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著名實業家,2007年3月28日逝世,享年93歲
3月底,香港特首曾蔭權獲由8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高票選為第三屆香港特首,并于4月初赴北京,從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手里取得委任狀。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回歸后香港特首的選舉方式,是3月底剛剛逝世的香港愛國商人查濟民(1914-2007)早年在基本法起草委員會(草委會)建議的。
1988年,查濟民與《明報》前社長查良鏞在草委會聯合推出了有名的“雙查方案”,建議首三屆香港特首均由選舉委員會選出,立法會最多一半議席由直接選舉產生,直至2011年下半年再決定是否由一人一票方式普選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當年,此方案被民主派批評過于保守,甚至有大專學生到《明報》報社“火燒《明報》”。“雙查方案”后來經過修訂,被納入《基本法》之內,成為香港政制發展的藍圖,可見查氏的影響力。查濟民在香港回歸期間的角色舉足輕重,除了擔任《基本法》草委,也是港事顧問、特區預委會及籌委會成員。
查濟民的逝世在香港引起的影響,雖然無法跟另一位愛國商人、全國政協前副主席霍英東相比,但他與中共中央領導人的淵源極深。查濟民逝世后,多位國家領導人特別向他的家人發唁電,其中包括負責香港事務的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全國政協副主席兼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廖暉、統戰部長劉延東,甚至已經退休的前國務院總理李鵬等,可反映出他的分量。其中以廖暉的唁電最感人:“當年查老與先嚴多有往來,耳濡目染,受益良多……。近年時聞查老身體欠恙,常思探視,惜公務繁冗,竟無暇前往;而今痛失長輩,不勝悲悼,兩代情懷,記憶猶新……”廖暉的父親廖承志是首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與查濟民很早便認識。上世紀80年代初,當鄧小平與廖承志考慮香港回歸的部署時,查氏提供了不少意見,得到中央領導人的信任和重視。
查濟民是浙江海寧人,1927年考入第三中山大學附設工學校染織科,1931年畢業;后歷任常州、重慶、上海等地紡織染廠的工程師、廠長和經理等;1947年來港定居,1949年創辦中國染廠。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荃灣區滿布紡織廠和制衣廠,中國染廠發展迅速。據早年一位員工憶述,查氏眼光遠大,估計香港并非長遠發展工業之地,早在日內瓦設立公司,后轉往非洲和英、美等多國創立多家紡織廠,從種植棉花到制造成衣,不假外求。論香港工業的國際化,中國染廠是先行者,至90年代更發展為全亞洲最先進的印染廠。查氏于1977年開始涉足香港地產業,其后成立香港興業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發展的旗艦項目愉景灣始于70年代,由于設計獨特和具有嶄新的小區概念,特別受到外國人士歡迎。集團于1989年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查氏重視科技興國,一生積極支持中國紡織業、科技研究以及航天事業的發展,于1992年在內地設立桑麻基金會,以鼓勵和扶助中國紡織業的發展;1994年創立求是科技基金會,致力于推動中國的科技研究和發展,以及獎勵在科技領域上有突出成就的學者。該基金在創立的頭十年間,已經獎勵超過800位出色的科研人員,2003年更獲中國航天基金會授予“中國航天事業合作伙伴”的榮譽稱號。年前“神舟五號”升空,查濟民是惟一獲邀在北京總控制室內觀看發射全過程的港人。
一般人對于求是科技基金會的認識很有限,因為它不如霍英東教育基金會或培華基金會那么普及,但求是有它開風氣之先的獨特之處。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曾經表示:“求是最大的特點,是跟政府沒有直接的接觸,到現在都沒有建立直接的關系。當然,求是的成立以至運作都是為了幫忙中國的科技事業,但求是走的是專家、學者的路線,不走官方路線。”
查濟民對這個問題曾表示過他的看法:“不納入政府架構、不經過官僚程序的做法是對的,一納入就很難不照顧到什么關系和平衡,這邊給一點,那邊給一點,就會失去了真正獎勵杰出的本意。”這是很有見地的觀點。求是科技基金會所聘任的顧問,如陳省身、楊振寧、周光召、李遠哲、簡悅威、何大一、姚旺智等全是國際知名的頂尖學者,他們都敬佩查氏對中國科研事業的無私捐助。
香港特首曾蔭權在對查濟民的悼詞中有這樣的評價:“查先生在香港回歸祖國的過程中,尤其是草擬《基本法》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他亦是香港經濟起飛的重要功臣之一。”查氏于1997年獲頒贈最高榮譽的香港大紫荊勛章。
查濟民的兩名兒子繼承家族業務。長子懋聲最近因以名力集團主席身分計劃入股香港的亞洲電視,而成為新聞人物。次子懋成現為香港興業的董事總經理,其妻史美倫在財經界大有來頭,曾擔任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副主席,亦是中央從境外聘請副部級官員的第一人;兩年前獲委任為香港最高決策機構行政會議成員,上月更出任大學資助委員會主席,掌管香港八家公營大學的撥款大權。