需求來看,需求的價格彈性很小,經常有造成增產不增收的現象;同時,農產品生產具有固定的周期和時節.當期的產量是由上一期的價格來決定,一旦偏離均衡,一些沒有國家價格保護的農產品經常會造成價格和產量的劇烈波動,從而造成市場風險。
2.農業固定生產設備利用率很低,相應地,其資本投入的投資收益率要低于其他工業品固定資產投資。農業生產包括整地,播種,管理,收割。各種相應的設備在一個長時期的生產周期內由于季節限制卻只有很短的使用期,再加上中國農民人均土地規模及其有限,這些決定了農業投資收益偏低。
3.農產品市場最接近于完全自由競爭市場。生產者數量眾多、產品基本上無差異、能自由進入市場、對價格沒有任何控制力,這些特點決定了農業生產基本上沒有什么經濟利潤。
4.農產品產量的調整對市場價格變化反應遲緩,一旦種子下地,即使產品價格下跌卻也不得不繼續生產。
四、從經濟發展歷史縱向比較和同發達地區作橫向比較,工業化是民族落后地區崛起的必由之路
從經濟發展歷程來看,工業經濟起著至關重要、舉足輕重的作用。工業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說明只有走工業化道路,才能真正推動并實現民族落后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從全國經濟發展布局來看,僅上海、山東、江蘇、浙江、廣東5個省市就占全國經濟總量的近55%,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工業化程度高。據統計,1980年以來,全國農業產值年均增長在5%左右,工業產值年均增長在22%左右,每百元提供的財政收入,工業為15元,而農業不足3元。這些數據都說明了“無工不富、無工不強”這個不爭的事實,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縣市,都無法回避這一事實。經濟發展已處于落后狀態中的民族落后地區,更不能回避這一事實。要實現民族落后地區經濟跨越式發展,動力在“工業”,出路也在“工業”,必須把“工業化”作為民族落后地區重要的長期性戰略任務。
五、現代社會,發展經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落后地區的惡性循環,貧困和落后引起的循環和漏出效應在加 。中央政府從1999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事實:7年來東部發達地區與西部落后地區的差距沒有縮小而是越來越大,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經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貧窮既是經濟落后的原因又是經濟落后的結果,會在資金、技術、制度,競爭力多方面引起惡性循環最終收斂至一種低水平的均衡。
1.在資金上:貧窮→資本短缺→投資不足→經濟增長緩慢→收入水平低、積累不足→資本缺乏→經濟難以增長→再貧窮的貧困惡性循環。
2.在貿易利益上:貧窮→資本短缺→勞動密集型低端產業→技術要求低→附加值低→貿易利益低→貧窮。
3.在技術上:貧窮→教育投資不足→勞動技能差→工資低→貧窮。
4.在創新上:落后→積累不足→改進技術和創新困難→落后。
5.在勞動力再生產上:貧窮→教育投資不足→勞動技能差→臟活累活→疾病→無錢治療→小病成大病→因病更貧。
6.在人才培養上:貧窮→就業機會和展現能力的舞臺小→人才外流→人力資本不足→經濟增長緩慢→貧窮。
7.在財政收支上:落后→經濟增量小→財政收入少→政府投資少→貧窮。
8.在中高收入階層消費習慣上:生活消費向發達地區看齊→儲蓄降低→投資不足→經濟增長乏力→貧窮(在發達地區不存在向其他地區在消費上看齊的問題,本身就代表著高消費水平)。
9.在銀行信貸上:落后→產品競爭力不強→償債能力差→貸款難→經營困難→落后。
更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由于落后地區的資金、教育投資、人才的沉淀和漏出,有許多的經濟學者認為落后地區與經濟發達地區之間的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會形成一種“洼地效應”,貧困地區缺資金、人才、所以資金和人才的邊際效益會比發達地區高,逐利的本性會使資金、人才向落后地區流動,直到地區之間達到平衡為止。但這顯然不符合民族落后地區的事實。也許有人會說,民族落后地區的招商引資不就是資金的流入嗎?仔細分析引來的“外資”,基本上都是奔著落后地區的資源和被低價售賣的國有資產而來的。
對落后地區來說,還有一項很大的損失是教育投資和人才的漏出。人力資源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各類資源中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它的開發利用不僅關系到其自身,而且關系到其他資源的開發利用,因為它不僅是開發的客體、對象,而且是開發的工具、手段和主體。在地區經濟的發展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和影響。然而,從第五次人口普查統計資料中可知,本科和本科以上學歷的人返回到民族落后地區工作和就業的不到10%。發達城市的大門對高學歷的人才是敞開著的,走出民族落后地區的精英們大多在外地嫁人、娶妻、生子、安家落戶。一個本科生的撫養和教育投入從小算起高達十多萬元,大量的人才流出意味著巨額教育投資的漏出。可見,落后地區付出了巨額的人力資本投入,但收益卻被發達地區所獲得。從區域經濟發展和競爭的角度來說,落后地區培養的不是人才而是對手。
消極地等待只會意味著貧窮的加劇。走工業化道路,充分發揮落后地區潛在的后發優勢,通過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打破過去低水平的經濟均衡,是使民族落后地區跳出經濟發展惡性循環步入良性循環圈子的唯一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柯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