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很多地區相繼出現的農村勞動力短缺現象,主要是在宏觀經濟高速擴張的背景下,二元勞動力市場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市場逐漸完善的結果。因此,作為應對手段,應當致力于深化市場機制改革,從根本上消除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的障礙。
關鍵詞:農村勞動力;勞動力市場;二元勞動力市場
中圖分類號:F24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12-0059-03
根據劉易斯的勞動力“無限供給”理論,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看,我國都具備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特性。中國人口發展與研究中心的研究也表明,我國勞動力年齡人口總數將在2016年達到峰值,此后才開始減少。因此,我國勞動力流動的這一特性至少還要持續10年左右的時間。然而,自2003年底以來,從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開始,相繼出現農村勞動力供給短缺的現象,并逐漸向其他地區蔓延,2004年嚴重到被稱為“民工荒”的程度,并且這一現象一直持續到現在。相關資料表明,供給不足的勞動力主要集中在服裝、食品、玩具等勞動密集且技術含量低的行業,只需稍加培訓就可以適應生產需要。因此,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農村勞動力供給短缺的現象,顯然是劉易斯的人口流動理論所不能解釋的,欲解讀這一現象,必須訴諸于其他角度。
一、現有文獻回顧與評述
對于農村勞動力供給短缺的事實,國內很多學者已就其成因從多個角度作了分析,其中提及較多的有兩個觀點。第一,伴隨著2004年以來連續出臺的中央“一號文件”和新農村建設的啟動,農民收入因政策拉動效應比往年有了不少增長,由于農民是理性的,當權衡到外出務工的機會成本時,部分人選擇回去種田,因此減少了外出務工的數量;第二,因為工資粘性和工作環境較差等導致勞動力市場不完善,短期內難以形成新的均衡價格,部分農民選擇放棄當前的工作轉移到其他收入較高的地方就業。此外,趙曉除了認為“勞動工資粘性”是造成“民工荒”的主要原因外,還從宏觀經濟角度為解釋這一現象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趙曉,2004)。
上述分析對于認識農村勞動力供給短缺的原因有很大幫助,但仔細推敲這些原因發現,上面的論述有許多疑問仍沒有解決。其一,關于政策效應一說,統計數據顯示,2004至2006年間,農民人均政策性收入分別為16元、18元和29元①。這對于一個理性的農民來說,正常情況下,雖然外出務工可能比在家務農遭受更多的艱辛,但權衡外出務工的收入要遠遠高于農業收益的現實,必然選擇外出務工。相關研究也表明,由于農業生產的季節性和農戶兼業性的特點,因政策效應而選擇回農村繼續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畢竟是少數。其二,對于勞動力市場因工資粘性和工作環境較差而不完善一說,實質上只是說明了一個眾所周知的現象,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工資和工作條件十幾年來基本上沒有發生很大改變,但就工資水平來講,有些地區實際水平甚至出現負增長,問題是,為什么工資粘性得以存在這么長時間?為什么短缺現象出現后,伴隨著勞動力待遇的普遍提高,并不見有減緩的跡象?顯然,第二種觀點并不能解釋這兩個問題。
然而,盡管農村勞動力市場還不完善,但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實現在本質上仍是市場機制支配的結果,因此,從國民經濟波動的角度解釋雖有助于從宏觀上把握原因,但卻無助于對其微觀實現機制進行認識。因此,對此次農村勞動力短缺的認識歸根結底還應從勞動力市場的分析著手。
二、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及其對農村勞動力短缺的解釋
20世紀70年代,由于古典勞動模型特別是人力資本理論越來越不能對諸如教育與培訓失效、勞動力市場存在的歧視等問題進行合理解釋,許多西方勞動經濟學家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勞動力市場分割理論,而其中的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是諸多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理論。二元勞動力市場理論把現實中的勞動力市場分為首屬勞動力市場和次屬勞動力市場兩部分,其中首屬勞動力市場具有工資高、勞動條件好、工作有保障、福利優越等特點,而次屬勞動力市場則相反。顯然,兩個勞動力市場在很多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但研究表明,只要采取適當的措施,比如通過對次屬勞動力市場上的勞動力給以適當的教育和特殊培訓、改革社會制度等,是可以彌補市場分割程度的。
就目前研究看,在對于我國存在二元勞動市場的認識上已形成共識。從城鄉分割的角度看,在我國的二元勞動力市場上,農村勞動力市場顯然可歸于次屬勞動力市場。蔡昉和王德文的研究表明,由于我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的決策與自己的就業預期密切相關,基本上不受城市失業率的影響(蔡昉、王德文,2003)。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城鄉勞動力市場之間的分割非常嚴重;另一方面也說明,在城鄉二元勞動力市場得以存在的機制不能改變的條件下,農村勞動力市場的完善對勞動力就業的資源配置效應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我國客觀存在的地區差異性、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及信息不對稱等特征,決定了即便是在同一勞動力市場上,也可能因為這些因素而存在市場分割的可能性。許經勇等也認為我國勞動力市場分割除了表現為城鄉差別外,還表現為行業間同工不同酬的勞動報酬差別和地區間居民個人收入差別(許經勇、曾芬鈺,2000)。我國不同城市中最低工資的差異也為農村勞動力市場存在分割提供了現實依據。
由于勞動力市場分割所產生的差異是可以彌補的,因此,當農村勞動力市場因地區差異、經濟發展不平衡或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得到改善后而出現農村勞動力從某地區流向另一地區,或者該地區相對于以前的流入量減少,并因此出現勞動力短缺而且得以維持相當長時間時,就不能再拘泥于類似工資粘性或工作環境差等所導致的農村勞動力市場不完善這樣的認識,而應站在整體農村勞動力市場的宏觀角度上,視之為農村勞動力市場逐漸完善的結果,并且是一個動態的長期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勞動力短缺將逐漸得以消解。
2005年以來的勞動力流動數據也支持這一判斷。2005年,來自江西、湖南、安徽等地的數據都顯示,務工者流向長三角的熱度超過了珠三角。并且春運期間,進城務工者重要流出地安徽阜陽鐵路的數據也顯示,上海方向比去年增加30%,而廣州方向則下降了20%。根據《中華工商時報》的報道,2006年廣東省的外來務工者流失率高達70%,其中來自長三角的競爭為最主要原因。在作出這樣的判斷時,本文依然認為,農村勞動力市場整體上離完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并且認為那些出現勞動力短缺地方的農村勞動力市場相對于整體水平來說更不完善,現在做出完善的判斷是相對于過去而言的。事實上,農村勞動力出現短缺也跟城鄉二元的勞動力市場差異的縮小有一定關系。因為近年來戶籍制度的改革對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整體上城鄉二元勞動力市場依然嚴重對立,所以本文不打算從城鄉勞動力市場的角度探討這一問題。
農村勞動力市場的完善歸根結底要通過勞動力自身在市場上進行配置的效率來體現,而這又跟農村勞動力再就業過程中所呈現的特點密切相關。接下來,本文將根據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在流動性就業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特點和變化,對促使農村勞動力市場進一步完善的因素進行分析,以檢驗對此次農村勞動力短缺所作的判斷。
三、農村勞動力市場完善的因素分析
根據對勞動力市場完善所起作用的不同,在農村勞動力諸多就業特點中,本文選取反映市場運作績效的勞動力流動性和反映勞動力市場價格機制的就業渠道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流動性就業
我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以流動為主而非轉移為主。這與劉易斯的人口流動理論的前提假設不同,劉易斯的勞動力“無限供給”理論假設勞動力的流動是從傳統部門轉移到現代工業部門,并根據古典經濟學對最低工資的要求,假定現代工業部門支付的工資至少能夠滿足勞動力的再生產。而在我國,這一條件基本上不具備。多數情況下,農村勞動力得到的工資并不能滿足勞動力的再生產,如果再考慮轉移到城市所需的其他成本,農村勞動力“離土不離鄉”的流動性就業就成為最現實的選擇。從勞動力市場角度看,流動性本身又是反映市場運作績效的一個重要指標。顯然,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性就業的特點有助于勞動力市場的完善。
農村勞動力選擇外出就業,從經濟學的角度上說,是資源優化配置的一種方式,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流出地就業機會的稀缺。由于經濟是不斷發展的,就業機會的稀缺往往只是暫時現象。因此,當流出地因經濟發展而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經濟機會時,勞動力選擇回鄉就業或創業就具備了條件。同樣道理,當其他流入地因經濟發展,同時又具有相對較高的工資水平時,勞動力就可能流動到另一輸入地就業。而勞動力流動性就業因具有相對成本較低的特點,將對其轉移就業、返鄉就業或創業起直接促進作用。
決定勞動力流動性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但在我國,由于影響勞動力流動性的主要障礙是體制因素導致的,因此,政策性因素也就成為影響勞動力流動性的重要因素。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深化,計劃經濟時期為實現工業化而建立起來用以限制農村勞動力流動的一套制度,與改革開放后城市為管理和限制流入到城市中的農村勞動力而建立起來的新的規章制度一起,越來越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對這些制度改革必然促進勞動力的流動。比如,2003年6月20日,《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的出臺結束了長達21年的收容遣送制度,使農村勞動力在往返城鄉之間的流動更加暢通;2001年3月30日,國務院轉批了公安部《關于推進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從而進一步加快了城鄉戶籍制度改革的進程,這標志著束縛農村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制度基礎開始從根本上得到解決。除制度因素外,像近幾年勞動力受職業化教育程度的提高等因素也對勞動力的流動具有重要作用。
(二)就業渠道演變
在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就業主要是通過市場價格機制完成的。然而,調查表明,我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主要通過基于血地緣關系的社會網絡,而非正規的市場價格機制。杜鷹、白南生等1994年對安徽和四川兩省的抽樣調查顯示,有86.9%的農村外出勞動力就業主要通過社會網絡(杜鷹、白南生,1997);蔡昉1995年對濟南市外出務工人員的調查表明,80.4%的省內就業勞動力通過社會網絡,93.2%的出省就業勞動力通過社會網絡(蔡昉,1997)。對于這種現象,有學者認為,由于勞動力市場信息傳播是非對稱的,而社會網絡的存在恰恰能彌補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不足,并通過內部化信息費用節省獲取信息的成本,加速信息流動,從而減少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盲目流動,有助于勞動力市場的完善(邊燕杰、張文宏,2001)。蔡昉通過對濟南市外來務工人員的實證分析也證實了社會網絡對完善勞動力市場的積極作用(蔡昉,1997)。
雖然社會網路在傳遞就業信息方面對市場機制具有重要作用,但它并不能替代市場機制的重要性。因為基于血地緣關系的社會網絡的存在是建立在農村傳統鄉土社會結構的“差序格局”基礎上,伴隨著農村市場化程度的提高,社會網絡得以維持的基礎將逐漸弱化,必然使原來已經內部化了的信息費用外部化,這本身則體現為農村勞動力市場價格機制的完善。伴隨著這一趨勢,可以預見,勞動力市場最終將成為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就業的主要渠道。因為市場化改革與經濟發展水平是相輔相成的,從區域發展的角度看,由于我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性,在勞動力市場完善程度方面,一般表現為發達地區好于欠發達地區。
上面圖1也顯示了上述趨勢。江蘇省依靠社會網絡外出務工的勞動力比例比全國低10.3個百分點,有組織的外出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而河南省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在社會網絡方面則高出26.3個百分點,有組織的外出也比全國平均水平低。江蘇省農村勞動力市場之所以相對于其他省份完善,主要與近些年職業中介的迅速發展、培訓力度加大、政府服務意識的增強等具有重要關系,這些都有力地推進了勞動力市場價格機制的完善。
四、結論與啟示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認為,我國出現的勞動力短缺現象應為宏觀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農村勞動力市場整體完善的結果。由于農村勞動力市場本身也存在著分割現象,因此,此次勞動力短缺在實際中就表現為農村勞動力向勞動力市場較為完善的地區流動,從而就使得農村勞動力市場相對不完善的地區出現勞動力短缺或加劇本已短缺的程度,而這本身也是勞動市場完善的過程。并且由于導致農村勞動力市場不完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甚至是體制性因素,因此這一過程必定是動態和長期的。在此過程中,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將逐漸得到消解。根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為,要解決當前的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應當致力于深化市場機制,從根本上消除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的障礙,這才是治本之策。

圖1 江蘇、河南與全國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渠道結構對比圖
數據來源:江蘇省:蔣書明、談琳.關注三農:2004年江蘇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解讀[EB/OL].中國統計信息網;全國:國家統計局農調隊.2003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1億人[J].調研世界,2004(4):11;河南省:侯銳.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能力待提高[J].中國國情國力,2005(4):17-18.
參考文獻:
[1] 邊燕杰,張文宏.經濟體制、社會網絡與職業流動[J].中國社會科學,2001,(2):77-89.
[2] 蔡昉.勞動力流動、擇業與自治過程中的經濟理性[J].中國社會科學,1997,(4):127-138.
[3] 杜鷹,白南生.走出鄉村——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實證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
[4] 費孝通.鄉土中國[A].費孝通.費孝通文集(第5卷)[C].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365-395.
[5] 趙曉.“民工荒”:勞工不足還是宏觀經濟波動[J].學習時報,(252).
[6] 許經勇,曾芬鈺.競爭性勞動力市場與勞動力市場分割[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0,(5):3-7.
[7] 蔣書明,談琳.關注三農:2004年江蘇農村勞動力轉移現狀解讀[EB/OL].中國統計信息網.
[8] 國家統計局農調隊.2003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1.1億人[J].調研世界,2004,(4):11.
[9] 侯銳.糧食主產區農民增收能力待提高[J].中國國情國力,2005,(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